分享

精读《金匮玉函经》

 我是炎黄子孙a 2023-10-09 发布于河北

精读  《金匮玉函经》 卷第一 

证治总例                                                                    

《金匮玉函经》卷第一 证治总例
    夫二仪之内,惟人最灵,禀天地精英之气,故与天地相参(can)

解:二仪:天地; 相参:相互参证

天一生水,刚柔渐行,是以人之始生,先成其精,脑髓既足,筋骨斯成,皮坚毛长,神舍于心

解:天一生水:出自洛书(古人观察水星与日月汇聚的时间而得来,一为每天的第一个时辰,或农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此处开始描述人类的诞生过程,援引洛书。(又说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刚柔渐行:指天之刚强与水之柔软相互融合

   先成其精,脑髓既足,筋骨斯成,皮坚毛长,神舍于心

   对照胚胎学:

先成其精,乃男女阴阳肾精交融(受精过程至二胚层)


脑髓既足过程(中胚层形成脊索,脊柱原基,上至脑髓,下至双足)

在此时,内胚层和外胚层同时发育,形成皮毛骨骼,心脏于中胚层最后时刻发育完成,此处与现代医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知是巧合或者。。。。。。

头圆法天,足方象地,两目应日月,九窍应九州,四肢应四时,十二节应十二月。

解释:此处应该摒弃天圆地方学说。  两目应日月:出自上古神兽烛龙(烛龙是人面蛇身的神,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睁开眼就为白天。 闭上眼则为夜晚, 吹气为冬天, 呼气为夏天, 能呼风唤雨。)

九窍: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经典说法“九窍”中前阴尿道谓之窍,很少有将前阴阴道谓之窍的。实际上临床中将阴道视同“窍”者,亦不鲜见,故今将阴道归属“九窍”之中,似亦无不妥。九窍用药治病就是通过上述“窍”作为给药途径,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采用单一或综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人体外邪、内伤因素所引起各种病症之目的。)

十二节:十二节气,对应人有十二节,针灸十二节刺(《类经》卷3注:“四肢各三节,是为十二节。”指人体四肢的肩、肘、腕关节和髋、膝、踝关节。

针灸治法。见《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刺节为偶刺、极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傍针刺、阴刺、赞刺)

五藏应五音,六府应六律。手十指应十干,足十指茎垂应十二支。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虚实,万物皆备,乃为名人。服食五味,以养其生。味有所偏,藏有所胜,气增而久,疾病乃成。

诸经藏中,金木水火土,自相克贼。地水火风,复加相乘,水行灭火,土救其母,迭为胜负,藏气不精,此为害道。

解释:水行灭火,土救其母(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因此水邪犯火,用土来治)

 不知经脉,妄治诸经,使气血错乱,正气受刑,阴阳不和,十死一生。《经》云:地水火风,合和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胀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败则身裂。

 解释:人身肝木疏泄之风气,肺金收敛之金气,心火宣通之火气,肾水封藏之水气 脾土运化之土气,心包燔灼之火气

 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藏中金木水火土,互相攻克,如火炽然,重加以油,不可不慎,又使经脉者如流水迅急,能断其源者,此为上也。

 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人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起,其有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难治难愈;一百一病,其死不治。

解释:四气:汉儒附会天人相应之说以喜怒乐哀应四时为四气;中医上有药物四气之说(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确定依据: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1、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 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

2、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

1、治疗作用: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

2、不良反应:四气对人体作用具有两面性,倘若应用不当即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学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体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 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治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一要辨证施用。寒热温凉四气是根据药物“入腹”后机体的客观反映来确定的,四气运用指征是疾病的而不是。因此,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明确疾病阴阳盛衰和寒温性质(此处点明了中医辨证在于查看疾病本身的属性 与当代病理学具有同等的思想),具有针对性地选用寒性或热性药物,逆病情而治。尤其对真寒假热证或真热假寒证(这里其实是辩证时错把症当证,若能辨明证,不会有真寒假热的说法了),当明察秋毫,辨其真假,从其表象而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则属于反治法范畴。

