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方文献丨《北京水利志稿》

 北京的骑士 2023-10-1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北京水利志稿》由北京市水利史志编辑委员会编,主编高振奎,16开本,共五卷。

该志正文前有序和编写说明,第一卷包括4篇:第一篇概述,第二篇大事纪年,第三篇城市水利,第四篇京郊各水系重点工程建设;第二卷包括8篇:第五篇水资源开发利用,第六篇水旱灾害与防灾抗灾,第七篇水利基础工作,第八篇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能利用,第九篇水利施工,第十篇水利管理,第十一篇综合经营,第十二篇水政;第三卷包括4篇,第一篇密云水库,第二篇官厅水库,第三篇十三陵水库,第四篇永定河。

书后有附录和编后;第四卷为工程专志卷,记述潮白河、北运河、怀柔水库、海子水库、白河堡水库、京密引水、永定河引水、东水西调等篇;第五卷(册)为治水人物,设有人物系列表、人物简介、人名索引等。

该书记述北京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上限追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断于1985年。作为北京经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利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除城市防洪、排水工程之外,也曾修建过一些大型工程,诸如曹魏时期的戾陵堰、车箱渠,元代的白浮引水渠以及元、明、清时代漕运工程等。

新中国建立后的30多年,先后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十分可喜的业绩。北京地区共有主要干、支河流60余条,除泃河外均属海河水系北支。

自西而东排列为:大清河水系白沟河支流的拒马河、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以及蓟运河水系的泃河。其中北运河水系干、支河道纵横贯穿北京的心脏,是历代王朝供水、排水和漕运的主要河道,也是皇家游乐享受御用园林建设的地区。

北京境内的几条主要河道,具有以下共性和特性:一、各河径流多在汛期产生,与降水量集中在汛期的自然规律一致。二、洪涝灾害偏多。三、年降水量和径流量有明显的地区分布规律。四、永定河放荡不羁。五、北运河是首都城近郊污水的排放通道,水质污染严重。

在这个水系范围内建有昆明湖、玉渊潭、莲花池、什刹海、宫廷三海等20余座湖泊。其中一部分是建国前原有的湖泊,主要有昆明湖,什刹海,北、中、南三海,玉渊潭,莲花池,圆明园福海等。

建国后新建的湖泊主要有紫竹院湖、八一湖、陶然亭湖、龙潭湖、太平湖、红领巾湖以及北部的人定、青年、久大、炮司等湖。随着首都城市的发展建设的需要和水源不足等原因,有些湖泊先后被占用和填垫。如天平湖、东大桥湖、莲花池的一部分湖面、东风湖等。

建国后的北京,工农业发展迅速,人口急剧增长,到1985年,全市人口已达到958万人,每日流动人口约有百万人,从而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北京水资源多年平均人均占有量每年仅4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3%,1970年后北京水资源逐渐供不应求。

1985年,城市生活用水已达5亿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水源主要是开采地下水供给。工业供水量达到12亿立方米,重点工业用水主要靠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供水,其他工业和乡镇工业多靠自备井供水。

全市农业用水,平均供水量约25亿立方米,到1985年减至2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一是地下水,二是几十座水库,三是河道基流。到1985年为止,北京的用水量虽然没有超过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供水量,但北京水资源仍处于紧缺状态,供需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

建国以来,北京城乡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在远郊区县,围绕着防洪、供水、抗旱、除涝、治碱,兴建大中小型水库、塘坝、拦河分洪枢纽及引水工程,修建机电排灌站、大小灌渠及农用机井,进行堤防加固、河道疏浚及减河开挖,新修排水沟渠等多项工程。

在城近郊区,结合改善环境,解决供水、排水问题,疏浚城市河湖,整治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等城市排水水系,同时增建、扩建自来水和开凿水源井等。

按内容和时序分,先后经历恢复与建设(1949~1957年)、大发展(1958~1965年)、巩固配套(1966~1977年)、重点转向经营管理(1978年以后)等四个发展时期。

截止1985年底,北京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2座,大、中型水闸52座,向城市输水的大型渠道2条,万亩以上的灌区44处;整修、加固堤防440公里,疏挖排水河道720公里;修建灌排抽水站6300多处,凿打农用机井近4万眼,衬砌渠道5000多公里;不同程度地治理低洼易涝土地230万亩,占易涝地总面积的90%以上;改良盐碱地62万亩,占盐碱地面积的80%以上;建成大小水电站113处,总装机容量46.6万千瓦;解决1050处、42万多人的山区饮水困难和229处、19.6万人的地方病水质改善等问题。

30多年来的水利建设,其规划和部署,基本上符合北京地区的自然规律,成绩巨大,效益显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水利事业在改革精神指引下,明确要为人民各项事业服务。

1982年前后,水电部又提出水利事业方面的“一把钥匙、两个支柱”的设想。一把钥匙,是责任制,两个支柱是水费和综合经营。建国初期,各用水户都不交水费。

随着首都建设的发展,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日益增加,由于计划不周和无偿供水,用水浪费严重,鉴于此,1965年10月,国务院决定向用水单位征收水费。

1978年以来,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水利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之后,水电部又进一步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和水、农、工、商、游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

从此,北京的水利系统才开始转轨变型,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广泛开展综合经营。综合经营开展后,不仅水利工程面貌和职工生活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水利系统内部人力和设备潜力得到挖掘,给市场增加产品,给国家增加积累。

北京的水利机构与职工队伍,从无到有,并随着市辖面积的扩大,水利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北京市和郊区县、区均有水利领导部门——水利局或水资源局,并分别辖有施工、管理以及科研和规划设计部门,均属事业单位。

到1985年统计,水利系统固定职工队伍(包括县区)已达到8822人,其中技术干部1374人。此外,还有一部分民工参加水利工程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