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眼科基础理论

 醒真 2023-10-14 发布于吉林

眼为视觉器官,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又是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的。眼之所以能明视万物,辨别五色,完全依赖于脏腑通过全身经络将精、气、血、津液上输于目,故眼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节 眼与脏腑的关系 

《灵枢·大惑论》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说明了眼的功能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的功能正常。

 一、眼与五脏的关系 

 (一)眼与肝的关系 

 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 

目为肝之窍,肝气通过目与外界相通,肝脏所藏之精气上输于目,目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正常的视觉功能。《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2.肝主藏血,目受血而能视 

《诸病源候论》说:“肝候于目而藏血,血则营养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说明只有肝脏的藏血功能正常,肝血才能濡养目窍,而发挥明视万物的功能。

 3.肝主疏泄,肝和则目明 

七情调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自能上承于目。目得气之养,则能视物辨色。《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二)眼与心的关系 

 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诸脉者,皆属于目。”“心之合脉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心主全身血脉,脉中之血受心气的推动而运行不息,血液上输于目,目得血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

 2.心舍神明,目为心使 

神明,指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心主神明,即心主宰着人体的一切生命运动。《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眼既受心血所养,又受心神支配。

 (三)眼与脾的关系 

 1.脾主升清,通窍至目 

目为清阳之窍,唯得清阳之气温煦才能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

 2.脾主运化,输精于目 

李杲《兰室秘藏》说:“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脾运化水谷精微,脾气主升,将水谷之精气上承于目,目则能视。

 3.脾主肌肉,睑能开合 

《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水谷之精气,可滋养肌肉。眼睑肌肉及眼带(眼外肌)得脾之精气濡养,则眼睑开合自如,眼珠转动灵活。

 4.脾主统血,血养目窍 

《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温五脏。”脾的统血功能使血液在脉内运行,不致溢于脉外,则眼之目络充盈,目得血而能辨五色、视万物。

 (四)眼与肺的关系 

 1.肺为气主,气和目明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其一,肺朝百脉,肺气充和,气机调畅,运行全身血液,温养目窍。其二,肺主气,司呼吸,吸清呼浊,清气与水谷之精气合而为宗气,输布全身,上养目窍,目明而视。

 2.肺主宣降,调畅目络 

肺主宣发肃降,亦能使气血和津液敷布全身,也能使水液下输肺脏。一宣一降,血脉通利,目得气、血、津液之温煦濡养。

 (五)眼与肾的关系 

 1.肾主藏精,精充目明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目之能视,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肾主藏精,既藏先天之精,又藏后天之精,肾精的充足与否,自然关系到眼的形成、发育和衰退。

 2.肾生脑髓,目系属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灵枢·海论》言:“脑为髓之海”,说明肾主骨生髓,诸髓属脑。《医林改错》说:“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说明眼与肾关系密切。

 3.肾寓阴阳,涵养瞳神 

肾寓真阴真阳,为水火之脏,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的阳气靠此升发,五脏的阴气赖以滋养。瞳神为肾之精华,亦靠真阳温煦,真阴滋养。

 4.肾主津液,上润目珠 

《素问·逆调论篇》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五脏六腑之津液皆上渗于目。”肾者主水,调节水液代谢,布散津液。津液既润泽目珠之外围,亦充养目珠内液。

 二、眼与六腑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内在联系。眼与六腑也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六腑滋养眼目 

六腑主受纳,司腐熟,分清浊,传糟粕,化生气血,输布津液,将水谷之精气输布全身各组织器官,包括眼在内。《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眼的功能正常有赖于六腑的功能正常。

 (二)脏腑互为表里 

五脏六腑,表里相合,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生理上,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病理上,有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等。眼与五脏关系密切,亦与六腑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眼之能辨色视物,有赖于各脏腑所化生受藏的精、气、血、津液的濡养。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转化,相互传变,因此,在临证时,要遵循整体观念,全面分析,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常永业 王聪颖) 

