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修行往事

 树洞书社 2023-10-10 发布于江西

树洞——不一样的时空,不一样的故事,欢迎订阅的树洞公众号。点击标题蓝字“树洞书社”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我的修行往事也许和大多数人没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地方也许就是通过我的方式把它分享出来。

关于修行:

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修行是指不问世俗,一心问道之人。

其实真正的修行就是日常的行住坐卧,衣食住行,只是大多数人把修行高度拔高了,神秘化了。

修行本质就是修心,由心而行,进而提升自己的心性,改善自己的习惯,摒除不良习性,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而根据因缘去度化更多的众生。

很多人问修行是不是修仙,其实修仙是道家说法,百度百科说修仙修炼源自古代养生思想,比如气功的修炼在魏晋时期就已然盛行,是人们在自我意识的觉悟之上,对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种修持方式,也是修仙的方式之一。

从内心来讲是人的潜意识最深层处理性与感性的觉悟,对人命运的根本改变,由之长生久世,与道合真为最终极的追求与向往。或以安神养性,或以修真悟道,以求达到不死不灭的至高完美神仙境界。

总体来说:修行就是获得长生和智慧。

而我的修行缘起也是为了长生和智慧,人的寿命百岁而已,修行人却有可能突破百岁甚至千岁,至于能不能成仙,目前只在古书中得到一些信息,至于真不真实,所有的神话传说都有一定的参考性。

毕竟没有亲身见过,也不能说它一定没有,世界上所有的发生和事件都有概率,就像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

修行不一定都有好的结果,但修行却有很高的可能性,就像和高层次的人交往,交往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却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就像你想成为富人,就先要靠近富人。

对于修行来说我们可能获得的好处是:

第一是长寿,而长寿的基础是智慧,有智慧的加持才更容易长寿,而获得智慧的首要因素就是保持大脑开放,心保持专注,思想上持续保持学习。

佛陀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我们本自具足,如何让自己不被妄想迷惘,而让自己开悟。一旦开悟,智慧就来了,智慧来了,很多东西也就出现了。

而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源头就是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比如《易经》《黄帝内经》《论语》《道德经》《心经》《金刚经》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畅销书大多都是快餐文化,古人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的一句话就容纳了君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其实也是修行者的态度。

我的修行之路大多数建立在游学之路上,比如报名参加十日观,报名全国大庙各种优质清净禅修,又或者去西藏布达拉宫体验当地藏人的生活,去新疆走玄奘法师之路,去云南大理亲身体验苦修,去四川色达佛学院拜师访友,修行之路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当下的生活。

谈谈往事:前面说勾起我的修行之路是因为想长生,想获得智慧。

为了这些我付出了哪些?

修行其实很费钱的,也很费精力时间,对于我来说都在能力承受范围内,这就像教育,也是人生的一个投资,一旦成功就会获得高额的回报。当初南怀瑾踏遍中国山川,四处寻师访友去求游学,那花费可高了,后来因为全国爆发战乱,很多的修行人士去了重庆,重庆是个山城,而且离战线比较远,因为这一个契机让他在重庆拜访了一辈子的良师益友。

现在是和平时代,也是修行的好时代,同样也是修行者的困境,一是良师难觅,大都高僧大德都隐世而居,二是三流的人士借助互联网大肆扭曲宗教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导致很多人的修行法门都偏离中道。

这也是末法时期的一个原因,所谓群魔乱舞,而普通民众的分辨能力又有限,毕竟一心搞钱损人利己的的社会观,很难诞生大思想家,当今社会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现状。

也因为这样的现状导致很多人开始向内求,去内观,去静坐,去读经等,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安宁。

同样我也看到有这样的一个通病,大多数人的修行都只是念经拜佛,或在山林寺庙中禅坐。其实这缺少世间落地的锻炼,导致在与人交流,与人相处的时候会陷入一种思想偏执,这样就会使双方不自在。

儒释道三家其实都讲修行,只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先说说我学儒的故事吧。

说到儒家就要从我写的书《孔子假如生活在现代》说起,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或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主题?

