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上池汤液 2023-10-14 发布于山西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在中医学中属于“感冒”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由脾肺气虚,痰饮内伏所致。治疗应以温化痰饮为原则,不宜过用寒凉。苓桂术甘汤功能通阳扶脾,用于脾虚所致痰饮咳嗽不失为治本之法。小青龙汤临床上可广泛用于慢性咳喘者,日本学者认为小青龙汤可改善小儿体质,常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型支气管炎及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本病随着小儿年龄增长,有减少的趋势。  

小儿形气未充,肌肤疏薄,腠理不密,卫外功能未固,加之寒暖不知自调,一旦护理失慎,六淫之邪易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受,肺必首当其冲,肺卫受感,肺气郁闭不宣,清肃之令不行,影响肺气的宣肃则发为咳喘。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力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导致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酿成痰浊上贮于肺,壅阻气道,导致肺气不能宣畅,因而引起咳喘。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理。

若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外感咳喘日久不愈,耗伤正气,更易复感外邪,致使咳喘屡作,肺脾受损,发展成为内伤咳喘,出现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久病累肾,一旦感受外邪,出纳失职,呈现上实下虚或寒热错杂的证候。因此,小儿反复发作性咳喘的病因病机是: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是本病的主要矛盾,外感客邪是诱发因素。所以,前人有“痰之本源于肾,痰之动源于脾,痰之成贮于肺”之说。

根据病情标本缓急,当分阶段疗法

第一阶段,小儿经外感风寒或风热诱发咳喘时,“急则治其标”,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尽快控制病情。

第二阶段,症状控制后,扶正固本,重在  扶脾益肾佐以开肺。此乃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外邪痰浊去而正自安,正气复而外邪痰浊毋能再犯。如此,则顽病亦可期渐愈。

 

 (1)急性期:属风寒咳喘者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平喘。

基本方:炙麻黄4g,杏仁10g,干姜5g,细辛3g,五味子6g,厚朴7g,紫菀9g,炙甘草5g。

方中炙麻黄温宣肺气,发汗力缓而平喘、止咳效果好。杏仁味苦性温,人肺经,具有化痰润燥,破壅降逆,理气开通之功。干姜、细辛、五味子温中散寒,降逆去饮。细辛辛温主咳逆,走而不守,既能散沉寒,又能去伏匿之寒饮。干姜守而不走,既能温中阳,又能除肺中之寒痰。五味子敛肺之逆气,固耗散之精。三药合用有振奋中上二焦之阳气而奏散寒饮、镇咳平喘之效。紫菀味苦性温而质润,温而不燥,能温肺下气,故有止咳去痰作用。厚朴味苦能降逆下气以平喘。属风热咳喘者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基本方:牛蒡子9g,沙参9g,桔梗5g,杏仁8g,前胡6g,鱼腥草15g,大贝母8g,瓜蒌皮9g,枳壳7g,甘草3g。

方中牛蒡子宜散肺气,清热解毒。桔梗、杏仁开宣肺气,使肺气得宣,咳喘自宁。前胡降气化痰,使气降水行,痰湿自消。鱼腥草宣肺解毒。大贝母、瓜蒌皮清化热痰,枳壳行气。此外在宣透中用沙参,以益肺气而不碍邪,防止肺气受伤。

咳喘无论风寒与风热均与风邪有关,故除止咳化痰药外,常配伍虫类药,如僵蚕、地龙、蝉蜕以泄风解痉,化痰散结。痰湿盛者加法半夏、陈皮、茯苓以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重在燮理中焦脾胃以绝生痰之源。喘重者加苈子、射干或三子养亲汤以降逆平喘。咳剧者加百部、前胡、枇杷叶宣肺止咳。咳嗽咯痰质稠者加贝母、瓜蒌。咯稀痰者,加贝母、半夏。痰多便结者加大黄涤痰通腑。咳喘兼呕吐者加半夏、藿香、茯苓。久咳耗伤气阴者加沙参。兼有食积者,加神曲、麦芽、莱菔子。若久咳不愈伴见身有潮热,腹胀便结者,乃是肺与大肠的病变。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肺气闭郁塞,则气机不畅,津液不能肃降,肠腑乏于濡润,往往多能使燥成秘,若纯治肺金,每因腑气壅实,病必不除,定要佐以通调腑气,腑气得通,肺之肃降乃行,肺气宜畅,闭遏得开,痰浊得化,咳喘乃止。治宜用大黄、枳实行气通腑,轻者用火麻仁、瓜蒌霜润  肠通便,肃肺气而降顽痰,常获显效。

  

(2)缓解期:治以补益脾肾,扶上固本佐以开肺。偏于脾虚者基本方:党参7g,黄芪9g,白术6g,山药9g,茯苓8g,杏仁8g,陈皮6g,法半夏6g,桔梗4g,麦芽9g,炙甘草2g。方中党参健脾益气以补其虚;黄芪人肺固表,温通血脉以补脾肺之气;白术助黄芪以固其表;法半夏以化湿痰;再增山药、茯苓、麦芽消补同施,相辅相成。杏仁、桔梗、陈皮宣通肺气而不忘治标。诸药配伍达到培土生金,去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的目的。偏于肺阴虚者去法半夏、陈皮,加用沙参、麦冬、生地黄、白芍、五味子;偏于肾虚者,属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用都气丸加减。

除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患儿的寒暖、饮食等方面的调理,并要积极防治外感,如合并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常使机体正气下降,呼吸道防御功能低下,增加外邪人侵机会,致使疾病长期不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