 第二节 眼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故眼之能视,依赖于气血津液的濡养。

 一、眼与气的关系 

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另一方面指人体的功能活动。气与眼的关系主要体现如下:

 1.推动作用 

人体生命活动,包括视觉活动的出现与展现,血液与津液的运行,无不依靠气的激发与推动,在气升降出入的作用下,才能将精、血、津液输送至眼,以维持和发挥视觉功能之需。

 2.温养作用 

《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谓:“真气者,即目经络中往来生用之气,乃先天真一发生之元阳也。大宜和畅,少有郁滞,诸病生焉。”《证治准绳》中认为瞳神“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

 3.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统摄血液;其二是固摄津液;其三是固敛瞳神。《银海指南》亦指出,“气不裹精”则“瞳神散大”。《原机启微》认为,瞳神可因“气为怒伤散而不聚”。

 4.防御作用 

气能防御外邪入侵人体,防止眼病的发生。《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二、眼与血的关系 

血为水谷精微所化生,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是眼维持和发挥视功能的重要物质。血与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滋养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说:“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审视瑶函·明目至宝论》谓:“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说明眼需依赖血液的濡养。

 2.生化作用 

血液还能化生为真水,真水转化为膏汁。《审视瑶函·识病辨证详明金玉赋》谓:“夫血化为真水,在脏腑而为津液,升于目而为膏汁。”保证眼的视觉功能正常。

三、津液与眼的关系 

津液为人体之阴液,随气的升降出入及血的运行,灌注于目。津液与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滋养温补作用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眼之所以能明视万物,离不开津液的滋润营养。《证治准绳》说:“大概目圆而长,外有坚壳数重,中有清脆,内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则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则皆血,血以滋水。”又谓:“神膏、神水、神光、真气、真元、真精,皆滋目之源液也。”此外,津液能补益脑髓,目系上属于脑,为脑向前延伸的部分。

 2.维持眼珠形状及眼压作用 

津液在眼内的充填,决定目润如珠的形状。津液化生为神水,神水的产生与排出处于动态平衡,是保持眼内压力正常的必要条件。

 3.调节眼的阴阳平衡 

津液属阴类,津液阴阳平衡失调,则会滋生眼病,如津液不足则阴阳失去平衡,反映为水亏火旺,阴虚阳亢,眼病由生。

 (常永业 王聪颖) 

 第三节 眼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作为营养物质的输送通道,将精气源源不断上输于目,目得温养而能视。其中,直接与眼发生联系的经脉有手三阳与足三阳6条阳经和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2条阴经。分述如下:

 (一)循行于内眦部的经脉 

 1.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

 2.足阳阴胃经 

起于鼻旁迎香穴,上行,左右交于鼻根,“旁纳太阳之脉”,过内眦部睛明穴,沿鼻侧下行,入上齿中。

 (二)循行于锐眦部的经脉 

 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锐眦的瞳子髎穴,上行头角,下行耳后。耳后的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复出耳前,达目锐眦后方。

 2.手少阳三焦经 

该经脉耳后的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复出耳前,过足少阳胆经客主入穴的前方,与本经另一支脉交于颊部,向上行达目锐眦的丝竹空穴。

 (三)循行于两眦部的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该经脉的支脉,从缺盆上颈,达面颊,至目锐眦,转入耳中。其颊部支脉,从颊上行目眶下,至目内眦。该经脉既循行于两眦,又循行目眶下。

 (四)循行于目眶下部的经脉 

 1.手阳明大肠经 

该经脉的支脉从缺盆上颈,达面颊部,入下齿中,复出至上唇,交人中穴,然后“左之右,右之左”,止于鼻侧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手少阳三焦经 

