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律特训班第十一讲-如何谋篇

 慕容婉卿 2023-10-14 发布于辽宁

主讲老师:青螺

大家好,我们一路从炼字,炼句开始,今天要好好的说一下谋篇了。什么叫谋篇呢?就是你要通过四联的写作,把一个完整的意境表达出来,通篇成为一体,不散乱,就算基本成功了。这个就叫谋篇。点评作品时,有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结论,就是每个句子单独拿出来,都是好句子,但就是不知你通篇想要表达什么,所以就出来了个名词,叫有句无篇。这个就是没经过专门的谋篇训练而写出来的诗。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通篇立意不错,但句子写的一塌糊涂,直白,俗话,或口号,这个就是炼句的问题了。所以两端都是重要的,先弄出好句子来,现在嘛,就好好练练谋篇了。

在写诗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咏物诗,是最基本的功夫,因为要状物,又要抒情,而且是借物抒情,写好了,其它各类题材就很容易解决了,所以,我们今天就先从咏物诗的谋篇开始。咏物诗,有简单咏物的,比如五绝的咏物诗。但也有涉及写景,抒情,感慨,议论,等多种手法的。所以最基础,也最难写。咏物一般是托物抒情,意思是,借物而言志,不是单纯的咏物,尤其是七律。

在绝句这个题材里,有单纯咏物的,不抒发任何情感,也有简单咏物,而捎带入情的。今天我们就先从绝句开始,来熟悉一下咏物诗的基本概念。先读一首咏风的五绝,这首几乎人人皆知,是单纯的写所咏之物的特征的,可以帮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什么是咏物诗:  

  

唐·李峤 押麻韵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里,李峤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风的能力,以及风造成的变化,虽然一字未提风,但谁都知道句句都是在咏风,采用的是主语省略的方法。但这首的特点是单纯的写风,没看出情感寄托。从谋篇上来看,就是系统的介绍了各个不同季节里的风,会产生什么效果,作为早年的咏物诗来说,就可以看出咏物诗的基本写法了,作者类似的写了很多,应该是作者自己的风格。我们再看一下虞世南的五绝咏蝉,就稍有不同了:

 

唐初·虞世南 押东韵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起承两句,就蝉来写,属于状物。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具双关意,既是指蝉,也是指自己。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其实为三四句的起意,埋下了伏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统观全篇,一共就20个字,既是在写蝉,又是在写自己。因为虞世南,是唐太宗非常欣赏的前朝才子,此为应太宗的吩咐,即兴之作。

从谋篇上看,大家要注意最关键的地方,此是应制类的诗,所以作者虽然是写五绝,但也是要回应皇上的命题意的,所以作者用了,物我完全融合的手法,写出了这首流传甚广的咏物诗,称为咏蝉三绝,也是三首中,寓意最高的一首。

以上是两首咏物的五绝。下面我们再看看七绝:

咏柳

唐·贺知章 押豪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七绝,起承句写所咏之物,首句写柳树像一位少女一样,小家碧玉,身似树一般的高,承句继续写柳的状态,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之间承接非常紧密。转合句用问答的流水形式起意,入情,写自己对二月春风时对柳的感受。说柳的细叶如被刻意的裁剪了一般精致。这首七绝的咏物,和前一首就不同了。起承两句是状物,以对景物的描写,写柳的特征。而第三句一转,以设问的句子来起意,是入情了,当然是那种淡淡的入情方式。谋篇上来看,就是通过自己的四句表达了对春时柳的喜爱,从抒情上看,重点不在寓意,而是直接对柳的描写。从咏物诗来看,七绝可以单纯咏物的。再看一首李商隐的:

唐·李商隐 押先韵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同样是七绝,但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先看看背景。此诗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聘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都在柳府中,有人认为,所以他的咏柳诗有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的意思。此诗即为其中一首。此诗的写作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离京只身赴蜀,故有此叹。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起承两句,先就柳枝言事,但用了曾字,意思是写的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如舞女飘然起舞,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乃标准的诗家语哦。次句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

断肠天,是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此处的断肠,即销魂的意思,把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这么繁华似锦的场景,被李商隐三个字一笔带过。注意,起承两句是写的过去,不是现在哦,因为一个曾经的曾字。其实这里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暗带了进去。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第三句一笔宕开,转到现在的清秋,尾句带出斜阳和秋蝉两个意像,用流水句法,以虚字,肯,已,又,描绘出了柳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

一个“肯”字,带上了诗人满满的情感,诗意似更深邈。秋天已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撑到秋天来啊!此处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我们一定要学习这两句中,虚字运用的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使得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大家注意一下,因为是咏物诗,四句的主语都是柳,但都省略了,是咏物诗的一个重要的手法。有人称是不破题,就是诗中不点题目中所咏之物的名字。

