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现军大夫读书笔记【214】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3-10-1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李克绍:我之学医,是以背书起家的。1935年旧烟台专署警察局考试中医,我就凭着背书熟,竟被录取为第二名。那时我连一个病人也没有接触过(这可见单凭笔试是多么不可靠)所以我最初临床,也是只靠背书。记得我接触的第一个病人,是在教学课余时间,为所在村中一个年约四旬的男性看病。他自诉气短,别无他症,经过别人治疗多次无效。他对我说“你既然在看医书,请给我开个方试试”我觉得窘了。因为我既没有切脉的锻炼,也没有辨证的经验。怎么办呢?想起来了“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此两方药既和平,何不一试?于是采取第一方: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原方予服,只服下一剂,症状完全消失。病人喜出望外,我也受宠若惊。此后接着求诊的人就逐渐多起来了。我原先设想的全面掌握之后再行医,实际也不可能了。在这期间,有一少妇,时而少腹攻冲作痛,我就想到“妇人少腹气攻冲,肋腹刺痛当归芎”;有突然一时失去知觉者,我想到“乌药顺气芎芷姜,橘红枳桔及麻黄”。总之,每遇一病,都有一成方,而且不加不减,照抄应用,也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总是无效者多。也有一些病是我在书本上所没有见过的。于是我感觉我所记得的方太少了“医之所病,病方少”我全部背诵了汪昂的《汤头歌诀》,《医宗金鉴》方,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时方歌括》,陈元犀的《金匮方歌括》,还有选择地记诵了一些《温病条辨》方,《医林改错》方等。如果这些还不够,难道说非要把历代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等,统统背下来不成?那是不可能的。这时我对于能否学好中医,曾经自己打了个问号。“医之所病,病方少”,这证明我每次临证,都必须有一个成方可用。为了避免临证时无所措手足,我在每次临证之前,胸中总得预先储存一些成方。因此每遇病家约诊时,必先问问病人哪里不痛快。如说头痛,我就把有关治疗头痛的方子默想一遍,记不清的再査一査书,务必在赴诊之前胸有成竹。既至临证,又往往把所见的症状硬往我所记的方子上套。就连诊脉,也往往是我这方子需要什么脉,而病人的脉搏仿佛也正好是这样的脉。总之,常把病人的脉证,强纳入我想用的方剂范围之中。这样,方既不灵,对中医能不能治病自然也产生了怀疑。但是有不少我所不能治愈的病,经过别人治疗,或病家自找偏方治疗,却竟然好起来了。这个“别人”,往往又是看书不如我多的人。我这时才逐渐认识到,我过去之所谓“学”,只是皮毛,实际并没有真正学进去。不是中医不能治病,而是我没有把中医真正学到手。有了这一番认识之后,使我的学习和临床,起了一次飞跃。胸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临床:所谓飞跃指的是我不再在临证之前准备成方了,而是迫使自己独出心裁地去观察、研究患者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此开始真正注意了脉诊。病人主诉略同,但必有不同者在,“独处藏奸”,这是我深刻的体会。就在这之后,我可以在无成方可用时,自制对证之方,而这些自制之方,也确实取得了不少优异效果,也就在这时,我才真正尝到了中医的甜头。柯韵伯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这是说无论著书,或为古书作注,都必须摆脱一切先入为主的框框。我经过死套成方失败之后,也深深感到,我之临床,“尘”太多了,只有胸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临床行医。