该经脉的支脉从胸中上出缺盆,经颈部,至耳后,复至耳上角,由此环曲下行,绕颊至目眶下。

 3.手太阳小肠经 

该经脉的颊部支脉,从颊上行目眶下。

 4.足阳明胃经 

该经脉过目内眦的睛明穴,循鼻外侧下行,经承泣、四白、巨髎,入上齿中。

 5.足少阳胆经 

该经脉从锐眦部分出一支脉,下走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目眶下方,再下行颊车。

 (五)与目系有联系的经脉 

 1.足厥阴肝经 

该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顙,连目系。”

 2.手少阴心经 

该经脉的支脉“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综上所述,十二经脉中,足三阳经脉皆起于眼或眼周围;手三阳经脉皆有1~2支脉止于眼或眼周围。除足太阳膀胱经外,余5条阳经皆循行于目眦下。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直接连目系。因此,经脉气血一旦失调,必致目病。

 (常永业 王聪颖) 

 第四节 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是中医眼科的独特理论,首载于《太平圣惠方·眼论》。所谓轮,是比喻眼珠如车轮回转灵活之义。《银海精微·五轮八廓总论》谓:“肝属木,曰风轮,在眼为乌睛,心属火,曰血轮,在眼为二眦;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肺属金,曰气轮,在眼为白仁;肾属水,曰水轮,在眼为瞳人。”五轮学说将眼局部分为肉轮、气轮、血轮、风轮和水轮(图8-4-1),并分别与五脏相对应,用以说明眼的生理病理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图8-4-1 眼部五轮分布 

 一、五轮的解剖部位和五脏分属 

 1.肉轮 

肉轮指胞睑,包括上下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及睑结膜,分上下两部分,具有司眼睑开合、保护眼球的作用。胞睑分上胞(上睑)和下胞(下睑),上下胞睑之间的裂隙称为睑裂,胞睑的游离缘称为睑弦、睑缘或胞沿,生有排列整齐的睫毛。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脾与胃相表里,胞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多与脾胃有关。

 2.血轮 

血轮指两眦,包括内外眦部的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上下泪小点、泪道及外眦上方之泪腺,上下胞睑交界处为目眦,鼻侧称内眦或大眦,颞侧称外眦、小眦或锐眦;大眦处上下眼睑各见一泪窍,为排泄泪液通道的起点。外眦上方眼眶前部有泪泉,开窍于外眦内,血轮有润养眼球的功效,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多与心和小肠有关。

 3.气轮 

气轮指白睛,包括前部巩膜与球结膜,为眼球的外壁。白睛外层菲薄而透明,称白睛外膜(即球结膜),具有润泽眼球的作用,白睛里层色白质地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白睛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多与肺和大肠有关。

 4.风轮 

风轮指黑睛,即角膜,广义的黑睛除角膜外,还包括前房和虹膜。黑睛位于眼球前部正中央,质地透明而坚韧,是光线进入眼内的必由之路,并有保护瞳神及眼内组织的作用。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因肝与胆相表里,故黑睛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多与肝胆有关。黑睛疾病病邪深入,极易波及水轮。

 5.水轮 

水轮指瞳神,包括瞳孔及其后方的眼内组织如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瞳神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是视觉形成的重要部位。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故瞳神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多与肾和膀胱有关。因瞳神结构复杂,致病因素繁多,瞳神疾病与全身脏腑功能的失调也有密切的关系。瞳神疾病又常受黑睛疾病的病变影响。

 二、五轮的临床意义 

五轮分别与所属脏腑相应,轮为标,脏为本。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因为五轮本身在眼病的辨证中仅有确定脏腑病位的作用,无法确定疾病的性质、邪正的盛衰等,因而临证时尚需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辨证结果。如睑弦赤烂,结痂脱屑而痒,因赤为热,烂为湿,痒为风,病位在肉轮,内应于脾,辨证为外感风邪,脾胃湿热。但五轮学说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临证时既要重视五轮,又不能拘于五轮,应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将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治方案。

 (常永业 王聪颖) 

