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画 | 马远的边角山水

 笑溜达 2023-10-09 发布于辽宁

简述:图片来自网络,部分图文介绍材料来自腾讯网@寓书喻画仅供学习参考。

马远是宋光宗、宁宗时的画院待诏。他继承家学并取法李唐,喜好大斧劈皴,作品干净利落、俊俏简括,且不乏清润柔美之气,独具风格。其山水画,往往留出广大空间而只画一角或半边,极富诗意,因此被人们称为“马一角”。

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

南宋时期的画家注情于山水,发展出以李唐为开创者的“南宋四大家”, 他们打破传统山水格式而自创的“边角山水”,不自觉地隐喻了政治上北方半壁山河的沦丧,给人造成'残山剩水’的直观心理感受。

图片

马远_采芝图 绢本 设色 32.5x27.2厘米

图片

图片

马远_月下把杯图 绢本 设色 59x29.2厘米

绘中秋赏月团聚之景。绘郊外山脚一隅,月夜里翠竹微风摆动,圆月高悬空中,发出金黄色光辉;两人把酒赏月叙旧,案几上摆放着贡品,四周花竹掩映,点出月下花前诗意。

图片

马远_举杯玩月图 绢本 设色 205.6x104.1厘米

本幅画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士人对著迷蒙烟岚,皎洁明月独饮,气氛浪漫。

图片

马远_月下赏梅图 绢本 册页 设色 25.1x26.7厘米

这是一件团扇小景画山水作品,构图简洁而爽朗。其左下半边内容较丰富:用焦墨勾勒的树干瘦如屈铁,大斧劈皴的山石坚实有力,劲健曲折的梅枝斜出石上,向右侧和右上角分别曼延; 一持杖高士,悠然自在地坐于山石一角,一携琴童子,紧随高士身后而立于山石旁,两者皆瞭望前方,静静赏梅。其右上半边内容较空旷:隐隐约约几剪梅影,清清爽爽一轮圆月,剩余则留白。该作品是典型的“马一角”,描绘了月下赏梅之优雅情境。

一门五代皆画手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山西,后居钱塘,是南宋光宗、宁宗时期的画院待诏,由于受到当时皇室的青睐,作品多有当时宋宁宗、杨皇后的题字。

马远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一连五代都是画院画家。其曾祖马贲善画花禽、人物、佛像,世称“佛像马家”,为北宋徽宗朝宣和画院待诏;

祖父马兴祖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画师,精于鉴别古代文物,工花鸟,亦擅画人物;叔父马公显与其父马世荣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无一不工,绍兴年间任职待诏,并获“赐金带”;

其兄马逵也长于山水、人物,尤工花鸟画,造诣颇深。其子马麟工人物画、 山水、花卉,曾为画院祗侯,故有“一门五代皆画手”之称。

图片

马远_梅竹山雉图 绢本 册页 设色 24.1x25.2厘米

图绘远山深谷,老梅斜探于山坡,树干上栖有一双锦雉,毛羽灿烂,静观梅花开放。

马远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用笔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

在绘画上,他一改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在取景上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来表现更为广大的空间,开启了全新的绘画方式。除了在构图上创新,出身绘画世家的马远还以独特的观看方式描摹自然,画中大量留白所营造的'空寂之美’也对倪瓒、黄公望、吴镇等后世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片

马远_山径春行图 绢本 页 设色 27.4x43.1厘米

图绘江南春晴,高士白袍,头戴漆纱笼冠,捻须闲吟,宽袖触动了野花,惊吓树稍上的一对黄莺。一童抱琴相随,似是寻胜觅句,又似赴约访友。

南宋画水第一人

“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笔法墨法只是外在形式,而水法则蕴含着生命的内核。如何得“水法”,既考验着画家笔墨的功夫,同时也考验着画家因时因地对水的情感共鸣。

图片

古籍中关于马远生平的记录并不算多,史学家只能推断他大约生于高宗绍兴二十年前后,在孝宗朝淳熙年间进入画院,活跃于光宗、宁宗两朝,卒于理宗朝绍定年间,享年80岁左右。