二要寒温并用。疾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等寒热错杂的证候更为多见。因此,有是证,当用是药,必须寒药与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诚如何梦瑶所云:“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古人每多如此”。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就是寒温并用的典范。对于寒热(阴阳)格拒的病证,“药用反佐”。具体的用法是:用热药治寒病,少加寒药;用寒药治热病,少加热药,同气相求,顺其病气而无格拒,如白通加猪胆汁汤。

三要择时应用。《素问》云:“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即在炎热的季节要避免使用热性药,在温暖的季节要避免使用温性药,在寒冷的季节要避免使用寒性药,在清凉的季节要避免使用凉性药,这是根据四季气候变化选择用药的一般规律。进而指出“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顺从这个规律则相安无事,若违背这个规律就必然造成疾病。)


    问曰:人随土地,得合阴阳,禀食五谷,随时相将,冬得温室,下遂清凉。

解释:下遂清凉????看不懂

消沴调寒暑,四季不遭伤,恐惧畏无时,忽然致不祥,

解释:消沴(同丽),沴,天地四时之气反常所致灾害,在四季变化的时候,调节寒热,一年都不会感染疾病

肺魄不能静,肝魂欲飞扬,心神失所养,脾肾亦乖方。六府彷徨乱,何以致安康。非针药不定,盍自究精详。

解释:六腑是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中医理论认为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答曰:肝虚则目暗,其魂自飞扬,

肝虚目暗,何来?

肝虚,虚指气血空虚,也就是我们讲的酶,蛋白质不足不够,或者说肝营养不良,肝功能下降所以说虚

暗:指眼白不白,眼黑不黑,灰色,黄色,血丝等说目暗

先来说现代科学对此的认识:

我们可以看到,对眼睛观察影响较大的物质,我们查看其原料维生素A等重要物质,我们来看肝脏是否与其相关

我们已经发现,人体内维生素A的储存位置在于食物中的维生素A为酯式,经肠中胰液或绒毛刷状缘中的视黄酯水解酶分解为游离式进入到小肠壁内,又为肠内细胞微粒体中的酯酶所酯化,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摄取维生素A3~5h后,吸收达到高峰。维生素A也需要胆盐。维生素E也可防止维生素A氧化破坏。维生素A与乳糜微粒相结合由淋巴系统输送到肝,酯式水解进入肝,然后又再酯化为棕榈酸酯。肝实质细胞负责摄取及新进入的维生素A代谢,一部分维生素A由实际细胞转入类脂储存细胞,这种细胞中有许多类脂滴,如维生素A摄取量大,这些类脂滴大而多。85%的维生素A在类脂滴中,还有一些在高尔基体中。

  维生素A的吸收与储存量均较大,大鼠每可吸收20,000IU.若维生素A摄入速度很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VA酯与脂蛋白的结合已达饱合,多余者以酯式流入到血浆中。每日给大鼠50,000IU,4周后给以无维生素A膳食3周,血浆中维生素A酯较正常者多,而维生素A值正常。一方面由于组织的需要,维生素A从肝中释放经血流到靶组织,另一方面过剩的维生素A也从肝到血流中

 同时也有文章指出,少量存在于肺脏,小肠,眼睛或者其他部位的储脂细胞中,也发现了维生素A的踪迹

 并且在动物肝脏中,尤其是猪肝,鱼肝油等,其中富含大量维生素A,也与仲景在书中指出肝脏治疗夜盲症不谋而合

 故眼睛最重要的维生素A与肝脏干系莫大,那肝脏其他代谢是不是也能影响眼睛的功能呢?如黄疸等疾病?