 第五节 八廓学说 

八廓学说是将外眼划分为八个部位或方位,分属于脏腑,在病理情况下,借验廓位脉络变化来测定眼与机体内在某些生理病理关系,指导临床辨证的理论。

 一、八廓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八廓的名称 

 1.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命名 

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

 2.用八卦命名 

乾廓、坎廓、艮廓、震廓、巽廓、离廓、坤廓、兑廓。

3.用相应的脏腑功能命名 

以《秘传眼科龙木论》为代表,分别称为传导廓、会阴廓、抱阳廓、关泉廓、津液廓、养化廓、水谷廓、清净廓等。《目经大成》则命名为行健廓、宣化廓、镇靖廓、虚灵廓、资生廓、育德廓、定光廓、成能廓。

 4.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结合八卦命名 

乾天廓、坎水廓、艮山廓、震雷廓、巽风廓、离火廓、坤地廓、兑泽廓。

 (二)八廓的定位 

 1.八廓有名无位 

有些医著只记载有廓名,没有指出具体的定位。

 2.八廓与五轮重复定位 

有些医著八廓定位与五轮重复。

 3.八廓的八方配位 

按眼部的八个方位进行八廓定位。

 (三)八廓的脏腑归属 

有的八廓属脏或属腑,有的一廓既属脏又属腑,有的将八廓归属六腑、包络和命门。

 二、八廓学说的临床应用 

八廓是一种局部辨证方法,由于八廓的定位和所属脏腑医家意见不统一,因而其临床应用不甚广泛。

 (解世朋 杨洁) 

 第六节 玄府学说 

 一、玄府学说起源 

玄府学说是中医眼科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玄府”一词最早见于《素问》“玄府者,汗空也”,汗空即汗孔,为气液代谢的通路。刘完素将《内经》六气学说结合其倡导的“火热论”,赋予玄府更广泛的内涵,他提出“玄府者,玄微府也……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指出玄府作为气液、神机出入的通道,对维持眼、耳、鼻、舌等的正常功能有重要意义,开创了中医眼科的玄府学说。

 二、玄府学说致病机制 

刘完素指出“热郁于目,无所见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则转难辨物,由目之玄府闭小也……或视如蝇翼者,玄府有所闭合者也”,揭示了目病的机制为玄府郁闭,而且郁闭的程度与病的轻重有关。后世医家指出玄府并非单指汗孔,认为肝经有玄府,眼睑有玄府,黑睛、神膏、黄仁、目系皆有玄府,玄府通利则目视精明,如果玄府郁闭,则目病生焉。玄府郁闭将导致目珠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气血、津液不能濡养目窍,神光发越失职而患目病,轻则抱轮红赤、畏光羞明,重则视瞻昏渺,甚至盲而不见。

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玄府郁闭,如外感六淫、七情所伤、饮食劳倦等。归纳起来主要有虚实两种,虚者为气血津液亏虚,玄府衰竭导致虚闭;实者为外邪侵袭或痰湿热阻导致玄府实闭。

 三、开通玄府的临床指导意义 

开通玄府为多种眼病的治疗原则,刘完素提出当“以辛散结”,令“郁结开通,气液宣行”。辛味能散、能行,可使玄府开通,气液宣行。直接开通玄府的药物辛香走窜,有芳香开窍药、发散升达药、虫类通络药等;间接开通玄府的药物:通过宣通气血津液的运行而间接起到开通玄府的作用。有疏肝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泻火药、利水渗湿药、化痰除湿药等。在辛温解表通窍类开通玄府药物中首推细辛。