从此以后,我从套用成方,转变为从认证上下工夫。认清了证之后,不再是胸有成方,而是胸有定法,按法考虑有无成方可用。如果找不到成方,就随手拈几味药,也常取得满意的效果。举例(1)一个经西医诊断为癫痫,中西药久治不愈的十余岁患儿,我问知是在夏月烈日当空的野外割草时晕倒后致成癫痫,认为这等于暑厥,便撇开一切治癞痫的成方不用,与以生脉散加蜈蚣、僵蚕、全蝎等入络行痰镇静药,十余剂治愈,永未再发(2)一癫痫频繁发作的半老妇女,也是中西药久治不愈,余诊视后,认为心下有痰饮,予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略为加减,不但癫痫治好了,就连多年的胃脘痞满,也治好(3)一青年患中耳炎,历时半年,服药百剂无效。余诊视,脉迟舌淡,耳流清水,不浓不臭,便排除一切治耳消炎方,予以四君子汤加炮姜、白芷,一剂效,三剂愈。


焦树德治悬饮良方(1)椒目瓜蒌汤:椒目9g,瓜蒌30g,桑白皮12g,葶苈子9g,橘红9g,泽泻12g,猪苓15g,茯苓15g,车前子12g,杏仁9g,枳壳9g。功能主治:消水逐饮。主治悬饮,气短而喘,咳唾引胸胁痛,胸闷胀痛,咳逆倚息。时见西医之渗出性胸膜炎等(2)源堤归壑汤:椒目、瓜蒌、桑白皮、葶苈子、泽泻、猪苓、茯苓、车前子、杏仁、枳壳、陈皮、冬瓜皮、桂枝。功能主治:逐饮泻浊,宣通理气。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

妇科诊疗心法:(1)种子心法:子宫好比土地,热了、寒了、旱了、涝了、瘀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都不行。种子,首先要改善环境。热了,清经汤;寒了,大温经汤;旱了,玉女煎;涝了,苍附导痰汤;瘀了,少腹逐瘀汤;营养不良,十全大补汤;营养过剩,大黄黄连泻心汤(2)女性小三联征:子宫肌瘤合并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称为女性小三联征。女性忧郁症,易患小三联;男性抑郁症,易影响肝和胃。气机郁滞,男子走肝胃,女子走三联。小三联征总的治则为开郁化痰、散结通络。除了因郁而结者,亦有因虚而结。总体不外虚实两类,即郁而结,虚而结。郁者散之,虚者补之。散郁,四逆散减白芍、甘草,加郁金。散结用夏枯草、三棱、莪术、王不留行、浙贝母、生牡蛎。若肝郁化火,可保留白芍,主要是敛肝,用量15~30克。化瘀、破瘀,常用桂枝茯苓丸,或加三七、桃仁、土鳖虫、水蛭。对子宫肌瘤,用莪术配三七,此时三七多在9克以上。方药运用(1)当归六黄汤是调整更年期阴阳气血之效方,东垣称之为治盗汗圣药。可少量用黄芪,常去熟地,以防滋腻。女性更年期,重在调血调肝,当归宜配制首乌;“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故肾气不足加仙灵脾、枸杞子;多汗加煅龙牡、山萸肉;失眠加炒枣仁、夜交藤;心悸加苦参、生牡蛎。方药:1闺颦散:当归、三七、天麻、川芎、白芷、制川乌。上药等份,研细,混匀。服法:早饭前取6克,用一小勺蜂蜜调匀,温水送服,黄酒送服更佳。经期前四天开始,连服七天,连续服三个月经周期。主治:经期头痛,常伴痛经,腰腹发凉,得暖则舒,四末不温(2)少媍得欢散:制香附1克,三七1.5克,当归1.5克,制首乌1.5克,淫羊藿0.5克,以上为一日量,研粉,每次6克,早饭前温水冲服。长期服用,可延缓衰老、美容 。主治:郁郁寡欢。月经量少,或有瘀块,或有痛经,或有甲状腺结节,或有乳腺增生,或有子宫肌瘤(3)延坤散:制首乌2克,当归1.5克,淫羊藿0.5克,三七1.5克,西洋参1.5克。打成细粉,混匀。以上7克为一日量,早饭前用温水送服。主治:35岁以上女性,易疲劳,月经量少,或有瘀块,腰膝酸软,发白,易脱发。更年期及前后,无论有无典型更年期症状,均可长期服用(4)三联消癥汤:莪术15克,三七9克,枯矾1.5克。功效:化瘀消痰。主治:子宫肌瘤。肌瘤小于3厘米可用此方;关注有无合并甲状腺结节和乳腺增生,即小三联征。注意虚郁之辨证:治疗要点:经期仍可服用,注意经量变化;郁滞者加郁金;肾虚者加枸杞子;甲状腺结节加浙贝;乳腺增生加王不留行。