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入治疗技术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10-14 发布于海南

介入治疗技术(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technique) 是以放射影像学为基础,在超声. CT、MRI、DSA和X光透视等影像诊断设备的指引下,采用直接穿刺或Seldinger介入穿刺插管技术,对病变进行诊断与处理。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微创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根据介入途径不同分为经血管与不经血管两类:

1.经血管介入放射学(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在影像设 备的引导下,将专用的导管或器械,通过大血管如股动脉、肱动脉、颈动脉或颈静脉等送入靶器官,进行造影诊断和治疗,包括活检.栓塞、球囊扩张、支架置人或药物灌注等。

2.非经血管介入放射学( non-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在影像设 备的引导下,避开血管直接作局部病变穿刺活检;囊肿、脓肿或积液置管引流;局部注射麻醉药物以阻滞神经镇痛,或对原发肿瘤和转移癌肿施行局部注射无水酒精,以及激光射频、微波或冷冻等治疗。


常用外科介入治疗技术

1.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

(1)经导管血管内药物灌注术( tanscatheter intavascular infusion, TII):经介入导管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靶器官的供血动脉或静脉,以提高病变(靶组织)局部的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常用于下列情况:

1)恶性肿瘤: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恶性实体肿瘤的治疗,包括无法切除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术前化疗、术后预防性或复发性肿瘤的局部化疗等。

2)消化道出血:适用上、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止血,特别是对出血部位不明确时可注射造影剂先确定出血部位后再作止血处理。如肝外伤胆道大出血、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等部位的出血。

3)器官供血不足性病变:如脑血管痉挛、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由于药物、冻损伤等引起的周围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和雷诺氏病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病变,通过介人导管注入血管解痉药物如硝酸甘油.罌粟碱等,以解除或改善缺血性病变的动脉痉挛、狭窄和闭塞引起的器官血供障碍。

4)动脉血栓形成:通过介入导管注入溶栓剂如尿激酶、链激酶到靶血管,以及时快速溶解心、脑肺,肾、肠管和四肢等相应病变器官的血管内血栓。下列情况禁用溶栓剂:消化道出血、外伤性出血、脑出血性梗死、妊娠、产后和月经期间。

(2)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或栓塞术(TACEorTAE):前者是将抗肿瘤药物和栓塞剂(如碘油或明胶海绵颗粒)混合后通过介入导管注入肿瘤血管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引发肿瘤缺血、梗死或坏死。常用于不可切除肝癌的姑息性治疗,对于可切除而肝癌局部的动脉血供较差者原则上不采用;门静脉主支或主干有癌栓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及肝功能较差者应慎用。后者常用的有栓塞剂及材料有碘油(lpiodol)、明胶海绵颗粒( glfoam)、聚乙烯醇(ivalon)颗粒或弹簧小钢圈(coil).氰基丙烯异丁酯(burylate)和血管硬化剂(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等。TAE主要适用于消化道止血 ;大咯血;肝、脾、肾和后腹膜及骨盆外伤性大出血;其他可用于动脉瘤、脾功能亢进或肝、脾动静脉瘘,以及各种动静脉畸形(瘘)等。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是指经皮穿刺将球囊导管置入到血管腔内,对狭窄段血管进行扩张成形的一种技术。球囊有限度的挤压扩张时可使狭窄段血管内膜和中膜发生撕裂以达到扩张血管腔,扩张后的管径可由血压予以维持,而撕裂受损的血管内、中膜则由血小板沉积、纤维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血管内皮再生覆盖修复。

PTA同时可配合使用血管内支架( edovascular stent)以巩固和加强球囊扩张的治疗的效果。主要适用于粥样动脉硬化、大动脉炎.血管壁肌纤维发育不良、血管蹼、血管发育畸形;血管搭桥术后或移植血管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狭窄、闭塞及肝静脉狭窄和闭塞等。

