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八五律第四讲

 花满玉壶 2017-04-15


古典诗八五律第四讲

主讲:竹雨心情

律诗的对仗(下)

朋友们晚上好!

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一共两个内容:义对和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

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一般也称之为义对。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

义对

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

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

 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一挥手==万壑松……。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描述弹琴的状态和效果。

唐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为别==万里征……。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构成将隔万里的壮别。

 义对在意思上构成匹配,而没有拘泥词性,当然绝不是任意而对,虽不拘词性,却是有章法而依。具体有这样几种表现:

 1、义对中必有工对的部分。比如“一挥手==万壑松”之中的“一、万”。如果是“常挥手==万壑松”就不行了。

 2、句子的一部分采用了义对,另一部分最好就要讲究词类,尽量追求工整。

 3、义对多应用在偶句的最后三个字。

 4、对于近体律诗,两个对偶句,其中一个有义对(多出现在颌联),另一个最好就要工对(多出现在颈联)。

这个大家有时间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例子,看看是不是这样。

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

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偶句呢?在这里我们就列举几种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希望对以后同学们的律诗写作中有所启发和帮助。

1、时空交替

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如:

    ①浮云一别后(空间),流水十年间(时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②十年尘土青衫色,(时间)万里江山画角声。(空间)(陆游《晚晴闻角有感》)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空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间)(王维《山居秋暝》)

    ④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空间)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时间)(李商隐《隋宫》)

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2、动静有序

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如:

    ①祖帐连河阙(静态) ,军麾动洛城(动态)(杜审言《送崔融》)

    ②孤城背岭寒吹角(动态),独树临江夜泊船。(静态)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

    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态)。(王维《山居秋暝》)

    ④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静态)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动态)(柳宗元《岭南江行》)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转换

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偶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如:

    ①闭门向山路(视觉),深柳读书堂。(听觉)(刘昚虚《阙题》)

    ②长乐钟声花外尽(听觉),龙池柳色雨中深(视觉)。(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③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视觉)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听觉)(杜甫《春宿左省》)

    ④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听觉)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视觉)(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深柳读书堂”、“长乐钟声花外尽”,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闭门向山路”、“ 龙池柳色雨中深”。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为听觉形象,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为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

4、宏微对比

对偶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面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面描写。如:

    ①山川乱云日(宏),楼榭入烟宵(微)。(陈子昂《春日登九华观》)

    ②海内存知己(微),天涯若比邻(宏)。(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越国旧无唐印绶(宏),蛮乡今有汉衣冠(微)。(许浑《朝台送客》)

    ④星河似向檐前落(宏),鼓角惊从地底回(微)。(元稹《以州宅夸乐天》)

    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有镜头远推近拉变化之妙,增强诗的灵动性,调动读者思维。

5、数字巧对

在同一联的的对偶句中,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使人得到极大的趣意。通过数字的对比,使语句开合有度,以增强语言张力。如:

    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沈佺期《铜雀台》)

    ②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崔曙《奉试明堂火珠》)

    六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故人。(《题灵祐和尚故居》)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⑤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以上句中“一旦”与“千秋”、“ 双月满”与“一星孤”,“ 六时”与“几日”、“ 一身”与“万死”、“ 六千里”与“十二年”、“ 万里”与“千家”都是以意象数目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殊环境下的情感。既可使句式显得格外工整,又令人爽心悦目。此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用。

6、情景分述

即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但上下联应尽可能有所变化,要力免“合掌”之嫌。如:

    ①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寄托左省杜拾遗》)

    颔联写在朝为官的平时之景象,颈联写向老友倾吐内心之悲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颔联写岸上与江面之景,颈联则是失意、潦倒的之恨。

    ③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色,御苑砧声向晚多。(李颀《送魏万之京》)

    颔联写别时及别后的孤独、冷清之情,颈联写友人路上、赴京之景。

    ④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颔联写舟中生活之情,颈联写异地逢秋之景。

7、虚实相生

在诗歌中,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那究竟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呢?简单说一下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虚实相生,即一句或一联写虚,另一句或一联写实。如:

    ①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实)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虚)(上官婉儿《彩书怨》)

    ②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虚)

      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实)(张乔《书边事》)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虚)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实)(崔颢《黄鹤楼》)

    ④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实)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虚)(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此四联中①④颔联写实,颈联写虚;②③颔联写虚,颈联写实。虚实结合,相映生辉。

8、行云流水

即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同流水般一气呵成。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但位置不能互换。如:

    ①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④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流水对使句子转换自然流畅,形式活泼多样,又能提高遣词炼句的能力。律诗中如果能够很好地使用流水对,诗就显得更加生动,饱满。

