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虚血瘀的半身不遂,补气的黄芪是否越多越好?

 了然3z5ctoaa2w 2023-10-15 发布于山西

导读:今天学习补阳还五汤的用药体会。


章日初经验

早年曾治李某,男,55岁。患者高血压病史10余年,1977年曾患缺血性中风,经救治调理好转。

1982年12月6日(入院前3天)晚上再次中风,右侧肢体不遂,舌强言謇,若无人搀扶,寸步难行。经检查诊为缺血性中风—脑梗死。

患者面色白,遍体松浮,舌质淡暗,舌体胖,舌边齿迹深陷,舌苔浊腻,诊脉弦缓沉细。

乃气虚而瘀痰交阻之证,投王氏补阳还五汤加减,方用生黄芪60g,当归须、赤芍、莪术、桃仁各6g,地龙9g,红花、川芎各3g,僵蚕12g。水煎服,日1剂。用药5 天,患者精神渐振,患肢较前有力,不需搀扶,已能在病室内蹒跚而行。

诊脉较前稍有力,舌质仍淡。药证合拍,前方续进,重用生黄芪至90g。治疗10天进步明显,行步更加灵便,而脉苔变化不大。以后2周未见进步。

曾试加重莪术以活血化瘀,虫类药以入络搜剔,依然收效不显。方药对证,而疗效却停滞不前。此时病者面白少华,舌体胖,舌色淡暗,脉仍沉细,依然一派气虚而瘀浊交阻之象。

疗效停滞不前,虑及补气之力不足,改原来汤药由药房一般方法代煎(时间短,药量少)为久煎浓煎。服药3天,病情显著改善,上下3楼竟然不用他人搀扶。

后以原方黄芪加至120g,续服20天,至此口齿清晰,活动灵便,行动自如,几近常人。

体会 

回顾治疗过程,影响本例疗效的主因无疑是补气的黄芪,用60g、90g而120g,由药房普通煎煮为久煎浓煎,每一变换,均获进步。

而加重化瘀通络之味,增效却不并明显,反映了本病例气虚与瘀浊的标本关系。

那么辨为气虚血瘀的半身不遂,补气的黄芪是否越多越好?也不尽然。

如治鲍某,也是缺血性中风,轻度左侧半身不遂,脉迟舌淡暗,属气虚而瘀浊交阻,投补阳还五汤,用生黄芪由30g、60g而90g,收效显著。为求进步,黄芪加至120g时,即感头目不爽,血压由正常而偏高,急将黄芪减量,稳守90g,直至病愈。

上述案例说明,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用量要谨慎使用。本方补气益元、复阳还五为主,兼能息风祛瘀,化浊通络。若中风半身不遂属阳亢阴虚之类当禁。即使属气虚血瘀浊滞,也不能孟浪从事。
王氏在所制方后谓:“先······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渐加”两字甚有深意。鲍案若不“渐加”而贸然投足四两,后果如何,实难预料。所以一个“”字,注足了王氏用黄芪的经验和教训,充满了审慎之意。
但中风后半身不遂等症,毕竟属沉疴痼疾,诚王氏所谓“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皆不能愈之症”,非常病用非常药,在初投小效,而总体病机未变时,就须放胆加量,获效方休。
李案在用至三两,病情停滞不前,若不“渐加”,恐难取得进一步好转,收到满意效果。
王氏所云“渐加”之“渐”,以及后面的“日服两剂岂非八两”就包含着谨慎之中又须放胆加量的意思。故本方中黄芪的使用量,当在临床中辨证增损,细心体察,方能获得最佳效果。
[章日初.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应用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10):40]

方顺淼经

黄芪味甘性温,甘则易壅,温则易热。所以,遇中风证用补阳还五汤当分清初、中、末之分际而随证化裁,而化裁中以黄芪的取舍为最重要。
一般认为,阴亏于下阳泛于上时去黄芪,火热炽盛血压升高时去黄芪,肝风内动时去黄芪。具体言之:
1.中风属阴虚阳亢时,补阳还五汤去黄芪,加用川牛膝、生赭石、生龙牡以镇肝息风,使活血化瘀与平肝下行合为一体,气和易下行,血运更易畅达,如此时起用甚至重用黄芪甘温助热之辈,则肝风更为鸱张,痰火越加上壅,反致病情加重。
2.中风气火冲激于脑时,补阳还五汤去黄芪,加用川牛膝、生大黄以泻火清热,通腑下行。
3.中风合并高血压伴头痛眩晕时,补阳还五汤去黄芪加川牛膝、夏枯草、钩藤、天麻以平肝潜阳,盖黄芪益气有引血上行的作用,气升则血必随之上升,致脑中之血充而益充,不可救药者多矣。
4.中风痰浊蒙闭脑窍时,补阳还五汤去黄芪,加石菖蒲、郁金、香附、法半夏以豁痰开窍活络,严重者灌服苏合香丸,痰热壅盛者加胆南星、鲜竹沥以清热化痰通络。
5.中风合并脑水肿时,补阳还五汤去黄芪,加川牛膝、白茅根、茯苓以通窍活血利水。
而中风症见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苍白,舌质淡暗,苔白或白腻,脉细涩,或虚大无力时,可以黄芪益气扶正,先以小剂黄芪,逐渐增加。
初服上方,加散风药(如防风、菊花)少许以防风邪未净,待风邪去即撤去, 同时再加清凉药于方中,如天花粉、知母、金银花等以监制黄芪之甘温,待黄芪加至四两则酌情将清凉药减少或减去。
若大便干燥可加生何首乌、火麻仁等药;
若有湿, 可加茯苓、薏苡仁等药;
若有痰可加贝母、瓜蒌、竹沥等药;
若胃家瘀滞,食欲不振可加焦三仙、莱菔子、砂仁等药;
若有寒作泻或过用寒凉药,可加附子、干姜等药。
切忌加补药于方中,如人参、山茱萸、枸杞子、熟地黄等药,因为该方之黄芪,系运转大气,借通络化瘀之力以成其运转之功,补药则黏腻填塞,反阻挠黄芪一往直前之力。
若患者脉虚体弱,而非补不可时,可立一补剂另服之,不但不相碍,反可相得益彰。
若于方中加补药,则经络胶滞,有弊无利,虽病幸获愈,亦难免终身为废人。
[方顺淼.补阳还五汤治中风之运用法度.江西中医药,2001,32(6):23]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