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辨:“为什么和为了什么”

 秦声何来 2023-10-11 发布于重庆

今日阅读陈先达的《哲学与人生》,阅读到他的哲学断想中的一篇“为什么和为了什么”。

在本文中他清晰地指出“'为什么’和'为了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为什么’属于科学,是有关因果规律的问题;'为了什么’属于哲学,是有关主体目的的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为什么”指的是客观因果,“为了什么”指的是主观目的。

这事儿对我有什么启发?在此我谈两点:

第一、我们的许多烦恼大多都是因为把“目的和因果”混淆了。

第二、揭示了读书与学习的意义:分清目的和因果。

01

为什么说我们的许多烦恼大多都是因为把“目的和因果”混淆了呢?

因为事不随人愿而心生烦恼。

为什么事不随人愿呢?

因为我们以为事情会按照我们的意愿发生,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也就是说,心愿(目的)是主观的,结果(规律)是客观的。而我们的主观心愿所产生的目的未必与客观因果规律相一致。

比如,你计划今天天晴去爬山,但突然下起了雨。打乱了你的计划。

进一步而言,客观的因果与主观的目的是否一致这个问题,在与人有关的任何事情中都存在。只是有时候由于我们自己的认知浅薄而无法知悉。有时候我们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目的与原因都知道,但实际上我们知道的并不正确。

在此我用最简单的“吃饭”这件事来举例说明。

02

你为什么要吃饭?

从客观因果的角度而言,吃饭就是给人的肠胃提供食物。食物能够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不吃饭会饿肚子。

倘若从“为了什么而吃饭”这个主观目的角度而言,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得看情况。

比如,你自己一个人时,肚子饿了,那么你吃饭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为什么要说可能呢?因为你的吃饭,除了填饱肚子之外,可能还会有其他别的目的,比如犒劳一下自己。因为你进步了。探一家没有去过的新店等等。此时你吃饭的目的未必是为了填饱肚子。因为你的自主意识能够赋予吃饭这件事不同的意义,即设定不同的目的。甚至有可能是与填饱肚子相反的目的,如减肥。

这是因“自主意识”导致的主观目的与客观因果规律不一致的情况。

再比如,你们是同学聚会,那么“为了什么而吃饭?”的答案也就变了。是为了让你们有一个可以近距离交流的场景。此时的吃饭也就脱离原本填饱肚子这个客观目的。甚至你可能会因为玩得太开心而喝了太多酒,结果没有吃饭而饿肚子。

这是因为具体场景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客观需要而造成主观目的与客观因果不一致。

又比如,商务宴请。什么样的关系该怎么样请客点餐座次敬酒等,每一个环节均有其规矩(规律)。若你是个新人不知道这些,一上桌就拼命吃或使劲喝,那么就很可能让这次宴请的目的不能实现。

这是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主观目的不同而造成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归为无知。

03

回顾小结,现在我们至少能够看出有四种情况会造成主观目的与客观因果不一致:

1、自主意识。

2、人与人的关系的客观需要。

3、人与人的主观目的不同。

4、无知。

而当主观目的(我想要)与客观因果(我的收获)不一致时,理性的人会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而非理性的人会因此而烦恼,自责或他责。

因果与目的的组合,客观与主观的矛盾,历来是一个人思考做事的基本点和困难点。而通过读书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背后的客观因果规律,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无知,从而让自己的主观目的不断趋近于客观因果规律。

04

最后我想说,不断思考客观的“为什么”和主观的“为了什么”,这是学习哲学之后需要掌握的重要思维方法。

当我将今天的领悟与师父分享时,师父给我的反馈是“抓重点和精准性这一点尤其重要,人的浅薄是不知不觉的。看别人要解决为什么,看自己要解决为了什么!

这是我今天的阅读领悟与您分享。

水中飞蛾:麻木的心发现不了“奇怪”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