最主要原因是儒家思想是比较落地的,可以很好的在世间普及,不管是家庭关系,还是君臣关系,也就是三纲五常,所谓的三纲是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伦理。五常常指仁、义、礼、智、信,通称纲常。

所以儒家特别注重仁义,凡事都在在仁的基础上下功夫,比如不违背君主,重在一个忠字,和朋友交往重在一个义字,在长辈父母面前,就注重一个孝字,并且孔子把孝写的很详细,孝不是单纯的让父母吃饱穿暖,更要在情绪一块要照顾到。

原文是这么说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今许多人认为的孝呀,就是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其实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孝顺,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章也重在表达该如何侍奉父母,也给我们华夏文明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我学儒,大抵是因为樊登老师的影响,那时候加入樊登读书就是单纯的觉得能帮助我提升认知思维,后来学的东西多了,就想听点不一样的,那时候樊登老师也讲了几本《论语》相关的书,我听听就上瘾了,加上其他老师的灌输,于是我就开始关注流传千年的文化和典籍,尤其是买来了《论语》的好几个版本,并去选择性的研读背诵等。

也许受到孔子的游历诸侯各国以及他的志向愿景,我也觉得要要做一些事。于是就筹划写儒释道三家的内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世间修行。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现在看来也就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我写《孔子假如生活在现代》既是巩固我的知识理论,也是向上传达我的一颗赤子心。

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不是一个好的赚钱路子,甚至是费心力的事,要赚钱也不会去做这个行业。可我知道这件事有意义,于是我还是坚持去做。

关于学佛,起因于我挺喜欢佛的,佛陀仁慈大悲,广渡众生,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都和寺庙有关联,他们的武功高强,刚正不阿,给污浊社会一股清流的感觉。

同样它的清规戒律确实能帮助他人,我自身就是一个受益者,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佛陀在全球都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来要写《佛陀在世间》的原因,我们世人眼中的佛以为寺庙的菩萨或者一天的佛祖等。

这种狭隘的理解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认知陷阱,或者是盲目的崇拜外在事物,脱离本心的自性,让智慧被蒙蔽,停留于外物,执着于相。

比如有个书友她就说她家妹妹被寺庙洗脑了,现在也不回家,赚的钱都寄给寺庙了,她很怕学佛信教的人,她妹妹现在不结婚不买房,问我该怎么办?
我说学佛大抵分三种人,一种人是单纯的迷信,盲目的烧香拜佛,第二类人是感情受挫,情感伤害,或者看破红尘,想遁入空门,从此一心念佛。第三类人是单纯的学习佛家的文化,从佛家的视角去看世间的问题。
你妹妹出现这样的问题,大概率和她小时候受到的影响有关,像原生家庭,或者情感受到伤害等。
我一说这个问题,她就气急败坏的反驳到,怎么可能,就是初中的时候去寺庙做义工被和尚洗脑了。
这种把所有的归因归结于外在,而不考虑自身的原因,本质上和她妹妹的情况一样,被自己的认知给框住出不来了。
一个成人不去反思自身的问题,而盲目的在外面找问题这是愚昧的,就像梁武帝问达摩我建了这么多寺庙有没有功德,达摩说没有功德,武帝不悦,为弘扬佛法,供养三宝建立这么多寺庙你说没有功德,那什么有功德?
后来六祖慧能法师针对这个问题再做了补充,武帝没有功德,只是有福德罢了。菩提只向心觅,莫向外求。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佛,依自性而出,如果只向外求玄,不向心内求,这就像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被外在的事物所牵引,不能安定,不能静心思考,也就很容易着了邪魔外道。
当今社会很多东西能刺激我们的感官神经,让我们做了非理性选择,买了不该买的,做了不该做的,而佛陀的智慧觉察觉知就是很好的帮我们克制当下浮躁之心。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在修行时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观而不起分别,不起波澜,不起悲喜,这是定慧的能力。
这和佛陀就离的不远了,《佛陀在世间》就是一本这样的书,从书中你就知道佛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被五蕴蒙蔽了心性,智慧不能显现而已。只要你读完领悟这本书,佛陀的智慧就已经显现在你身上了。
以上是我的修行往事的一部分!有机会还会为大家分享。
当你以十年为周期,看到的是规则;
以三五年为周期,看到的是胆识;
当你以1年为周期,就会相信天赋;
如果你以天为单位,什么也看不到,就只能寄望于运气。
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只想做赚钱的事,却低估了那些值钱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