导致玄府郁闭的病因、病机不同,临床上开通玄府方法亦不同,现代医家提出开通玄府明目八法,包括发散宣郁法,清热开郁法,疏肝解郁法,活血化瘀法,利水通窍法,化痰利窍法,补虚开窍法,搐鼻通窍法。亦有医家针对“郁久而虚,虚而致郁”的病机,在开玄府的基础上,补气温阳、养阴养血,达到解郁、补虚、通气的功效。开通玄府虽然为总的治疗原则,具体治法的运用还应根据病因随证论治,外邪侵袭,郁闭目中玄府所致昏盲,用发散宣郁法;目昏、目盲而兼明显火热证候者则清热开郁法;对于水湿阻滞,玄府不通者,则应用利水通窍法等。

 (解世朋 杨洁) 

 第七节 眼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六淫 

 1.风 

 (1)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性善行数变;易与它邪相合。

 (2)常见症状: 

目痒,目涩,羞明,流泪,上胞下垂,胞轮振跳,黑睛生翳,目偏视。

 2.寒 

 (1)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常见症状: 

头目疼痛,目昏冷泪,胞睑紫暗硬胀,紧涩不舒,血脉紫滞或淡红。

 3.暑 

 (1)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暑多夹湿,相合为患。

 (2)常见症状: 

目赤视昏,眵泪,肿胀。

 4.湿 

 (1)致病特点: 

湿邪重浊黏滞;内外湿邪,相互影响;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2)常见症状: 

胞睑湿烂,眵泪胶黏,白睛黄浊,黑睛生翳。

 5.燥 

 (1)致病特点: 

“燥胜则干”。

 (2)常见症状: 

皮肤干燥,白睛红赤失泽,干涩不适,眼眵干结。

 6.火 

 (1)致病特点: 

火性炎上;火热生眵;易伤津液;易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2)常见症状: 

眼干,肿痛难忍,红赤焮痛,灼热刺痒,眵多黄稠,热泪频流,生疮溃脓,血脉怒张,黄液上冲,血灌瞳神。

 (二)疠气 

疠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邪气。

 (三)内伤七情 

内伤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过度变化,超过了机体的适应范围,致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

 (四)外伤 

眼外伤以跌仆、碰撞、钝挫、挤压为主,以及化学物品、射线、有害气体致伤,甚至锐器刺伤或爆炸等眼球外伤。

 (五)饮食不节 

嗜食辛辣肥甘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可致眼内渗液、水肿。

 (六)劳逸失常 

劳倦内伤致气血耗伤、肝肾不足等脏腑功能紊乱,引发不耐久视、视瞻昏渺等眼病。

 (七)先天与遗传 

或因家族遗传,或因母亲孕期将息失度、用药不当、患发热性疾病等,致胎儿眼睛先天畸形或患某些眼底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疾病。

 (八)衰老因素 

人至老年,肾精、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不足,可致某些退行性疾病,如玻璃体液化、黄斑变性。

 (九)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致病,如乙胺丁醇等所致的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奎宁所致的中毒性弱视。

 二、病机 

 (一)脏腑病机 

 1.肝与胆 

 (1)肝气郁滞: 

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如视网膜及视神经的疾病。

 (2)肝火上炎: 

目为肝窍,火性炎上,循经上扰目窍。如视神经急性炎症及出血性炎症性疾病。

 (3)肝阳上亢: 

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升浮亢逆。如视网膜血管阻塞、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硬化。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内蕴肝胆,上蒸目窍。如葡萄膜炎、角膜炎。

 2.心与小肠 

 (1)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蒸灼目络。如脉络膜的急性炎症,视网膜血管的炎性疾病,常与心火上扰有关。

 (2)血脉瘀阻: 

心主血脉,心气不振,脉动乏力,可致血脉瘀阻,眼底可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病变。

 (3)心阴亏虚: 

竭视劳心,阴血暗耗,血脉失养,或心之虚火上扰,可致云雾移睛、神光自现、萤星满目。

 (4)心脾两虚: 

思虑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体虚,致心脾两虚。如视网膜视神经疾病后期。

 3.肺与大肠 

 (1)肺燥阴虚: 

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血管炎。

 (2)肺气不宣: 