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慢性附件炎案:女,48岁。曾两次行子宫肌瘤、左侧卵巢囊肿切除术。既往有慢性附件炎(左包裹性积液)病史,腰部刺痛,溲频,寐差,心烦易怒,烘热汗出,善太息,大便三天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下焦寒湿郁久化热,治以薏苡仁60克,黑顺片9克,败酱草30克,蒲黄30克,丹参30克,酒军6克,桂枝30克,莪术30克,桃仁9克,香附9克,王不留行30克,橘络9克,加减服2月痊愈。重用王不留行治疗乳房快速增长案:女,14岁。乳房快速增长4个月,质硬。弱智。病理:乳腺发育伴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MR:双侧乳腺多发病灶伴腋下淋巴结肿大,不除外炎性改变。治以王不留行90克,枯矾9克,郁金15克,炮甲珠9克,盐柏、知母、生地、败酱草各30克。加减服用4个半月,双侧乳房明显变软,周长缩减3厘米。

吴鞠通青蒿鳖甲汤治疗夜热早凉速效:七旬老妇,曾行食管癌手术。初为寒战高热,有肾区叩击痛阳性,考虑为急性肾盂肾炎,经应用抗生素后,病情好转。晚上7点,发热持续约5小时,最高体温37.8℃,低热渐退,恢复正常体温,白天正常,持续约七天,天天如此,继续用抗生素无效。舌质淡,舌苔乏津,口干,脉弦细。按阴虚发热,与青蒿鳖甲汤:青蒿15g,鳖甲15g ,生地15g,知母10g,丹皮10g,沙参20g,在发热前水煎服。服2剂后第二天晚上最高体温37.2℃,第三天晚上最高37.5℃,持续约2小时,第四天晚上,最高体温37.0℃降至正常。《温病条辨》下焦篇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青蒿鳖甲汤主之”本条文非常简练,颇有仲景遗风,症状-病机-方药,一气呵成。本病者与条文正符合,原方仅加一味沙参滋阴益气,两服即效,三剂治愈。吴鞠通解为“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说明青蒿和鳖甲相配,对阴虚而内热者,是一对绝配。不管经方或时方,只要方证对应,取效是一样的。经方时方都是古代医学家临床长期实践的精华,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刘惠民(1)治疗阳痿用麻黄:麻黄生发厥阴阳气以助勃起;同时随证佐以温肾补阳或滋养肝阴或养心健脾或固涩摄精诸法(定病+定证)(2)治疗失眠重用酸枣仁:在酸枣仁的用量方面,古今医者单剂量极少有超过30克者。刘医生治疗神经衰弱,酸枣仁为必用之品,用量除根据体质强弱、病情轻重酌定外,成人剂量多在30克以上,甚有多达75-90克者,用量五六倍于他人。他常喜欢生、熟并用,乃宗《本草纲目》“生用疗多眠,熟用疗不眠”的论述,认为酸枣仁生、熟之差,在作用上有兴奋或抑制的不同作用(治疗失眠,当兴奋与抑制并用之,双相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

孤惑病:与现代医学的“口,眼,生殖器综合征”颇相类似。《金匮要略》有明确记载,如《百合、孤惑,阴阳毒证治篇》对孤惑病用不到200字,就写明“目赤如鸠眼”“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孤”等病名定义及特征,治疗上提出内服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外用苦参汤,雄黄散熏洗的治法。本病是由于湿热蕴蒸所致,按照《金匮要略》治疗孤惑病的方法治疗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用,解毒清温热之甘草泻心汤,疗效满意。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用激素效果不好。诊为孤惑病。用甘草泻心汤加味:甘草30克,党参18克,生姜6克,干姜8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大枣7枚,生地30克,12剂。另甘草12克,苦参12克,4剂水煎外洗阴部。

