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秦始皇到宣统帝,两千多年中国为何一直没有啥进步?原因八个字

 新用户83476033 2023-10-13 发布于山东

有读者留言这样一个问题:从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帝,到1912年末代皇帝宣统退位,在这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历史里,为何中国一直是处于分裂到统一,再到灭亡,看不到任何进步的迹象?

有人说,这个问题不对,因为中国有着古代灿烂的文明,对人类重大影响的发明层出不穷。不错,中国古代文明光彩夺目,但这不能掩盖两千年落后循环的弊端。那么,两千年间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大步向前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何为封建。封建这一词最终出现在《诗·商颂·殷武》中,“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则命之于小国,以为天子,大立其福。谓命汤使由七十里王天下也。”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封建起初是一种分封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有个显著特点,“皇权至上”和“重农抑商”,短短八个字一针见血。遍阅两千多年封建史,以皇帝中心的集权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虽然期间出现了不乏开明帝王,但本质依旧没变,一切都是以巩固皇权为第一目的。

同时,统治者抛出了一个“真龙皇帝”的概念,比如刘邦斩白蛇、赵匡胤梦神龙出窍等等,想尽办法来神化自己,皇权丝毫得不到限制。

与皇权至上相比,重农抑商更是彻底打击了人们创造积极性。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历朝历代都在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奖励农桑作为维护统治的根本。这样的政策在西汉之后不断得以强化,“殴民而归之农,经著于本。”

将国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这样就能扼杀老百姓的积极性,愚民政策就会容易得到贯彻。老百姓是安分了,可两千多年的刀耕火种的局面,依旧得到丝毫改变。司马迁虽然在《货殖列传》中提到了商业,“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的意思是说,一个社会的发展,农、工、商、虞(采集)四个行业,四者是国家繁荣的根本。然而,在传统社会里,商业一直被视为下贱的存在。本该是最能激发一个国家创造力的商业,在封建社会受到最严厉的打压,国家进步从何谈起?

参考资料:《封建皇权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