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1121

 新用户1973VjSi 2023-10-12 发布于江西
11月21日
《天下太平》20211121.1
今天
很安静
除了
十二个小时
爆炸性的
噪音

《这时候》20211121.2
工厂的灯
是另一种颜色
不是黄的
不是白的
也不算红
只是
虚弱地
时有时无

《噹》20211121.3
风从顶上摔下
手套已经
翻转了几次
他的姿势应当
平静地
保持在
落地之前

那是第三次的
亲密接触
第一次
离开子宫
第二次
在无人的地方
换牙
这是最后一次
前的
预习

热身活动
受四个人的瞩目
东南西北
连裁判解说位置
都站好
背着手的
那个领带
还没习惯性点评:
卧槽
他就
过了终点


———————
今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为口语诗辩护。
有些人对口语诗有意见,他们看了一些口语诗作品后会说,“这忑么也算诗?”
他们觉得,“我上我也行。”
可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他们受到口语诗作品的启发。
如果没有这些作品启发他们,他们是不是会想到“这忑么也算诗”,是不是会“上”,会去做。
至于原因,其中一方面,是人们因为对这种新兴产物的认识不足,包括外行,也包括内行。
很多人对诗歌的认识,还停留在小学语文课本上。
其他方面,还包括诗歌整体行业脱离了群众路线,脱离了真实生活本生,脱离了社会主义环境,走得离群众太远。所以,也有一种声音在说,中文诗歌已死。
那么在这方面中西之间互相影响,区别和关系呢?是个很复杂的话题,我也解释不清,(主要是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