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温阳、壮、通阳、升阳、回阳,中医对阳气的调理有哪些不同?

 真知中医 2023-10-14 发布于广东

温阳、“壮——阳“、通阳、升阳与回阳,各有不同。

《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如果失去阳气,不就会折寿,生机衰弱。所以昨天说固护阳气的重要性。正因为阳气太重要了,所以中医对阳气的调理分了不同的层次。

阳少需温,就是温阳,意思阳气稍有减少,病程短。

可能表现为卫阳比较弱,容易怕风、需要比别人多穿一件衣服,但多穿一件就没事了,这是肺阳虚,喜欢喝温水,这是脾阳虚,下肢凉,但不过膝盖,这是肾阳虚。由于阳气只是稍少,所以用偏温的药就可以了,比如肉苁蓉、巴戟天、桂枝、艾草等,中成药为理中芄,肾气芄,玉屏风散等

比如之前分享过一时贪吃冰激淋肚子痛,或轻症的痛经,那么用艾叶灸一下肚脐就可以。还有晒太阳其实也是温阳的一种。

阳亏需壮,就是“壮——阳“,意思是阳气大大亏虚了或者病历很长了

比阳虚虚的程度更深,非常怕冷,三伏天也要穿着羽绒服来看诊,下肢冰冷,一直冷到膝盖,小便清长,甚至收涩不受控制,肾为一身阳气的根本,阳气大亏是伤肾根,壮的一般是肾阳,比如附子,大辛大热,通行12经,比如吴茱萸、高良姜、肉桂、川椒等。能把我们寒到骨头里的阴寒之气剔排出去。比如右归芄、附子汤等。

有网友问我,我就是这种情况,不吃药晒太阳能不能恢复,我说比较难,因为阳光晒在身体上,却晒不到骨头里,力度弱,除非能坚持几年,而且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或有缓解。

阳郁需通,就是通阳。很多人也四肢末端摸着也凉,但凉不过肘、膝,且不怕冷,反而容易心胸憋郁,头晕目赤、烦燥。这不是阳气少,阳气从内脏向四肢末端散发,要通过经络血管,如果中间的通路被气滞、痰浊、寒邪阻塞了,通不到手指脚趾,比如之前说的静脉曲张,经期吃冰痛经等

通阳需要用既温且通的中药,比如桂枝、细辛、鸡血藤等,当归四逆汤就是很常用的通阳方。

阳脱重在回,就是回阳。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脱就是失阳,亡命,会出现四肢厥冷,精神大衰,昏迷不醒。这时候要用到四逆汤加减(附子、干姜、甘草),阳亏按理说用到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就行了,为什么要用到甘草,因为甘能缓,能守,把阳气给你扯回来,你得留得着了,回来了就会再轻易走掉,必要时还得加龙骨、牡蛎,萸肉等。

阳陷需升,就是升阳。阳气是向上的,向上的阳气,我们一般叫清阳,清阳不升,人就不醒,而脾主升清,如果脾阳不振,升清不力,就容易头晕目眩、四肢像灌上铅球一样困重,这时要升阳,就是用温且升的药,比如柴胡、升麻、黄芪等,补中益气汤,升陷汤都升阳。

比如一患者说侗房时,无法起立,用了补肾,壮——阳的办法,这种方法行不行?要看患者的情况,结果发现他舌淡苔白有齿痕,四肢沉重,是痰湿太重,压制了宗筋,不能充血失去充盈的力量,

这种情况阳气不虚,还补肾,就容易心跳过快,烦燥胸闷。需要通阳与化痰相合,用半夏、陈皮、茯苓化痰,用鸡内金、蜈蚣通络,桂枝、白术温通脾阳。三诊过后就能起立了。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健康科普排位赛##清风计划##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点击加载图片

温阳、壮、通阳、升阳、回阳,中医对阳气的调理有哪些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