9、虚字奇趣

在古今律诗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若运用的恰到好处可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指出:“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幅联中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虚字在律诗中,上下对偶,妙趣横生,又无形中增加了对偶句的古典韵味,亦不失化平淡为奇趣之一法也。如:

    ①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杜甫《峡口》)

    ②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③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关故依然。(苏东坡《书普慈长老壁》)

    ④日之夕矣归何处,天有头乎想什么。(聂绀弩《代答周婆》)

    ⑤老夫耄矣人谁信,微子去之迹悲哀。(聂绀弩《寄高旅》)

10、色彩鲜艳

即以颜色词入对,能使诗句优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①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韦庄《延兴门前作》)

    ②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③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韩愈《送桂州严大夫》)

    ④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白居易《西湖留别》)

11、叠字连用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在对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运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味。如:

    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王绩《野望》)

    ②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李商隐《细雨》)

    ③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杜牧《早雁》)

    ④远树依依如送客,平田漠漠独伤春。(李嘉祐《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关于律诗对仗的基本知识,讲了对仗的含义、功能、种类和技巧。但文无定法,我们要灵活掌握,力求“中律而不为律所缚”, 写诗是一种文学积累的结果,没有捷径,只有多学多读多看古人的优秀作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只有我们的内涵丰富,肚里有了墨水,才有东西可写,才不会一写诗词就碰壁撞墙。

 

前面我们已经练习写了三讲的五律,大部分同学都写得有模有样,看来基础掌握的不错,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咏物诗的练习,把咏物诗写好了,其他都不在话下,特别是情诗,那是手到擒来。

下面分析两首咏物诗,看看古人是怎么写咏物诗的,借鉴一下人家怎么写,我们也依葫芦画瓢,那样事半功倍,这就是做现代人的优势,有例子可循。

五律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树木枝条。,漂流。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指蝉。,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很明显,首联从声音方面交代了蝉的居住环境和基本特性,既是说蝉,也是说自己的声音不被当权者重视,整天呐喊,没人理他,都是徒劳的,他在这里很好的找到了自己和蝉的契合点,他俩都是徒劳喊整天的。起句点出了蝉,也暗示自己,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箭双雕。

颔联承首联继续拓展,从恨费声来的,大家看看是不是呢?整天叫,五更了呢,都累了,欲断,就是就要停了,喊不动了,下句一树碧绿,反衬周围环境对他的漠视,你喊不喊,树都还是那样碧绿无情。

 颈联直接转到人身上,也就是作者自己,反应孤独,这里也没有脱开蝉,蝉也孤独,从上面几句看,蝉在古代也是孤独无助的。

尾联又回到蝉的叫声上,在这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大家看看这个布局其实也很简单,慢慢揣摩揣摩。

 

七律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鹧鸪由于啼鸣与众不同(很像"行不得也哥哥"),颇为悲苦,故而常常勾起诗人们的离愁别绪,借以抒发哀怨感慨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诗的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了。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清人沈德潜评论这两句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句胜于'钩陶格磔'(像鹧鸪啼声,指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中"正穿屈曲崎岖路,又听钩陶格磔声"之句)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卷一六)在这首诗中,""为诗眼。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

这就是以点带面。

郑谷这个鹧鸪布局,比较适合我们,比较简单,不像李商隐寓意那么深。

首联写了鹧鸪的形状样子,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只是状物,就是描述,告诉我们鹧鸪就是这个样子。

颔联从声音写,表面没有接首联,但是主语是题目,所以首联和颔联意思上是连接的。前两联并列出现,从事物的两个方面来状物,不过颔联多少带入了些情感,一个是黄昏,一个是庙里,显示出凄苦的形象。

然后颈联,是在颔联的基础上来的,就是根据颔联来写的,根据这个声音,因为颔联的声音描写加入了情感因素,所以这个颈联这里就把这个声音的情感因素放出来,同时转到了人。

然后尾联这里,他是宕开的,没有继续写游子佳人,而是以鹧鸪的一点特性来景结的,以景来衬情,苦竹丛深,还日向西,阴暗的环境,给人以低沉的情绪。

写咏物诗最重要的第一个关键:“不即不离,不沾不脱”,这八字就是上面这两首咏物的概括,也是所有咏物诗的概括,大家课后好好体会一下,慢慢揣摩其中的意味。

咏物诗重要的第二个关键:“找到物和人的契合点”,那样才好下手。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古典诗八五律第四讲作业:

以自己的生肖为题,模仿李商隐《蝉》或者郑谷《鹧鸪》的布局,五律一首,平水韵,注意中二联的变化,咏物与抒情的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