肺气不宣,治节失司,可致眼内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如视网膜水肿,视网膜血供障碍。

 4.脾与胃 

 (1)脾虚湿泛: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上泛于目,可致视网膜水肿、混浊、渗出。

 (2)脾气亏虚: 

脾气亏虚,升清不能,目失濡养。如上睑下垂。

 (3)胃火上炎: 

嗜食辛辣肥甘之品,热邪犯胃,胃火炽盛,循经上犯于目。如眼底病的出血性疾病。

 (4)脾不统血: 

脾气虚衰,统摄无力,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如眼底病的少量出血,反复难愈者。

 5.肾与膀胱 

 (1)肾阴亏虚: 

年老体衰,或禀赋不足,或久病阴伤,或房劳伤肾,均可致肾阴亏耗,导致眼底病的发生或久治不愈。如视神经视网膜疾病后期。

 (2)肾阳虚衰: 

先天禀赋不足,房劳伤肾,久病体虚,阴损及阳,可致肾阳虚衰。肾阳虚衰,命火不足,神光失养,亦致视力衰减。

 (二)经络病机 

1.经络气血偏胜偏衰,导致相应脏腑功能过亢或衰退。

2.经络气血逆乱,升降运行失调,影响脏腑功能。

3.邪中经络,导致经气不利而气血阻滞。

 (三)气血病机 

 1.气虚 

劳倦伤气,或久病失养,耗伤元气,致气机虚衰,不能输布精微充泽五脏,无以荣目,出现视物昏矇、不耐久视、眼欲垂闭等。

 2.气滞 

多与情志内伤、食积、外伤、瘀血等有关。血疲证、肝郁证、外伤证、水湿痰饮证等,无不与气滞有关。

 3.血热 

目乃多血之器,血供丰富,火热扰目,极易入血,故血热病机常见于出血性疾病。

 4.血瘀 

气为血帅,气滞、气虚多有血瘀,眼部外伤、痰浊阻滞经脉、邪热入血致血脉疲滞。如眼外伤、眼底血管阻塞等。

 5.血虚 

主要由失血过多或后天失养、化生不足所致。如视物昏矇,眼目干涩,不耐久视。

 (四)津液病机 

 1.输布障碍 

津液靠肺脾肾之气输布排泄,气机失常,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滞留体内而成痰蚀水湿,上泛清窍。出现眼睑肿胀、视衣渗出水肿,甚至视衣脱离。

 2.津液不足 

目病多风火阳邪,易耗伤津液,或因脏腑功能失常,津液化生不足。致视物昏花、神水神膏失养。

 (解世朋 杨洁) 

 第八节 眼科常用辨证方法 

 一、五轮辨证 

眼部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分布对应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个部位,对应为脾、心、肺、肝、肾五脏。五轮辨证主要辨别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临床中常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结合,五轮辨证主要起定病位的作用,其他辨证方法辨别病变性质。如眼睑红肿,多属脾胃积热;上睑下垂,属中气不足,均为肉轮之病。两眦红赤,乃心火上炎;两眦血丝淡红,干涩不舒,属心血不足,虚火上炎,虽均为血轮之病,却有虚实之分。黑睛星翳,属风轮之病,而翳大浮嫩,或有溃陷者属肝经风热,肝火炽盛;翳久不敛,或时隐时现,多为肝阴不足,或气血亏虚等。五轮辨证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能拘泥于“轮脏相应”的关系,要从整体出发,局部辨病与全身辨证结合,才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脏腑辨证 