(4)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tansjugular intrahepatie portosystemie shunt,TIPS):在超声的导向下作颈部穿刺,将介入导管插入颈内静脉入口,经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送达到肝静脉内,在X线导向下再经肝静脉穿刺进入肝内的门静脉,并在其间进行扩张、打通肝内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肝实质通道,最后置人金属支架以建立肝内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分流,使高压的门静脉血直接分流到下腔静脉,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门脉高压症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的治疗,特别适用于肝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或等待肝移植的病人。

(5)经皮血管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 pereutaneous intravaseular port. ceatheter system implan-tation):采用Seldinger技术将药盒连接管超选择地留置在靶血管内,外接埋在皮下的药盒以便经此途径注药进行长期的治疗。

常用方法:

①经皮左锁骨下动脉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实体肿瘤,如肺癌、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等;

②经皮肝门静脉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主要用于少血供型的转移性肝癌门静脉化疗,或经静脉输注非化疗药物如干扰素、胰岛素和胰源性激素以增加肝细胞的营养;或经门静脉进行干细胞移植如胰岛细胞和肝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和终末期肝病。

2.常用非血管途径的介入治疗技术

(1)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 pereutaneous tanshepatic biliary or choledocho drainage ●PTBD or PTCD) :在超声或x线的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肝内扩张的胆管。一般是选右腋中线与第10肋间交叉点横行向肝门方向穿刺右肝内或左肝内扩张胆管,并置人导管进行胆道引流或减压。可作为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暂时性外引流,也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或胰头癌术前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以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一种手段。对于肝门部胆管癌不能手术之姑息治疗时,最好是将导管从肝内扩张的胆管插过癌肿的梗阻部位进入胆总管进行内引流。在PTBD的基础上,经皮球囊护张技术( bllo catheter technique )和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 prrutam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stent placement)。前者主要用于治疗胆道良性狭窄:后者大多是在PTCD引流胆汁几天后,再经引流管插入硬导丝和导管鞘到胆管内,越过狭窄部进行球囊扩张,而后再经导丝置入相应大小的支架。常用的支架或支撑物有网状金属内支架、螺旋状支架、Z形金属支架和塑料内支架等。

(2)经皮穿刺竖入式微波组织凝固治疗技术( implant microwave tssue coagulaion, IMTC)和射频消融术( radiofrqueney ablation, RFA) :在超声的引导下,将微波治疗天线或射频探头插入靶组织癌肿内,通过微波或射频对局部产生的高温固化,使肿瘤及其周边组织迅速产生球形或扁球形的变性、坏死。

(3)超低温冷冻消融术( cyosurgical ablation,CSA) :其穿刺方法与上述两种方法相同,不一样的是CSA在肿瘤组织内产生-172°C以下的低温冷冻效应,可使癌肿发生凝固性坏死。

(4)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 , PEI),电化学治疗( elec-trochemicaltreatment):在超声的引导下穿刺肿瘤中心部位,分别注入无水乙醇或插入正负电极,使肿瘤产生凝固坏死。

(5)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 pere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在超声或CT的引导下,将穿刺导管置入脓腔或积液区局部,用于治疗肝脓肿、腹腔内脓肿,盆腔脓肿或积液等。

3.介入外科技术的并发症

(1)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相关并发症:

1)穿刺并发症:常见为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内膜损伤或假性动脉瘤形成。故穿刺时务必注意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并选择合适的介入器材进行精细操作,以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有导管在血管内打结.断裂.甚至形成血栓,-旦栓子脱落可导致异位栓塞。

2)造影剂的反应:极少数病例会发生造影剂的过敏反应或对肾小管的损害。过敏反应一般为皮疹,,肾小管损害多能在1~2周后恢复。严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故对有过敏体质.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或高龄体弱者,临床上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2)非血管途径的介入治疗技术相关并发症:

主要为穿刺部位相关的组织和脏器损伤。如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导致的胆囊或肠管损伤,胸腔穿刺引流引起的肺损伤,以及穿刺道出血。另外还有穿刺所致脓肿破溃扩散,肿瘤种植播散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