下面我们来看看谋篇手法:这首李商隐是借柳来说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呐喊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所以,起承两句先写出了柳在春天时的一片生机,暗喻了自己的早年生活,三四两句表达的是自己仕途的不顺,所以还是在说柳,但已经在说秋柳了,秋天的,夕阳里的柳,而且柳枝上还有寒蝉的凄切鸣叫声,既说的是柳,又说的自己的命运。这个就是所谓的谋篇哦。下面再看一首晚唐诗人郑谷的一首经典的咏物诗,咏的是鹧鸪。

鹧鸪

唐·郑谷 押齐韵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这首咏物诗,鹧鸪,是郑谷的经典成名之作,诗人也因此被人誉为郑鹧鸪。是咏物诗中的经典,凡是教咏物诗的,第一是要用这首,理由是,这首是咏物诗布局中的经典手法:首二联状物,颈联起意,尾联收结,是最常用,也最上手的七律咏物手法。我们先来捋一下诗意: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意思是,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用的是比兴手法。从首联的写作角度又是我们常说的,泛写。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开始细描鹧鸪的行为动作。青草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在洞庭湖东南,水多时是一个湖,冬天水少时,分为两个湖;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給鹧鸪的生活环境,带上了愁苦悲鸣氛围了。而且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这样,颔联的描写,把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从首联咏其形,从颔联的一个啼字,开始了咏其声的描写。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让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鹧鸪与游子之间的共同情感了。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颈联看似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的非常巧妙。

“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尾联开始收结全篇,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声声啼鸣,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到底是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

谋篇:这首咏鹧鸪,其实作者的立意是抒写征人,游子,借鹧鸪来抒发自己的游子之情的。这也是咏物诗的真谛,借物抒情。那么老郑,是如何做到的?首二联状物,融情,慢慢的把鹧鸪和游子征人关合,颈联直接描写征人和家中的亲人之间的情感。

中间加入了鹧鸪;而尾联的收结,宕出远神,又能做到言虽尽而意无穷,把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表达的淋漓尽致。古人认为此种收结,深得比兴之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堪称是咏物七律的经典。这样一类,通篇,是一个整体,都是为抒发游子之情来服务的,这就是咏物诗的谋篇。我们一定要以这首为重点,把握咏物诗写作的精髓。下面再看一首李商隐的晚辈,韩偓的一首咏物七律:

梅花

唐·韩偓 押阳韵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

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

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

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

先简单了解一下韩偓这个人: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晚唐大臣、诗人,自幼好学,十岁能诗,得到姨父李商隐赞誉。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因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被贬出京。唐昭宗遇弑后,流落于福建。这首咏梅花诗作于天佑元年(904)流落途中作。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

这首在写作方法上稍微有些区别,是首句直接入情的咏物诗,先谈了梅花的性格,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意思是,梅花不屑与春花争艳,而更愿在深冬里开花,喜欢冬日的暖阳。其实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诗人把自己比作了梅花,说的其实是自己的意愿,把自己不愿依附于篡唐的朱全中之流的意志与所咏的梅花,融合在了一起。

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

然后在颔联的首句写咏梅花的曲子,梅花三弄,落梅花,这是咏梅花的古曲,远吹胡地月,形容这首曲子流传之广,后分句燕钗初试汉宫妆。包涵了三个典:燕钗,就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得了燕钗,送给自己的宠妃,另一个是赵飞燕,这里,是以赵飞燕比梅花的姿态优美轻盈,以燕钗的刚,比梅花的意志;第三个是当年一位叫寿阳公主的,喝酒后醉卧院中,一片梅花落在额头,醒来后居然洗不掉了,后成了宫女们的妆饰,称梅花妆。这个是比梅花之受人喜爱和高级的身份。所以,颔联是写梅花自古就得到人们的喜爱,以此来歌颂梅花。也是道出了自己之所以爱梅的原因,羡慕梅的孤傲之格。

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

颈联开始,又以起兴入情,从梅花的生长环境写起,冬天的狂风,大雪,更使得梅花被人喜爱,香味更浓。是属于对物的直接赞美,既是状物,又兼带抒情,与郑谷的那首在手法布局上又有不同。

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尾联荡开一笔,以对桃李树在春时的短暂娇艳不屑,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感叹。在咏物诗里,这种手法叫尊题格,意思是,为了突出自己所咏之物,而用它物来做反衬。一般来说,多数用它物反衬用在颈联,此处比较特别,用在尾联。这个和通首诗的布局有关,因为首联是入情句。

