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竟被误传了两千年

 zhangshoug 2023-10-14 发布于浙江

 云修行 2023-10-14 07:31 发表于山东       土豆微信          

图片

云修行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此时正是修行时,关注云修行,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公众号

《道德经》,竟被误传了两千年!云修行15分钟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图片

《道德经》即《老子》,被误传三千年,本篇证明误传两千多年,但已是很难再入世人心识了,而我倡导修复三千年前的文化,更是艰难。两千年来,在《道德经》已非真经的情况下,天下学者总是牵强附会的强解《道德经》。

很多人更是连怎么读《道德经》都没学会,就要解释“真正”的《道德经》,沽名钩誉,遍地大师误导他人。也不知道三千年的《道德经》能不能面世,但两千年的却是证据确凿有基础,能大力传播的,仅供参考。

老子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人物,其著作历来受到高度的关注。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老子集成》中,共收录了自战国到1949年265个不同时期、不同注解者的版本,其中称《老子》的120部,称《道德经》的145部。

但最古老、最完整而又没有注释的本子,却是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群中出土的帛书《老子》。

帛书《老子》出土40多年来,海内外学者们对帛书《老子》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著述颇多,他们也从多方面、多角度证实了古今学者认为今天通行本《道德经》“多后人所改”,“与古《老子》相远”,“谬误实多”的推论。

《道德经》对《老子》改动700多处

图片

经过精确对比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的文本,发现后者对前者的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话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使《老子》原来的主题内容和思想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仅因避讳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5个皇帝的名字而产生的变异就达100处之多。

以《道德经》最知名的第一章为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对应的帛书《老子》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显然,这一章《老子》所有全部六句话都被修改,总共64个字中修改了25个。《道德经》把这一段中的所有“也”字删除,把全部四个“恒”字换成了“常”字,再把两个“无”字改成“無”字。

第三句中的“万物之始”,改成了“天地之始”,把第四句中的“以观其所噭”,改成了“以观其徼”。噭是“呼喊、鸣叫”的意思,“徼”是“边界、巡查”的意思,第五句改动很大,还多了“同谓之玄”这个赘句。第六句把“有”改成了“又”。 

正因为《道德经》对《老子》原文改动太多,其中还包括几个大段落的前后大挪移,导致其主题、思想和叙述逻辑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人们才感觉《道德经》违背常识,逻辑不畅,费解难思。

连大文豪白居易也读不懂,为此他还写了《读老子》一诗,“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表达了对《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说法的怀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原文为“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弗”,据《汉典》,为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其本意是“矫枉、校正、有所约束”。

“弗言”指“有所约束地阐发言论或观点”,这当然不是“不言”;“弗知”指“言者的认知和知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指“言者完全不懂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真知者谨慎而言,而不会信口开河;发表观点的人即便言之有理,也难免没有局限”。

《老子》不是“無为之学”

图片

帛书《老子》中有83个“无”,5个“無”,而《道德经》把83个“无”全改成了“無”,彻底湮没了老子区别定义地使用“无”和“無”二字的深意。

帛书《老子》中的“無”,表示的是虚拟的“没有”。

而对于“无”,帛书《老子》以“无,名万物之始也”作出了专门的定义,指明“无”字专门用于描述“万物初生萌始的状态”。

“初生萌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向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后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种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无”这个定义的目的就是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与“始”相关的一系列词组的含义,如“无为、无知、无欲、无事、无道、无德、无不治、无敌”,也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区别其书中“无为与弗为、无有与弗有、无名与弗名、无敌与無敌”的不同内容。

在这个定义中,“万物”既包含了“天地”这样大而遥远的事物,也包括从前的、当下的、未来的、有形无形的、有象无象的、无穷大的和无穷小的一切事物。

而“无,名万物之始也”,到了《道德经》变成了“無,名天地之始”,将定义的主体由“无”变成“無”,再将“万物”改成“天地”,不仅使“無”应用于“始”的范围极大地缩小了,原著中83个“无”字的消失,也彻底使“无”的概念及其所讨论的内容令人无从知晓和分辨了。