以肝和胆、肾和膀胱最为重要,如肝气郁结,表现为眼珠胀痛,视力下降,甚至暴盲;肝胆火盛,肝郁化火,表现为眼球胀痛拒按,抱轮红赤,黑睛混浊,甚至黄液上冲;肝胆湿热,可见白睛色黄,黑睛生翳,黄仁肿胀或纹理不清等;肾阴不足见目干涩,视物昏矇,瞳神变色;肾阳亏虚见冷泪长流,目无神彩,视物不见;肾精不足者自幼视力低下,幼年夜盲等。辨心与小肠,有心火亢盛、小肠实热导致眦部血络红赤,甚至血翳包睛,眦部肿胀或生疮;心血不足见双目干涩,视物模糊,眦部血络淡红等;辨脾与胃,脾胃气虚,导致胞睑浮肿,或上胞下垂,视物模糊或成双;脾不统血,导致眼内出血,云雾移睛,甚或暴盲。湿热蕴脾眼生土疳,或风赤疮痍,或睑弦赤烂,或胞生痰核。

 三、八纲辨证 

辨阴阳:阳证多见于外障眼病,阴证多见于内障眼病;辨表里:表证多见于外眼疾病,如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等处病变,里证多见于内障眼病,如神膏、视衣、目络等;辨虚实:虚证多表现为眼干涩、不能久视、胞睑下垂等,全身见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等,实证多目赤胀痛,视力骤降,胞睑红肿热痛,睑弦赤烂,黄液上冲,眼底水肿、渗出、出血,全身见面红气粗,口渴便秘,口苦咽干,胸闷烦躁等;辨寒热又有表寒证:可见迎风流泪,清涕自出,黑睛生翳,恶寒重,发热轻等。里寒证:胞睑紫暗,白睛血络淡红,黑睛生翳或聚或散,不能久视,畏寒肢冷,喜暖,面色白等;表热证:胞睑红肿,白睛红赤,黑睛生翳,羞明流泪,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口干;里热证:眼部红肿热痛,热泪如汤,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生翳如花瓣,发热,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等;虚热证:眼部干涩不适,两眦或白睛深红,眵稀不结,瞳神干缺,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

 四、辨外障和内障 

外障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因六淫之邪外袭或外伤所致,突然发病,自觉眼部痒涩不舒,或焮热疼痛,或羞明畏光,或视物模糊等,表现为眼睑红赤肿胀,潮湿糜烂、生眵流泪、溃脓结痂,赤脉胬肉、星点翳膜、眼睑下垂等;内障发生在睛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因脏腑内损、七情过伤、风火痰湿上扰等所致,自觉视物昏矇、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变色,视灯光周围有虹晕等。有的还可引起眼珠痛,甚至头眼俱痛。表现为外观端好,或伴见抱轮红赤,或见瞳神散大、缩小与变形等;晶状体、玻璃体混浊,或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等。

 五、辨眼底病变 

辨视盘:色泽暗红属血瘀,色鲜红为邪毒上壅;视盘颜色淡白或苍白为肝肾精亏。辨视网膜血管:血管扩张为气滞血瘀,或火邪上炎。见微血管瘤,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动脉变细,见动静脉交叉压迹,属阴虚阳亢;血管阻塞多属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辨视网膜水肿;弥漫性水肿见于脾肾阳虚、风湿热邪。局限性水肿,见于脾虚湿聚、肝热上攻、气滞血瘀;辨视网膜出血:出血量多而色鲜红者,多属心肝火盛,或邪热入络。出血色紫暗,多属气滞血瘀。反复出血者,常属阴虚火旺,或脾气亏虚。机化物形成,则属痰瘀互结;辨视网膜渗出:新鲜渗出,常属肝胆湿热,或阴虚火旺,或气滞血瘀,较为陈旧渗出,或机化物形成,多由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而成。

 (解世朋 杨洁) 

 参考文献 

1.李凤荣,庄曾渊.开通玄府在眼科的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4):52-54.

2.李传课.中医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0-72.

3.张铭连.中西医结合眼科疾病诊疗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43-50.

4.段俊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1-47.

5.王明杰.眼科开通玄府明目八法.泸州医学院学报,1985,8(4):269-271.

选自张铭连《  新编临床眼科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