在这 80 多年,马远完成了许多经典作品,其中就包括那幅被大家熟知的《水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作者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都令人惊叹不已。这 12 段作品,生动地描绘出湖水烟波浩渺、江涛汹涌奔腾、沧海咆哮怒吼等多种情势,真可谓曲尽其态,同时还表现了浮云掠过水面的阴影感和阳光照射水浪造成的光感,这种追求光影感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并不多见。

《水图》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的都有一个形象的四字题名。如“洞庭风细”,波浪如鳞,不激不怒,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彷佛觉得微风习习,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湖面,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层波叠浪”是以颤抖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仿佛其下有蛟龙蛰伏。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湖光潋滟”一幅,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画出水波的跳动,浪峰无规则的排列,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即使画家不染上红色,也使观者感到阳光明媚,不由得想起“湖光潋滟晴偏好”的杭州西湖景象来。“云舒浪卷”一幅,却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画家以凝涩的笔触,画出一个浪头,它仿佛咆哮着要腾空而起,天空中黑云滚动,与水相接,更增加有如冲锋陷阵的气概。画面虽小,而气魄宏大壮观。

图片

图片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图名及书写均出自南宋杨皇后之手,这种待遇在以往的朝代并不多见,但在马远这里,却并不少见。

在古代,像这样带有“研究性质”的绘画不多。《水图》的出现,为山水画中“水”形象的创造打开了一扇门,并提供了画水的多种范式,其一就是关于浪的画法。受他作品影响,南宋及之后,关于浪的作品慢慢多了起来。

残山剩水好风景

家学基础积淀了马远绘画的理性气质,不仅在构图上放弃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大胆剪裁只取边角之景,还将画面中心移至一角,以大量留白营造虚实空间、强烈突出诗意小景。

图片

马远《华灯侍宴图》绢本 立轴 设色 125.6x46.7厘米

以俯视的角度画华灯初上时的酒宴情景,虽然没有让饮宴的帝王直接出现画面上,但却将一切暗含其中。远处的大面积留白、安静的山林与房前的树木形成强烈对比,那几棵姿态横生的树恰似宫殿内乐舞的宫女摇曳着身姿,一片欢腾。

灯火通明的宫殿里,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屈身随侍皇帝饮宴。宫殿外,舞妓摇曳着身姿,宴会上热闹尽显;枝桠栖斜,姿态横生;远处山峦连绵,云雾朦胧,可见数座楼顶掩印于山谷中。此图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豪门达官酒宴的情景,但作者的兴趣并不是放在细写堂内宴席与众宾客的活动上,他的独特构思在于成功表现外部环境上,描写烘托出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表现松树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颀长,而斜向出,下笔严正,以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的坚挺有力,有“拖枝马远”之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马远《踏歌图》绢本 立轴 浅设色 193.5x111厘米

描绘了南宋帝都临安城外,一场宿雨过后,清晨阳光下的壮丽景色。远山奇峰插天,树杪隐现的楼阁鸱吻正是帝都胜景。近处田垅上巨石犹带雨露,老柳翠竹,拖枝白梅,湍泉溪桥上,农人在手舞足蹈,踏歌而行。中间云气相隔,虚无飘渺,正是春雨过后万物复苏之景。马远山水、人物、花鸟皆善。此幅人物虽小,而用笔如锥,动态精准。山石树木用笔应物象形,随心运转,画史推其为南宋画院一流画师,诚非虚名。画幅上方宋宁宗赵扩抄录王安石的诗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此诗点明了画意,正是宋王朝统治阶层对丰收景象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画面的上半部奇峰突起,下部四位老农尽情地踏足而歌,画面情景交融,气势雄伟,人物虽小,但笔法简练,形神兼备。马远用大斧劈侧锋用笔,直皴山石,下笔快速果断,方劲峭拔。构图从根本上打破了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方法,对复杂的景物进行了剪裁,以突出重点。