了解了“无”的定义,就能理解老子主张“无为”的真谛了。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两层含义,一是“探寻探索事物起始状况的作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作为,是一种科学研究发现的作为;二是“清零复位,使生命巨系统清零复位,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行为”。

这样再去读帛书《老子》里的这句话“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就可以正确理解了。

“无知”指“打破沙锅问到底或使生命内环境清零复位的知趣”,“无欲”指“探索未知或实践超级低觉醒状态的愿望”,“无不治”指“把可能造成不可收拾局面的问题消灭在初始状态”,这里所描述的方法,是一套“通过科学的生命修炼实践而使人脱凡入圣,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方法”。

再看《道德经》,它把这句话改成了“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無为,则無不治”。历朝历代直到今时,人们对它的解释几乎都是“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作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难怪朱熹要义正词严地批评“老子所谓無为,便是全不事事”,老子的思想是愚民和消极的了——这和其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主要思想家,显然是不相匹配的!

《老子》不是“不争之术”

图片

影响更大的是,《道德经》把帛书《老子》里的“有争”,“弗争”,“不战”统统改成了“不争”。

帛书《老子》里如下三句话——“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天之道:不战而善胜……”到了《道德经》里,它们则分别变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这一段文章的主题是借对水的自然属性的探讨,引导读者沿着人人都熟悉的水,去思考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属性。

水往低处流、水火无情、洪水猛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固然可善利万物,

“弗争”是指“有约束、有条件、有规则地展开竞争”。“人之道,为而弗争”是对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的正面鼓励,也是社会发展的文明方向,“为而弗争”是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

读懂帛书《老子》的密码十分重要

图片

帛书《老子》的作者把他所用的文字发挥到了极致,简练精准。全文约为5400余字,其用字以不重复计算,共用790余字,其中常用字约占95%。比如“不”字,全文共使用了194次;“以”字,共使用166次;“其”字,共使用149次,也就是说,仅这3个字,就使用了500余次,约为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

但这却是一篇带有密码的著作,里面的字和词,既有通常的用法,又有特别的指定;既有全文一致的定义,又有简繁、字同音不同的区别,具有很高的密码性。也正是因为使用中文形声等的高超手法,在让人读后一目了然的字和句式背后,隐藏着超越的智慧和重大的机密。

如上面所说“不与弗、无与無”等,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字词的确凿定义和含义,常常难以发现帛书《老子》的深邃和情趣,不仅无法了解作者的本意,甚至还会误解他。

根据研究,包括上面谈到的“不与弗”、“无与無”在内,帛书《老子》共有17组、50多个具有密码性的词,如“恒与常、毋与勿、国与邦、吾与我”等,都是在围绕着生命现象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研究发现,这些对我们当代人而言像“加密”了的概念,就像现在的微信、微博一样,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则是“公知公识”,是当时学者们普遍讨论的话题。

与帛书《老子》一同出土的52部著作中有一部被称为《十六经》(由多篇文章组成)的,其中题为《立命》的文章中讲“吾敬天爱地亲民,立无命,执虚信。吾敬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

另一篇题为《观》的文章也探讨了“以观无恒”的问题。都涉及到“有”与“无”等这些基本命题的探讨。

《老子》是一部关于生命实证科学的书

图片

众所周知,人有两种生命状态,一种觉醒,另一种是睡觉。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觉醒进入睡觉,从睡觉到觉醒,都只在“咔嚓”一瞬间,如同拉开关一样。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却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做了个实验,把从觉醒到睡觉的“咔嚓”一瞬间缓慢地展开,让自己从觉醒状态慢慢地进入趋向睡觉但绝对不睡眠的超级低觉醒状态。

正是反复地经历了这样一个状态,老子发现了生命的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现象和过程,透过这些现象和过程,老子发现了“道”——生发万物、使万物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机制和原动力,并把这个关于人体天下的发现,应用到了对大自然的天下和人类社会的天下的探讨之中。

在这本我们称之为帛书《老子》的著作中,生动、具体、严谨地报告了这个模型的具体建模方法和建立过程、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安全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发现道的具体经历。

