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氏族谱 | 震山文氏历代修谱名目简介

 文氏家族 2023-10-14 发布于湖南

安徽震山文氏族谱

文姓

考我文氏,庶出文王,始基雁门,渊源流长,枝繁叶茂,《通志氏族略四》谓:“文氏,姬姓。风俗通云:'周文王支孙,以谥为姓;宋潞公家本姓敬,避国讳,改为文氏。’”《史记》载有“桐叶封弟”的故事:“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后更名晋。成王与叔虞同为姬昌(周文王)孙,姬发子。姬昌崩,姬发兴国,谥父曰“文”。叔虞六代孙、即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是为雁门文之发祥。时在西周,距今三千年。远祖文祈十八传至春秋而生越大夫子禽种,种又越十六世传裔仲翁,翁公生于庐江舒邑(今安徽舒城县枫香树乡文家冲),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公元前141)官授蜀郡(今成都)太守,携家至任所,家居朝阳门兴庆坊,翁生子三,长子士宏回舒邑,世居家乡,传至我震山始祖三二道南公,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从舒渡江任泾(县)教谕,遂震山(今安徽泾县桃花潭镇新民村一带)南蓝山下世居,越数世,子姓日番,人文日盛,为泾之著姓!迨我辈(时字辈)已逾34代,约千余年。(中华文氏宗亲网摘自《震山文氏桐东支派源流考》)

震山文氏历代修谱名目简介

  • 一修

宋嘉定六年  震山文氏八世裔孙,小一解元士南公始作震山文氏族谱。

  • 二修

明天顺二年  思忠公、思孝公、思可公、神保公、礼钦公重修族谱。

  • 三修

明嘉靖丙寅年  景校公字子正号泮塘,同兄景麟公弟国卿公,合永定景棐公、宣义景启公、界山德祥公、廷谏公、继修谱牒。使族谱为之益偹,继往开来泮塘之功也。

  • 四修

明万历庚申年  震山南蓝幸昌公、弘昌公官名国华、廷浚公、廷艾、廷仰公,震山四峰应选、顕谟公、斐然公、希汤公,永定光本公、廷炳公,宣义相昌公、廷梓公、居德公,界山廷谏公、廷启公、廷讃公、廷奇公、应昌公,合修震山文氏宗谱,始于万历庚申年,落成于天启丙寅年,历时七年,功不在泮塘之下矣。尤其是界山廷谏公以耄耋高龄二次参与 可谓不辞艰辛也。 

震山文氏宗谱前四修都是泾南宣三邑合修。

  • 五修

五修宗谱是清光绪年间事。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军于广西金田举旗首义, 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攻克苏皖后建都金陵,号称天京。湘军首领曾国藩奉清廷之命,率四十万湘军沿长江南下杀向金陵。宣南芜繁四县成为两军厮杀的战场,宣南文氏之栖息地兵灾惨重,祠堂皆被焚毁,人丁被掳被杀损失过半,宗谱亦遗失殆尽;洪杨之乱平定后,国势初定,民生稍安,直至光绪年间民生有起色,民间又兴起重建祠堂、续修宗谱之风,我族亦不例外,各支派自立堂号续修宗谱 。 

  • 宣义支派和南陵界山支派,于光绪十六年合修叙伦堂、仁本堂宣南文氏宗谱。  

  • 芜湖红杨文氏,于光绪二十年 续修忠孝堂震山文氏红杨支谱。  

  • 铜陵五松文氏,亦于光绪二十年,对其修德堂嘉庆二年旧刻族谱,进行了续修重刊。

  • 庐江县桐东文氏支派,于中华民国二年,续修余庆堂震山文氏支谱

  • 泾县梓山文氏、永定唐里文氏,亦于光绪二十六年对其万历老谱进行了草续,等待和龙头山支派合刊;

  • 同年,龙头山支派和清溪支派亦完成联宗合谱事宜,且成草稿待合刊。后因清明节沉船事故未刊成。

中华民国十年,清溪支派报善、定钞、金璋(亦名承章)三公续修清溪支谱。沿用光绪联宗老草谱为准,在衔接上出错。因训宗子惜安、久安、可安三公和思常公长子叙安公是同辈人(十八世),依此为准向上接才不会出错。但是,清溪将十三世祖招弟写成二十世,十八世祖昔安久安可安写成二十五世,因此,两家的排行字辈有七代之差。此错在六修震山文氏宗谱中已更正。

震山始祖三二道南公

  • 六修

震山文氏六修宗谱事,由桐东支派三十四世裔孙文子建首倡。公元二零一零年,由庐江文子建书写的《关于续修震山文氏族谱之公开信》 ,在震山文氏各支派中相互传递。随即:

  • 庐江桐东文氏支谱,在文子建的带领下正式启动;

  • 铜陵五松文氏支谱,在文班进的带领下正式启动;

  • 芜湖红杨文氏支谱,在文金华的带领下正式启动;

  • 宣南两邑文氏宗谱,在文义新的带领下正式启动。

  • 上新塘支派承担起泾县各支派的宗谱续修工作。

震山文氏的发祥地泾县,文姓人口最多,子建和我多次去泾县商谈续修宗谱事,泾县宗亲皆表示支持,但都以工作忙为由,无一人愿意出面领导续谱事宜。无奈之下,上新塘支派承担起泾县各支派的宗谱续修工作。