浮小麦治骨蒸劳热,止自汗盗汗:浮小麦为干瘪轻浮之小麦,味甘性凉,治骨蒸劳热,止自汗盗汗《卫生宝鉴》用之治盗汗及虚汗不止,足见其效不凡。大枣调和营卫,营卫和则汗自止。常用《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治疗多汗症。方用浮小麦100克,大枣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原方用小麦主治脏燥,本方以浮小麦代小麦,用以止汗。治疗小儿自汗盗汗,常用黄芪固卫散:黄芪,生牡蛎,煅龙骨,浮小麦各60克,五味子,甘草各10克。共研末,每服5克,日服3次。本方具有益气止汗的功能,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治疗体虚多汗、食欲不振等。浮小麦止汗,小麦养心安神。孟广奇用甘麦大枣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脏燥、不寐、更年期综合征等,常获捷效。魏长春在甘麦大枣汤的基础上加百合、党参、龙齿、琥珀、五味子、麦冬,名百合龙琥甘麦大枣汤,治疗失眠癔病效好。

一张神奇的生子方:四十年前我从中医学院毕业在一家中医院任内科医生,有时也去妇科门诊为老中医抄方。在门诊中发现不少病人经一位姓裘的老中医治疗后喜得贵子,喜糖、喜蛋陆续不断地送来。在家与母亲谈起此情景,母亲对我说,你结婚两年未孕,不妨也请裘老处方用药。我原本有周期性的经前乳胀症,行经时胀痛自行消失。我原以为不算病,从未治疗过。可裘老诊疗时告诉我,这是肝气郁结的表现,不孕与之相关,便给我开了七付汤药,出乎意料,经前乳房居然不胀痛了。紧接着第二个月就停经怀孕了,后产下一子。转瞬间七年过去,我已年近四十,母亲一直盼望我能再生一胎,但我总怀不上,而且经前乳胀又每月出现。找了一位妇产科主任询问,她得知我的情况后,断定我第一次怀孕与服中药有关。她让我再服上次的汤药试试,指导我在月经干净后第四天开始服药(即在未出现乳胀前),并指出我的乳胀症状可能是雌激素过多所致。那时裘老已过世,所幸那张药方我还记得。我便自己开了七付药,当月乳胀就消失了,隔了一个月,我就怀孕了。由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后我在临床上遇到经前乳胀的病人常使用此方,几乎都是“药到病除”来诊的伴有不孕症的病人(没有器质性病变且对证的)服用后,有不少人怀孕得子。临床中,这张药方还在别的“领域”屡获奇效。十余年前,一位同事的女儿仅七岁,却发现两侧乳房长大了,我想这是性早熟的表现,原因是体内雌激素过多。我忽然想到了那张药方,也许可以治疗这种情况,便依法用药,酌情减量,服用一周,小儿两乳就开始缩小了。此后我就将此方应用在其他来诊的幼女性早熟病例上,同样收到显效。此方还扩大到男性。有些男病人的乳房出现小硬块,称之为男乳女化,这大多见于肝病患者,由于肝脏灭活功能不良,体内雌激素积累过多引起。用此方后硬块也会缩小。组成: 当归、赤芍、川芎、生地、苏罗子、路路通、香附、蒲公英、炮山甲、沉香。其中当归、赤芍、川芎、生地有养血活血、滋肾柔肝的功能,善治妇女气血不和之症。苏罗子、路路通、香附、沉香疏肝理气、解郁通络(理气的制香附为女科之主帅)沉香粉宜冲服,用片则需后下(沉香为气郁气结,殊为要药)蒲公英消肿散结,专通乳痈。穿山甲活血通乳,软坚散瘀。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散结之功。此方之所以能治经前乳胀症、性早熟,甚至男乳女化,叫异病同治,属肝气郁结,气血不和之证,且西医观察属于内分泌失调、雌激素过多引起,可用此方。生子验方:四物汤加茯神、陈皮、香附、菟丝子。