帛书《老子》不仅是一部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撰写的学术论文,还是一部其科学发现和发明在今天仍具有重大领先性的科学巨著。

《道》重在证明什么是道,《德》重在讨论道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如何应用。

他认为,帛书《老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发源于生命科学的文明,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来自于对生命的发现和发明。

我深信,发掘和弘扬中华文明独特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成果,中华民族最有可能在继承人类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贸易文明和金融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本世纪内实现以生命文明来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的辉煌。

人类的历史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当我们惊讶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时,不能忘记那是摒弃黑暗中世纪神学统治,对古希腊、罗马文明重新发现的结果。

从中华文明经典的正本清源做起,我想这正是信息互联网时代,中华文明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道德经》版本这么多,我们该信哪一个?

 云修行 2024-01-30 07:31 发表于山东    土豆微信         

图片

图片

白云仙院

此时正是修行时!关注白云仙院,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公众号

《道德经》版本这么多,我们该信哪一个?云修行6分钟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图片

1

我们常言:“《道德经》,五千言”。也许有人会问:“《道德经》是真的刚好五千字吗?”关于这个问题,有些人给出了更准确的回答,如4999字、5284字等。但实际上,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在字数有一些差异。

李零先生在《我们的经典》中,引用其学生苏晓威的数据: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这些数字之差,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本文简单从部分版本中找寻一些线索,并解开大家心中的疑问。

所谓帛书,是指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甲、乙本,是以手抄时间为主要依据进行区分的,而主要的推论依据是文中对帝王名号的避讳。

避名讳,是古代的一种礼法,是我国汉字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在日常对话或书写过程中,遇到一些需要避讳的人物名字时,应该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方式来表述书写,避帝王名讳为“公讳”,避父母名讳为“家讳”,避圣人名讳为“圣讳”。

图片

2

举一些例子:为避秦始皇嬴政(正)的名讳,正月被改成端月,避光武刘秀讳,秀才改茂才。

出土的甲本中,并没有避开“邦”的字讳,说明此书应在高祖前,处秦汉之际,而乙本中,避“邦”字讳,但仍使用“盈”和“恒”两字,可见其抄写的时间应在文、景二帝之前。

丝帛已有破损,文字多有残缺,甲本不分章节,以“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甲本卷后,还有四篇佚书,分别为:五行、九主、明君、德圣。乙本与甲本的章次完全一致。不过甲本用篆书抄写,而乙本则用隶书抄写。

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以上文中所引用的数据,王弼版的字数为5162字。

我们将通行本和帛书本进行简单的对比:

通行本的《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帛书《道德经》甲本、乙本中均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通行本中,将“恒”改为“常”,是为避开汉文帝的名讳,李零先生指出“常与恒不完全一样,常是经常,恒是不变。道德经》的说法是'独立而不改’。恒很重要,在道论类的作品中,是表示终极性的概念。楚简《恒先》的'恒先’就是指道。今本《系辞》的'太极’,马王堆帛书的'太恒’都是指道。”

图片

3

道家将《道德经》奉为最高经典。饶宗颐先生曾在《老子想尔注校笺》指出:“东汉以来的文本分删助字本、不删助字本。前者是道家传本,往往删略助字以凑五千言之数,如葛洪所定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本,只有4999字,就是这种本子。”

“敦煌本成玄英《老子开题》谓'系师葛本不足五千言’,原因是,第11章'卅辐共一毂’,'卅’是'三十’的合文,少了一个字。”

可见,道家的《老子五千文》是有一定渊源可寻的。

通行本是经过王弼在前人基础上做的修注,一来要考虑当时的语言特色,如上文所说到的避名讳;二来也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和自身理解的影响。

如今学术界对各个版本有一定的争论,孰好孰坏难下定论,读者朋友如果想多方面进行了解,可以参考各个版本。

那么,修道之人又如何面对不同版本的差异?笔者认为阅读《道德经》应该在自身的理解之上,广泛吸纳各家注释。

同时,也要在自身实际修行之中,将传统智慧中的精华逐渐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指导自己日常的修行,对于不同字数的各类版本,也不必太过苛求。

本文作者:止水 腾讯道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