谋篇:注意哦,这首也是几乎是句句在写梅花,但又句句在勾连自己,当时韩偓在翰林院供职,政治上的形势是宦官纂政,大唐王朝摇摇欲坠,诗人以梅花自寓,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和自己的不随波逐流的意志。

托物起兴,是咏物诗的精髓,一般诗里不直接入所咏之物的字,但不是绝对的,可视实际情况来写。在写作手法上,基本的原则是,既是咏物,但又不限于咏物,贵在不即不离。意思是,就咏物来说,是不离,因为离开了咏物,就不能称为咏物诗了;就不限于咏物,借物抒情一说,是所谓的不即。意思是不单是咏物,目的是借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记住,选择一个物象来咏,是非常讲究的,意思是,你所咏的对象一定要和你想抒发的感情吻合,不能毫无关联,那就失去意义了。说到这里,有个矛盾一直解决不了,就是,你所选择的物象,不一定是作业里规定的,而你所上的网校里有时布置作业又需要有一定的限制性,这样就需要我们在写命题式的咏物时,需要反复的去理解所咏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还要和自己的想表达的情感能吻合,这个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多多练习方可。

谋篇,讲究的是谋得一个完整的篇章,一联之间前后两句,四联之间都得是统一的整体,否则就容易写散,写飞,这些都是谋篇时必须注意的。下面我们再看看李商隐的著名的咏物诗,野菊。注意哦,是野菊,限定了,不是老陶的篱边菊,是在野外的。

野菊

唐·李商隐 押先韵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这首野菊是李商隐最著名的一首咏物诗,借野菊抒发自己的仕途之叹。开篇点出野菊生长环境的压抑,“苦竹”与“椒坞”,虽有“微香”但已难禁孤独之泪。然后用“已悲节物同寒雁”把生于寒秋看成是菊花的悲惨命运。抒情主人公形象自颈联介入,“细路独来”点明其与野菊同命相怜之苦,最后一句“不取霜栽近御筵”尽显怨愤压抑的情绪。全诗触景感怀,咏物托意,很能反映诗人当时的思想状况。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苦竹:指野菊托根在辛苦之地。竹为苦竹,而椒味辛辣,皆以喻愁恨。椒:灌木名。坞: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泪涓涓:形容花上的露珠、水滴。首联,“苦竹园南椒坞边”,点出野菊所处的环境:它的北面是苦竹园,而且还有椒坞在旁。竹的味道那么苦,椒的味道又那么辣,苦、辣之味包裹着菊花。托根在这样的辛苦之地。它的处境多么艰辛啊!所以,诗便很自然地引出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了。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节物:具有季节性的景物。芳心:惜花之心。与:同。颔联承接首联的环境,接写野菊的生不逢时:它生于萧飒衰败的寒秋,蓓蕾一开,便受风刀霜剑的摧残,备受风霜困扰,如同寒雁羁栖,这已经是够可悲可叹的了,可它又怎么能够敛香隐迹,甘心与暮秋的寒蝉一样寂寞下去呢?

首二联四句,明里句句写的是野菊,但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野菊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生动写照。李商隐生于晚唐末世,可谓生不逢时。入仕以后.又一直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后又被牵连进去,遭受排挤和打击,郁郁不得志。但是又不甘潦倒长终,内心充满痛苦和烦闷。“已悲节物”、“忍委芳心”两句诗就有屈原“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离骚》)之意,感叹时不我予,想有所作为,但现实情况不允许,实在无可奈何。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清尊:指当年顾遇。省:察记。省他年:回忆往事。颈联两句笔法一变,由隐到显,追忆自己受令狐楚恩遇的往事。小路独来,回思往事,早年在重阳节自己曾伴令狐公同饮。想令狐公在日。对自己积极奖掖。大力提拔。那时自己多么惬意啊!令狐楚的这些恩顾,诗人是念念不忘的。后来在大中二年重阳节就专门写过《九日》一诗,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曾共山翁把酒卮,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另外颈联也没偏离咏物,也就是野菊,你想,九日登高,登山,要饮菊花酒,要以菊花插满头归,都是不偏离菊花的,而且是山中的句,路边的菊,突出一个野字。所以咏物,不能粘滞于物,但又不能完全脱开,所谓的不及不离,不沾不脱。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紫云:指中书省。开元元年曾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令日紫薇令。此指令狐陶移官内职,任中书舍人。不取:对令狐陶不加提携表示怨望。霜栽:指傲霜的秋菊。御筵:宫中筵席。令狐绚是令狐楚之子,又是李商隐的发小,故交,《新唐书·令狐楚传》记载令狐楚帅河南之时,十分欣赏李商隐之文,并“使诸子游”。照理,他总该对李商隐有所汲引了吧?可是李商隐娶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之后,令狐绚认为他“背恩”,根本不予理睬。诗人一再陈情,也得不到谅解,所以在诗的最后说他“不取霜栽近御筵”,即不向朝廷荐举他。