戴丽三论姜桂苓半汤:生姜、桂枝、法半夏、茯苓。本方取材于清朝郑钦安姜桂汤和局方二陈汤。前者见于《医理真传》原治上焦阳虚而致鼻流清涕不止;后者乃一切痰饮为患之总方。本方既能扶阳强心温肺,又能宣通表里,交通上下。中医治病,全在掌握气化升降原理。本方功能,在于使上中下及人体内外得以一致,符合机体的统一性。临床应用(1)各种心脏病,当出现心阳不足时,症见心悸、气短、自汗、劳累则加剧,神疲,目瞑喜卧,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薄白滑,脉濡缓。本方加枣仁、桂圆、砂仁温阳益气,养心安神。若气虚明显加白人参或太子参,或加黄芪、党参;兼胸闷痛或胸痛彻背者,加香附、麦芽。若心肾阳衰,症见面浮肢肿,手足厥冷,面色灰暗,口唇发青,原方生姜易干姜,重用茯苓,再加附片、肉桂,强心温肾,化气行水 (2)心肺阳虚,久咳不止,咯痰清稀,气短乏力者,用本方加苏子、陈皮、炙远志、温肺强心,降逆止咳 (3)心肺阳虚,又兼气阴不足,症见气短乏力,动即作喘,自汗、心烦、潮热,舌淡红,脉虚大。用本方合生脉散加山萸肉、桔络、乌梅,温阳益气,养阴生津 (4)心肾阳虚,神不内守,心阳外越,出现惊悸多梦,失眠者,本方加远志,石菖蒲、山萸肉、枸杞子、桂肉、秫米之类,交通心肾,宁心安神;甚者加龙骨、牡蛎、砂仁、炙甘草,潜镇浮阳,收纳心气(5)心肺阳虚,兼肺气郁滞、咳嗽喘息者,本方重用生姜30克加桑白皮、苏子、白蜜,温肺散郁,降逆止喘。若心肾阳虚明显者,原方加附片,砂仁、五味子,生姜易干姜,温肾强心,化痰平喘(6)高血压出现心肾阳虚症状者加杜仲、天麻、钩藤、砂仁、荷顶,温通心肾,平肝熄风 (7)百日咳后期,肺阴肺阳俱虚,阳不化阴,余咳不止,面浮色青,舌淡,脉沉细,本方生姜易炮姜,加炙甘草、五味子、白蜜,扶阳益阴,降气止咳 (8)脾胃虚寒,寒气上逆,胸闷恶心,脘腹胀满,本方加砂仁、麦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9)肝寒气郁,胆气上逆,寒气滞于肝胆经脉,出现两腮硬结日久不散,皮色如常或发青者,用本方加柴胡、香附、麦芽,温肝舒郁,行气散结 (10)脾胃寒湿,兼肝气郁滞,出现肝区疼痛或见痞块者,本方加乳香、没药、丹皮、郁金、佛手、紫丹参,以温肝达木,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调神要方-血府逐瘀汤:神经症是心身疾病,是心理的异常波及到了生理,由“心”及“身”,中医认为是神乱之病,虽然对患者的生命没有什么威胁,但病人自己感觉到非常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我常用的调神方有:血府逐瘀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还有一个生脉散。这四张方子合起来化裁使用,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血府逐瘀汤,它是治疗神经官能症、抑郁症这些神经症最有效的一张方子。血府逐瘀汤在《医林改错》里面列了那么多病症,全与大脑、神经密切相关,这张方子根据它的适用症,是一张很好的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方。

王琦治疗过敏性疾病调理体质验方:既治得了哮喘,又治得了湿疹,还能调理过敏体质;既能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又能治疗既发的过敏,并且防止其复发。乌梅20克,蝉衣10克,赤芝10克,防风10克,僵蚕10克,地龙10克,蜂房10克,金荞麦30克,麻黄10克,连翘20克,赤小豆20克,桑白皮20克。水煎服。乌梅、蝉衣、赤芝、防风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基本用药,合称为过敏体质调体方,对于改善过敏体质的禀赋不耐及肺卫适应性调节失衡有很好的作用,当过敏未发时其可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然发作时则贯穿治疗始终,同时能有效防止过敏的复发。调理过敏体质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根本,而过敏反应发生后的针对性治疗亦十分关键。