图片

马远《梅石溪凫图》梅石溪凫图 绢本 26.7x28.6厘米

图中画山崖侧立,腊梅倒垂,薄雾蒙蒙的涧水中,一群野鸭正在游戏。山石以斧劈皴法画之,方硬峭拔,与用笔轻快、毛羽松蓬的野鸭形成鲜明的对比。倒垂曲折的枝条是马远特有的画法,故有“拖枝马远”之称。画面呈典型的对角线式构图,岩石、梅树都偏居画面的左上部分,梅树枝条的走势更强调了此种布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鸭既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又是全图的点睛之笔,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无限生趣,跃然绢素。

图片

图片

马远《寒江独钓图》绢本 立轴 设色 26.7x50.6厘米

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渺远的意境和想象余地跃然纸上。

古时文人高士常以渔樵的身份寄托投身山水、享受自由之乐的人生理想。如唐代张志和泛舟为宅,自号烟波钓叟。渔歌之诗及渔父图之画也在诗人画家创作中流行不衰。(传)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以不大的画幅和极为提炼的章法表现一老者在一叶扁舟上垂钓,船篷上置放着蓑衣斗笠,暗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江上生活,船侧仅用简练的线勾出数条水纹,背景一片空白不着一笔,但给人以烟波浩渺之感,钓者坐于船头,船体略向一侧倾斜,既符合生活实际,又打破了构图的呆板。

图片

马远《竹涧焚香图》绢本 团扇 设色 25.8x20厘米

乍看悠远,实则趣味十足。高士临崖而坐,焚香凝神。角落里的侍童抱着拄杖,看向高士,手挠头、头稍倾,整个身体语言充满了疑问,这一细节看似诙谐,实际上是用瞬间的动,衬托高士的静。

图片

马远《雪滩双鹭图轴》绢本 立轴 浅设色 59x37.6厘米

雪天中巨岩梅树下,芦竹寒汀,四只白鹭憩于岸边。三只瑟缩于石角,其中一只仅见其首,另两只仰首,当中一只张嘴鸣叫,似认为枝头喜鹊入侵领域;尚有一只伫立滩边,凝视水流。白鹭皆以细笔淡墨勾勒,芦叶及水波纹墨色略深。岩块轮廓、斧劈皴及梅树枝干墨笔浓黑简炼,梅树拖枝颤笔。虚实互用,白鹭淡墨,白雪留白,梅瓣则以白粉提点;呈现一种“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的特殊品味。

山岩、坡石用浓墨勾皴,余下的则采用留白的形式以示积雪。苍干枯枝布于画面中央,以秃笔浓墨、时有断续的颤笔勾画出的枝干,更显枯硬。虚旷的背景相比较,黑白分明,更突出了严冬枯索、寒寂的气氛,使观者也仿佛感受到那逼人的寒意。

图片

马远《画雪景》 绢本 轴 设色 256.3x101.7厘米

白雪皑皑中松树劲挺如屈铁,山岭间华亭敞轩,古梅斗艳,喻主客高雅。访客策骑渡桥而来,随行侍从瑟缩,澈骨寒意贯穿全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马远《对月图》绢本 立轴 浅设色 149.7x78.2厘米

图绘悬崖秋夜,皓月当空,皓月当空。一人坐磐石。持杯向月。一童捧壶侍立,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图片

马远《板桥踏雪图》绢本 立轴 浅设色 99x59.1厘米

图绘深山幽谷,一人率琴童踏雪访梅。画石用劲锐之斧劈皴,画树线条亦苍劲有力,树枝时有垂下者,特具潇洒之笔趣,名为「拖枝马远」,为马远用笔之特色。

图片

马远《晓雪山行图》绢本 册页 设色 27.6x42.9厘米

深山中两头毛驴驮着重物行走在雪地上,赶驴人紧跟驴后,衣着单薄,肩扛细棍,棍头绑了一只似山鸡一样的动物,其身后树枝在雪的重压下折断。技法上,山石以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变化丰富。

图片

马远《松风亭图》绢本 册页 设色 25.1x26.5厘米

画面绘斜坡上松树两棵,树枝弯曲细劲,树后一座亭台,四周翠竹环绕,在此处可见云雾缭绕,可听松涛阵阵...

结语:

马远,这个变前启后的画家,无画处皆成妙境,细微之处显大美。他的奇妙构思,他的精致观察,他的笔法细腻,都足以让他笔下的水波,流动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