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水饮病指的是痰饮,中医把痰饮病分为了四饮,水饮是其中的之一。水饮病的主要症状是以咳嗽、咳痰、面目浮肿或者是下肢水肿为主的伴有小便不利、口干。水印病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属于西医上面肾脏疾病、心脏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和肺脏疾病。所有的水液代谢异常都属于是中医上面的水饮病。水饮病的病机是由于体内的脏腑功能失调,不能够正常的进行水液代谢所引起。 中医学水饮病证,有胸闷,胃胀痛,痰多等。不过,有水饮病的人,可能与脾肾阳虚有关,如有腹泻,悸动,震颤,则称水饮病。这种情况会使身体某些部位产生一些不正常的水,这主要是由于运输水液的功能出现问题,导致水不能正常流动。 凡是因气流动慢而形成水饮病的治疗大法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最核心的就是“温”与“和”。所谓“温”就是用温药使气有动力去化水饮,“和”就是用走窜性的药使气动起来。“温”与“和”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酌情配伍,如果选药过温,而走窜不及时,就会郁而化热,水饮未化反增新病;如果选药过于走窜,而温不及时,就会使气短时间快速动一下,能短时间化掉部分水饮,但是使气过于走窜本就伤气,气被伤则只能短时间气运行较快,药力一过气反而运行更慢,水饮反倒会加重。如果有水饮同时内里已虚,脉象上尺脉空虚,则不能用走窜的药,只需用理中汤、甘草干姜汤之属温中,待内里气足自会将水饮运化开;如果内里很结实,脉象关尺都很有力,直接选温性走窜类药即可,如真武汤等。临床一般根据水饮留滞的部位,脉象的浮、中、沉,选择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肾着汤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