中医治疗癌症思想:《内经》的“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李东垣的不能以“大毒之剂攻之”“积减大半勿服”“全其气药补之”。李中梓的“去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气健运,则破残之余积,不攻自走,必攻之无余,其不遗人夭殃者鲜矣”这就是癌症治疗的准绳!中醫治疗癌症强调补气健脾,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老祖宗早在1000年前就认识到治疗癌症,必须釆取益气健脾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来战胜癌症。使用何种方药补脾益气呢?李中梓开出四个方剂:四君子汤、归脾丸、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这是李中梓的临床经验总结。

熊继柏医案(1)无名肿块。郭男,素有咽喉肿痛,一周前发现左颈部一个硬节,质硬,推之不动,几天迅速长大,有鸡蛋大小。患者疑恐是恶性肿瘤。现症见左颈部无名肿块,疼痛不甚,轻微发热感,口干苦,咽喉肿痛,喉中多痰。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风热痰毒,雍结上焦。治以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佐以化痰。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味:黄连5g,黄芩10g,陈皮10g,甘草6g, 玄参15g,柴胡6g, 桔梗10g,连翘15g,板蓝根30g,马勃6g,牛蒡子10g,薄荷5g,僵蚕15g,升麻6g,浙贝30g,白芥子10g,炮山甲10g 大黄5g。 服上方十付大便通畅,口口苦大减,颈部肿块略见减小,再进10剂,左颈部肿块明显缩小,质地变软,大便通畅。痰热已减,血瘀明显,上方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散结,再进10剂,肿块缩减三分之二,喉中痰减,喉肿痛消失。有形块之产生,不论良性恶性,必有一定的体质基础,和一定的诱发加重因素。何谓体质基础?痰热体质,气滞血瘀体质,热毒体质等是也;何谓诱发因素:凡是能加重痰热,气滞,血瘀,热毒的都是诱因。饮食不节,以酒为浆,情志不遂,郁怒忧思最为常见。该患者属热毒体质,咽喉时有肿痛,此其证也;饮食不节,膏梁厚味,痰热内生是其诱因也(2)湿热痹:李女,医学生,四肢关节红肿疼痛半月,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局部皮肤泛红,伴有低热恶寒,咽喉微痛,正值月经过后,全身困倦疲乏,本次月经量多,夹有红色血块。舌红,苔黄腻,脉细滑。证属湿热阻滞三焦。治以清化湿热,宣痹通络。主方用宣痹汤合四妙丸,黄芪四虫饮加减。防己10克,杏仁10克,滑石10克,连翘10克,栀子炭10克,薏苡仁30克,半夏10克,蚕沙10克 ,赤小豆20克,姜黄10克,海桐皮10克,苍术6克,牛膝15克,黄柏10克,黄芪20克,全虫6  克,炮甲10,乌蛇10克,忍冬藤15克,鸡血藤15克。服3剂,恶寒低热即除,尽剂,关节红肿疼痛显减,但感疲乏。去防己加当归10克,10剂。三诊服上方全身大小关节基本无红肿疼痛,精神转佳,但下肢仍有酸胀沉重感。湿热十去七八,上方减其制。当归10克,杏仁10克,滑石10克,连翘10克,山栀炭6克,薏苡仁30克,半夏10克,蚕沙10克,赤小豆15克,姜黄10克,海桐皮10克,苍术5克,牛膝 15克,黄柏6,黄芪30克,神曲10克,数月后带其同学看病云:服上方10剂后复查类风湿因子阴性,停药。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可按湿热痹论治,关节红肿疼痛,恶寒发热,全身酸楚不适均是湿热阻滞经络之征。用宣痹汤合四妙散加减为主,方证相合。