正是由于令狐绚的冷遇和排挤,所以诗人才一再提起令狐楚,表现自己的不满和埋怨。在大中二年的《九日》一诗中,诗人在回顾令狐楚的恩顾之后。就指责令狐绚“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篱。”因此,此诗在抒写自己沉沦困境的同时,便流露出对令狐如此冷漠的怨望。

谋篇:这首诗在谋篇上的突出特点是构思精密,立意高迈。人与所咏之物融合在一起,诗人有意识地避实就虚,采用象征的手法,不作平直语。字面上,句句写菊,又句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别开生面,不落窠臼。尤其三、四两句“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含意精警,令人回味感叹。作为咏物诗来说,最高境界就是物我相融,而不是单纯借物抒情。下面再看一首崔珏的诗。

崔珏,字梦之,唐朝人。曾寄家荆州,宣宗大中年间登进士第,由幕府,转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与李商隐交谊甚厚,故有人称其诗“分有义山余艳”。李商隐去世后,崔珏也写有两首著名的凭吊李商隐的诗。崔珏的成名作,就是三首咏鸳鸯的诗,人称崔鸳鸯。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唐·崔珏  押微韵

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共飞。

映雾乍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第一首是最著名的。我们重点说一下其一。

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首联是总领,首句从鸳鸯的羽毛写起,翠鬣红衣,翠鬣,鸟头上的绿毛,红衣,身上的毛色,精练的道出了鸳鸯的貌,加上后三的,舞夕晖,写出了动态的鸳鸯。这种七字句的写法,在咏物诗里非常的有特色,有人称之为气势。这里,气,指形态,而势,指的是动作。第二句,由状物转入情,意思是,在水禽中,相互之间的情感类似鸳鸯这么丰富的,非常的少。而这里的一个情字,乃是全篇的重点,总领全篇,中二联都是围绕一个情字来描写的。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共飞。颔联开始具体的描写鸳鸯的情意是如何表现的。重点突出两人一时都不能分开,只不过在水中的小岛上飞行,也要相互照应,渡一个寒塘也要一起飞。是颔联的一贯写法,就是对首联中提到的情字,做一个具象化的描写。鸳鸯的多情、重情,通过这样具体的描写,让读者有了具体的画面感:鸳鸯栖息在内陆湖泊溪流中,其活动范围并不大,回旋余地亦较小,但它们无时无刻不相依相守。

首二联的笔法,是为赋笔,就是以叙事为主,直接入情。

映雾乍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颈联写作手法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是扣的次句的情字,但换成了,比兴之法。作者从人和鸳鸯的种种联系上生发联想,比如,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它们覆盖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前分句“映雾尽迷珠殿瓦”,诗人想象鸳鸯在淡淡的晨雾中飞翔,透过五彩烟霞看见了鸳鸯瓦相依相并,不禁为之动情而迷恋不已。后分句“逐梭齐上玉人机”,织有鸳鸯图案的锦锻叫鸳鸯锦,是人们根据鸳鸯双飞并栖的情状精心织出来的,而诗人却幻想是鸳鸯双双追逐着梭子,飞上了织机。构思奇特,处处突出一个“情”字。与上联对照起来看,一写眼前实景,从正面落笔;一则运实入虚,从侧面烘托,前后映衬,虚实兼到,相生,从而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既充分鲜明,又生动有趣。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尾联一笔宕开,把视角转换到了采莲女的身上,一个笑指,诙谐有趣,以衬貼的手法,从人的角度来写鸳鸯。从布局上来看,是总分分总,首联一个情字贯穿中二联,尾联七转八结,此是诗家所谓的一字脉者。

谋篇:由于是写鸳鸯,就把重点突出在那个情字上了,所以,除了首句状物,写鸳鸯的羽毛,别的就直接入情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写鸳鸯的相互依存的情感,拟人化来写,在尾联中,诗人从颈联的虚笔想象回到实景:采莲姑娘打桨归来,阵阵笑声掠过水面,自然会惊起一对对鸳鸯,扑剌剌比翼而飞。此情此景,唤起姑娘们的羡慕嫉妒恨了哦。“笑指”二字,是指女伴们互相戏谑、互相祝愿、娇羞可爱的神态,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这首是以完全不同的写法来完成了对鸳鸯这个特殊物种的情感描写。

关注我获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