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人绝望的石壕吏

 景昕的花园 2023-10-10 发布于北京

    闲来无事,重读了一遍《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石壕吏》
 

    《石壕吏》全诗的主体是老妇的致辞。但是其中有这么几句,非常的前言不搭后语: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①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杜甫,《石壕吏》

    标记了①和②的地方就是前言不搭后语的地方。你看,刚刚还在悼念死去的两个儿子,突然话锋一转,提到屋里只有一个小孩和一个女人。紧接着,话锋再次一转,老太太居然主动请缨,要求前往河阳服役——这也太不合常理了吧!遇上抓壮丁的时候,正应该极力隐瞒屋里有人的事实,老太太怎么会主动招供呢?更别提她一把年纪,居然还主动要求“急应河阳役”?这很不科学,仿佛所谓的“历史文本”一样,出现了莫名的空白。

这里面的空白,就指望不上罗宾大姐了

    让我们一点点补上中间的空白吧。

    第①处发生了什么,让老太太突然提到了屋里的小孩儿呢?我猜,一定是小孩突然发出了啼哭声。之前没有提到这个小孩,多半是他正在酣睡。现在他突然啼哭,也许是饿醒了,或者是被门外的声音吵醒了。无论什么原因,总之他成功的引起了官吏们的注意:可以想见,小孩一哭,门外的官吏一定叫嚣着要冲进去搜查。所以老太太才会赶紧辩解:

    “屋里没有人,真的没有别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屁孩;啊啊啊还有我儿媳妇也在,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实在不方便见人,你们也不能进去……不能进去啊……”

    老太太此时的焦急心情,是很容易猜到和理解的。她已经失去了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剩下的那个也朝不保夕。这个孙子就是她风烛残年的全部指望了;而如果儿媳妇被抓走,这个嗷嗷待哺的孩童会怎样?能活过三天吗?如果这个孩子也死了,老太太又能在绝望中拖多久呢?

    所以,第②处发生了什么,也就呼之欲出了——

    “你们不就是要抓个人去充数吗?!那就抓我老太婆好了!别看我一把老骨头,我也还能烧水做饭,我也能去充数的啊!抓我就好了,求求你们了……放过我家儿媳妇和小孙儿吧……”

    这是老太太为自己的孙儿、为自己的最后一点希望所做的孤注一掷的抗争了。她也许期盼着,抓完这一次壮丁,打完这一仗,就都结束了。到那时,小儿子就会回家,耕田、挑水,抚养孩子平安长大……

    然而,如果对杜甫的生平以及唐代的历史有所了解,我们就会知道,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这一场“河阳役”指的当是在相州的九节度围攻史思明之战。然而在这场大战中,官军却吃了个大败仗。在军中“备晨炊”的老太太能幸免于难吗?而且就在成诗之后不久的乾元二年、三年中,李光弼与史思明在河阳一带反复拉锯、大战数场。在此期间,“石壕吏”们还回来抓壮丁吗?更何况,乾元二年才仅仅是安史之乱的第四年,距离战争结束还有四五年之久。老太太的这一家人——老翁,小儿子,儿媳妇和小孙儿,能在这场浩劫中活下来吗?

这是安史之乱的一张局势图。可以发现在图片中央的洛阳、河阳一带,红(官军)、蓝(叛军)双方拉锯多次。左下角有这一带的更详细的局势图。

    其实这首诗还有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当官吏上门拉壮丁的时候,老太太为什么不把杜甫交出去呢?

    一方面,杜甫当时大小还是个官(华州司功参军)。另一方面,这真的是杜甫的亲身经历吗?也许只是他的耳闻罢了。

    其实是不是亲身经历又怎样呢?我们谁都没有经历过那段“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的历史,但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诗中传递出来的、深不见底、寒彻骨髓的绝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