上新塘支派续修宗谱领导小组,由义新、义昌、义和、义刚、时信五人组成。年过花甲的我,是五人小组中最年轻者,每次出差都要在其余四人中随选两人陪同,以示公允。

修谱工作只能在冬春农闲时进行,农忙时村里找不到人,尤其是外出打工的家庭,只有回家过春节时才能遇上他们,因此工作进展很慢。

二零一二年冬,完成了上新塘支派的入户登记、资料采集工作,春节后进行编辑并制成电子档。

二零一三年春,在界山文双龙、文灿爷孙俩的配合下,往返四次,完成了界山支派的资料采集工作。同年冬,在文四保、文宣义、文宏的配合下,历时两天,完成了界山柏林支派的资料采集工作。

二零一四年冬春,在高桥乡文宗进的配合下,历时五天,完成了宛陵宣义支派的资料采集工作。

二零一五年冬春,在唐里村书记文兆麟的配合下,历时四天,完成了永定支派的资料采集工作。

二零一六年冬春,在各自然村小组长的配合下,历时七天,完成了桃花潭镇新民行政村、鸿峨行政村各支派的相关资料的采集工作。

二零一七年春,在清溪村书记文关进的配合下,历时三天,完成了清溪支派的资料采集工作。

二零一七年冬,在文春林、文明父子俩的大力协助下,历时六天,完成了梓山支派相关资料采集工作。

自二零一八年春开始,整理和不断完善资料,编辑各支派家谱世系图。

首先编辑的是宣南两邑各支派世系图。因为有五修《宣南震山文氏宗谱》做参照,世系图的世代衔接很顺利。

二零一九年春至二零二零年冬,整理编辑泾县各支派世系图。泾县文氏各支派,在清咸丰年间,因清明节沉船事件而导致五修宗谱未能成刊。只有清溪支派、茂林唐里支派有自己的五修草谱;榔桥河西村梓山支派有四份分房手抄家谱;桃花潭镇鸿峨、新民两行政村,是震山文氏祖居发祥地,

只有上文村文时进保存了一份手抄家谱,能佐证上文村是雄祥后裔,其他村庄只能按四修明万历老谱中的庄居图来推测其始迁祖。四峰、南蓝支派的祖墓碑保存的非常多,亦非常完整;明晚期、清早期的祖碑亦不鲜见,清中晚期的祖碑更多达百余座;碑文之间,脉络清晰,一脉相承;这给各村各房的世系溯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及参考。

二零二一年春,对上新塘支派、界山支派,近八年来的新增人口进行补录入谱。

二零二二年春,开始缩编桐东支派六修支谱第四卷,世系图依老谱风格制表,主要是简化简历,压缩篇幅。

二零二三年元月至八月,对铜陵五松支派六修支谱的二至六卷,进行缩编,主要是勘正缪误,修补缺失,简化简历,压缩篇幅。

(注:我处独缺芜湖红杨支派的所以信息)。

 附录:

清溪流源及清明沉船事件齿录

清溪大坑里文氏,古称山里文家;山里文尊招弟为始迁租,招弟何时迁来?从何地迁来?山里文自己也说不清楚。

据传:山里文和山外文(即路下文}原是一脉相承,都是四峰岩乙公后裔;明隆庆年间,三修四峰宗谱时,还是一家。从山里文的古墓碑来分析:从二十四世祖字辈到三十一世周字辈,中规中矩,与山外分毫不差。万历初年,因清溪山口几十亩水耕地的产权之争,发生诉讼,山里文赢了官司,山外文输了官司;从此两家结怨,互不往来。明万历庚申年,震山文氏四修宗谱。四峰文氏在路下文修缮祠堂并续修宗谱时,没有通知山里文,并将山里文的祖宗牌位扔出祠堂。自此两家彻底决裂。山里文为争这口气,百余户人家,决定在山里另修自己的祠堂。从派人员出山学艺开始,历经十几年艰苦奋斗,至祠堂落成时,山里文百余户人家几乎是:家家债台高筑,户户提箩甩棍。亦因此怨,山里文支派和龙头山支派在社交方面走得更近,清光绪二十六年,两家联宗续谱,且成草待刊。

次年清明节,发生了震惊州县的“青弋江沉船事件”,龙头山支派十六名男性青壮年,乘船去水口、桃园方向祖墓地扫墓祭祖,因渔网缠住船头导致侧翻,春潮汹涌且刺骨冰寒,十六名乘员无一生还。巨哀之后 族人将此祸归咎于和清溪文氏之联宗不慎,惹怒祖宗,降此巨祸以示警。此后无人敢提联宗合谱之事。因此故,在泾县镜内震山文氏各支派中,无法找到光绪年间的五修刊谱,只能找到各种分房手抄谱和支派草谱稿 ;这些家藏手抄本皆以四修万历老谱为模版,沿脉续修,以本房为主侧房辅之,条理清晰一脉相承。

来源:文义新

编辑:文浩



新闻|寻根|文化|族谱|联谊

天下文氏一家亲  

联系方式:微信wen0737

抖音视频|@wxzqw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