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推特治国、微信垄断的时代不分心地工作

 Equanimity 2023-10-12 发布于湖南

《深度工作》(Deep Work Rules),(美)Cal Newport著,宋伟译,后浪2017年出版,296页。

这本书是一位美国教授写的网络时代如何不分心工作的心得,头一部分讲的是深度工作的意义,后一部分讲的是如何实现深度工作。也许是因为人人都痛恨网络,感觉被网络利用,成为各种社交媒体的受害者原因,这本书很受好评。

作者先是从生理、心理、哲学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人一心不可二用,multi tasking产出是很低的(我做不到,但我的确见过很聪明的人可以做到同时干几件事)。深度工作不仅可以完成更战略更有长远意义的事项,也能让个人在这个AI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人力的趋势下更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的确,如果每天忙于应付各种电话、微信,回复各种报价,可能无心思考一些战略项目,眼光放的长远。

有关深度工作,作者给出了一些方法,他把深度工作分为四类:1、作家之类的案头工作者;2、可以在忙碌和深度两种状态之间切换的工作(如搞研究又有教学任务的教授,作者本人即是);3、节奏型,按小时来分配精力;4、记者模式,可以时时切换。他认为要营造一个个人空间,确保不会被打扰的地方;时间上高度关注质量而不是数量,干事情要高度聚精会神,不要分心;完工了就彻底放下;该离线的彻底离线,该断网的断网。

如果说我们生存的意义是抗衡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减)、建立工作生活中的秩序,那么能长期聚精会神、专注于目标前进的能力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习得的后天习惯,可以培养。看看孩子就知道,人小时精力极其容易分散,很快被其他东西吸引,忘记本来的目标和方向。以下是个人的一些工作习惯,也许说不上深度工作:

  • 清晰确立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工具。不能为目标服务的,哪怕免费也不要。免费的东西往往很贵。每天很忙,但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就只能算是白忙。我的手机上没有抖音、头条、拼多多之类的APP。

  • 每天做个任务清单,做完打勾。但不要追求肤浅的完成感和数量,而要关注质量。把自己发出的每一封邮件、每一条信息都看成自己的创作,自己的签名。

  • 不打无准备之仗,万事要准备才会有质量。很多时候手机不离手,时时去看,归根结底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忙,随时待命,马上回复,让老板觉得你不是在偷懒,信息时代,大家都没安全感。其实结果比看起来如何更重要。

  • 少用电子产品,一个本子一支笔比什么pad都强。

  • 利用电子工具而不是被它们利用:固定检查电子邮箱和微信的时间,不要有事没事就打开。可以给自己立个规矩,重要的电子邮件至少24小时必回,这样同事知道你的节奏,有心理准备。朋友圈也有它的好处,可以知道其他人的动态(有些人就是把这个作为了解他人动态的重要渠道,但自己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也可以施展影响力,或者做广告。但切不可放任何个人的信息,因为放了你就会看有多少人点赞,多少人关注。网络不是直播个人生活的地方,没有隐私。而且,注意力被碎片化后,大脑就废了。

  • 早点来办公室,在别人来之前就把邮件/信息回掉,这样白天工作时间有更多精力处理突发事件、各种没有规划的会议、需求。事实证明,没有突发事件、意外需求的工作日几乎没有。忙是好事。

  • 冥想:每天分几次坐在那里冥想而不仅仅是被各种繁忙带节奏,思考会深入些,也能静下心来关注重要的事情。我现在争取每天冥想15分钟,分早中晚三次。冥想也会让你在有突发事情时处于100%的神清志明的战备状态。

  • 放权:把琐碎的事放给信任的同事去做,教给他/她你关注的指标,不时抽查就好了。

  • 散步:散步是很好的思考工具。跑步时因为运动太剧烈,不太容易思考。康德的生活极其规律,邻居根据他散步的时间来对表。另外,很多好的想法也可以在洗热水澡时冒出来。

  • 时时记录:Apple Watch手表的录音是个好工具,有想法时,可能来不及记下来,Apple Watch抬手就可以记录。

  • 适度锻炼,劳逸结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人可以一直高水平的输出,适当关机休息,地球也照样转。

  • 飞机上思考效率高,没有手机互联网打扰,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天天飞的。

  • 跟人打交道的人如何深度工作?其实深度工作不一定就是要一个人闷着读书,苦思冥想。跟人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信息,可能跟明白人聊几句就非常清楚了,但看书需要几个小时才能领会。何况要做乘法、做到指数级的影响,必须要跟人打交道、描绘梦想才能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