崩漏的治疗原则是:塞流,澄源,复旧。也就是收涩止血、正本清源,固本善后,补肾,调肝,扶脾。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即使是辨证用药准确,疗效也往往只有50%,并不理想,而这还是在辨证用药准确的基础上才有这样的疗效。如果辨证用药不准,疗效更差了。西医在治疗宫血(崩漏)方面,收效快捷。他们采取清宫或应用雌激素,孕激素等所谓的三合一激素疗法,快速的让子宫内膜长起来,从而达到止血目的,有效率很高。受到西医疗法的启发,我在临床中果断加入了含有雌激素样作用的有关中药诸如菟丝子、阿胶、紫河车、杜仲、当归等,以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思路和方法,迅速就达到了止血的目的,疗效提高到90%以上,比原先单一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好。在治疗崩漏过程中,用中医理论指导,启用了很多具有止血收涩作用的药物如仙鹤草,海螵蛸,生龙骨,荆芥炭等并未取得显效。曾治一北京姑娘,每次来月经都是半月四十天不止。看了很多中西医,也用了不少激素类药物,仍然效。后找我,我开始用傅青主的老年止崩汤为主,加大量的具有止血收涩作用的药物如仙鹤草、海螵蛸、生龙骨、荆芥炭、杜仲炭等,三天后也没效。经过思考,觉的可以考虑用中西结合之法,以中为主,兼用西医思想,选用了胶红饮《验方新编》阿胶、红花、当归、冬瓜仁加大量菟丝子、紫河车、杜仲这些含有雌激素的中药,很快就止住了血,调理三个月痊愈。实践证明临床中大胆吸收借鉴西医优秀成果,西为中用,有利于提高中医疗效。实际上中医的发展一直是包容性的,并不排斥任何优秀的思想和方法,比如常用的乳香、没药、阿魏、西洋参等,原来就是外民族应用的药物,后来先辈发现了他的效用很好,就大胆引进到中医为我所用。古人尚且有如此博大的胸怀,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放弃狭隘的固步自封观念,与时俱进,大胆谦虚地学习西医优秀的思想呢?又脉管炎,往往都是属于气虚血瘀,湿毒下注,一般都选用四妙勇安汤加大量黄芪,通过补气活血化瘀祛毒的方案进行治疗,但临床上常常是疗效参半。后来我参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脉管炎患者(脱疽)90%是男性发病,女性病例只有10%。而且发病往往和吸烟寒冷因素有关,由此想到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体内雄性激素的含量偏低有关。所以在治疗该病的时,有意识的加入了可以提高雄性激素含量的中药(仙茅、仙灵脾、锁阳、大云鹿茸等)结果就比原先的疗效好的多。岳美中治疗一男性糖尿病足患者,溃疡久久不能收口愈合时加了一味鹿茸,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细思此药,鹿茸正是含有人体雄性激素的作用。还发现脱疽病人只要房事频繁的,伤口就久久不能愈合。于是治疗中特意叮嘱患者一定要禁忌房事,伤口就愈合的快。这个现象也说明患者雄性激素不丢失过多,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在治疗强制性脊柱炎时,传统中医就是祛风湿,填精补髓,通淤散滞的方法,同时又增加了补气的黄芪、人参,但效果有限。后来我参阅了有关西医研究认为这类患者往往会出现的血沉升高。而中药女贞子就具有降低血沉的效果。于是在处方中有意加入大剂量的女贞子,很快血沉就下降。女贞子本身也具有补益肾精的作用。在运用一些西医成果的时候,首先要符合中医理论,在不违背中医理论前提下,寻找具有治疗本病的,西药药理分析研究明确的中药,二者合参统一。患者,36岁,出现阴道干涩,中医属于阴虚火旺,西医上属于雌性激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一种病,根据上述理论,就用了含有雌性激素的,同时又具有补肾填精的药物菟丝子,一周就改善了阴道干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