 因此,在这里提出一个大胆假设:以组织,细胞群与神经网络,各个具有相同功能的细胞分居身体各处,代表人的各个穴位,以针刺刺激神经,促使该部分细胞发挥作用,构成了人体的穴位网络

 医怎么认识肝虚目暗:

病证名。系指因肝虚引起的目视昏暗不清证候。为多种内障眼疾常见之候。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治宜养肝明目,用补肝散加减

肺衰则气上,其魄自掩藏,心虚则不定,诸藏受迍殃。脾肾虚衰至,内结作痈疮;六府病蝟及集,诸脉失经常。及时加针药,勿使及沦亡。

 目为肝窍的生理病理。目为肝窍,亦称肝开窍于目,首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又名“精明”。《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目的生理病理与肝的功能息息相关。在生理上,“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

 (《灵枢。经脉别论》)通过经脉的联系,肝气上通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也”(《灵枢。脉度》)。目的视物功能正常与否,还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藏血,血随肝经上注于目,目得血养,则能发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的功能。故《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亦云:“肝候于目而藏血,血则营养于目”。生理上肝气调和,肝血充足,目得所养,则能发挥正常的视物、辨色功能;病理上,肝脏病变则可反映于目:若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血亏虚,则视物昏花,甚至夜盲,“肝之虚,肾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症为胁痛,为头眩,为目干,为眉棱骨痛”(《笔花医镜》);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有搐有答,属肝经风热”(《审视瑶函。目剳》)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目眩头晕;肝风内动,则目睛上视。若肝郁化火生痰,蒙蔽清窍,则见两目昏蒙,视物不清。如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中所说:“夫目属肝,肝之怒,怒则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闭。是以二目如雾,目一昏花,愈生郁闷。”《中藏经》亦指出肝病可以导致目疾:“肝病则头痛、目眩;肝中热,则喘满多怒,目痛腹胀,眼赤,视物不明。”因此在临床上,通过观察目的形态、色泽、视物功能,便可推知肝脏的病变;而眼目的疾患,也多从肝论治而获痊愈。

从五行子母学说来看,肝为风木,眼为离火,是由木生火得肝为目之母,母弱而子弱,母亢而子肿痛。

肺衰则气上,其魄自掩藏。心虚则不定,诸脏受遭殃。。

解释:根据以上肝与眼的关系,在此处我们也能理解心虚,肺衰等,在于脏器功能衰弱后,如何补足五脏之亏损,结合中医与西医来看,西医几乎没有补的概念,所补之物直接打葡萄糖,补充最直接的能源物质,而中医在于补气补血,所用能够生血造血,或者用药材中能够强健各个器官的一些物质?(有待药理学充分思考,什么样的药能够补器官的消耗?三七 人参,到底在补什么?器官缺少什么有机物?什么大分子,什么小分子?)

 脾肾虚衰至,内结作痈疮。六腑病胃集,诸脉失经常。及时加针药,勿使及沦亡

解释:为什么脾肾虚衰的表现在内结痈疮?

     我们来看 痈疮是指此病多由郁热蕴盛而成。热气乘之,热胜于寒,则血肉腐败,化为脓,脓溃之后,其疮不瘥,故曰痈疮

痈疮,即痈疽恶疮,是溃疡的一种,指葡萄球菌侵害多个毛囊和皮脂腺而发生的感染。常发于头颈后面及背部,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病。其症状主要是初起皮肤红肿明显,质软无头,疼痛剧烈。快速扩散成按之较硬,呈紫红色隆起的疙瘩,界线不清。此时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发热恶寒,头痛、恶心等。而后中央逐渐见脓变软,可能全身发热持续不退。破溃后流出黄色质稠脓液,痈溃烂成蜂窝状。

 因此此处内结作痈疮所指,应该不是通俗意义的痈疮,而是由于脾,肾上出现的小结节,或者单纯为细胞因炎症坏死后纤维化修复得来的蛋白块。

西医中,脾脏为最大的淋巴器官,富于流血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主要功能为过滤和贮藏血液.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就会把“库存”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而肾脏是传统意义过滤尿液的器官,两个器官功能上局部统一,同样承担着过滤的作用,在此猜测过滤作用,容易造成炎症,细菌感染,细胞坏死以及纤维化修复产生,因此出现内结痈疮。

 再思考,不谈原因,古人怎么知道,内结痈疮?透视眼?内观功法?

我以为 解剖学早已在古时出现,可同西方同样,受到类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影响,中医典籍处处不见解剖,处处出现解剖的影子。

因此,中医与西医德纠葛,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交融,可能早已经出现在我们视野中了。以后再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