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气,血,津液之间关系

 一江风的图书馆 2023-10-11 发布于湖南

前期我们已经讲了它们各自的一些特点,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精与气

  • 气能生精

气充则精盈,气虚则精亏。补气生精,补气固精。

  • 精能化气

精气足则气旺,精气亏则气虚。

精与血

  •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肝主藏血,肾主藏精

精能化血,血能养精。精血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关系。

  • 精可化血

水谷之精和肾精是血液生化的基础物质。肾精亏耗,可表现出血虚症状。

  • 血以养精

血液充养脏腑可化生脏腑之精,血液滋养于肾,使肾精充实。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可相互影响。

津与血

  • 津血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同具有滋润濡养作用,可相互资生,相互转化。

  • 津能生血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脉外之津液进入脉中可化为血。若大汗,剧烈呕泻,或严重烧伤可导致血脉空虚,津枯血燥。即“夺汗者无血”。

  • 血可化津

血液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若失血过多,脉外津液进入脉中以维持血量,则脉外津液不足,除表现有血虚症状外,亦可见口渴,尿少等津亏症状。即“夺血者无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气与血

  • 气能生血

气参与促进血液生成。临床中治疗血虚常配用补气药。

  • 气能行血

气行则血行。如临床中治疗血瘀证,常配用补气行气药物。

  • 气能摄血

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作用。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中,脾不统血,气不摄血可出现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临床中治疗出血证有补气法,体现气能摄血。

(以上三种关系可称为“气为血之帅”)

  • 血能养气

血对气有濡养作用。血虚日久往往兼有气虚。

  • 血能载气

血是气的载体。临床中常出现气随血脱症状。因出血过多而导致出现气虚症状。

(以上俩种关系可称为“血为气之母”)

气与津

  • 气能生津

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气化作用促进和激发津液生成。

  • 气能行津

气能推动津液输布和排泄。若气不行津,津液停聚可见痰饮,水湿,水肿。“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 气能摄津

气具有固摄津液,防止津液无故流失。如卫气可固摄汗液,脾肾之气固摄唾液,肾和膀胱之气固摄尿液等。

  • 津能生气

津液输布时,受阳气蒸腾温化,化生为气。

  • 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

气随津泄:暑热病证伤津,气随汗液外泄,可出现少气,乏力等气虚症状。

气随津脱:大汗,剧烈呕吐,泄泻导致大量津液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可见精神萎靡,肌肤湿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