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端民族主义是一个国家走向战争和崩溃的前奏

 hercules028 2023-10-15 发布于广西

1860年,德国画家弗朗兹·温泽尔·施瓦茨(Franz Wenzel Schwarz)创作的一幅关于意大利爱国政治家朱塞佩·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在进入那不勒斯时许多人欢呼雀跃的场景,表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对人和国家的影响。

极端民族主义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或对国家的坚决忠诚,其特点通常是仇恨外国、无限神话本国历史、夸大本国的重要性或优点,并将本国的一切利益都置于其他国家的利益之上。

在上个世纪早期,极端民族主义是欧洲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后来欧洲许多国家走向战争和崩溃的重要原因,正如死伤高达上千万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优越感

19世纪和20世纪初,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所谓大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公民,都坚信自己国家在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至高无上地位。美国历史学家劳伦斯·罗森塔尔(LawrenceRosenthal)认为,这种情绪是:

「一种新的、激进的民族主义,不同于其前辈,它掺杂了激烈的我们与他们的群体情绪,对内忠诚,对外侵略,这种情绪是家庭或部落等较简单社会学层面上人类关系的特征。」

这种日益增长的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是对自己国家、政府、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信心膨胀。许多极端民族主义者还对自己国家的缺点视而不见,并且在外交事务或全球竞争方面坚信自己的国家是公平、正义和无可挑剔的。

1887年,阿尔方斯·玛丽埃·阿道夫·德·诺伊维尔(Alphonse Marie Adolphe de Neuville)创作的一幅画作,描绘了法国学生正在接受有关1871年被德国夺走的阿尔萨斯·洛林(Alsace Lorraine)失落省份的民族主义教育。

与此相反,极端民族主义者对敌对国家的批评达到了妖魔化的地步,将他们讽刺为咄咄逼人、诡计多端、尔虞我诈、落后或不文明。而大量的极端民族主义新闻报道也让许多读者相信,他们国家的利益正受到对手阴谋诡计和贪婪的帝国主义的威胁。

极端民族主义的起源

欧洲极端民族主义的起源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很可能是欧洲复杂的现代历史的产物。人民主权(人民参与政府)的兴起、帝国的形成以及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时期,都是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促成因素。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极端民族主义受到欧洲精英的鼓励和利用,以鼓励忠诚和服从。其他人则认为,极端民族主义是经济和帝国扩张的副产品。一些人将增长和繁荣解释为命运的象征。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和帝国则被视为下等人或对手。

政治家、外交官和王室成员在演讲和言辞中,助长了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在新闻报道和大众文化中也很普遍,许多报纸的版面都充斥着极端民族主义言论和挑衅性故事,如关于敌对国家及其邪恶意图的谣言。此外,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也可以在文学、音乐、戏剧和艺术中找到。

在每个国家,极端民族主义都受到不同态度、主题和事件的支撑。历史命运感助长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因此,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与每个国家的历史和发展密切相关。

军事过度自信

极端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它助长了人们对欧洲各国相对军事实力的错觉。许多生活在欧洲大国的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在军事上更胜一筹,更有能力在未来的欧洲战争中获胜。例如,英国人相信,他们的海军力量,再加上大英帝国的规模和资源,会让他们在任何战争中占上风。而作为一个岛屿,也会使英国免受入侵或外国威胁。

1905年,德国根据「施利芬计划」(SchlieffenPlan)制定的 1914年进攻计划图示。

相比之下,德国领导人则对普鲁士的军事效率、国家强大的工业基础、新式武器装备以及不断扩大的战列舰和U型潜艇舰队充满信心。如果战争爆发,德国最高统帅部对「施利芬计划」(SchlieffenPlan)充满信心,这是一项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目的是在俄国动员起来支援法国之前击败法国。

在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相信他的帝国得到了上帝的庇佑,并得到了一支由150万人组成的庞大常备军的保护,这支常备军是和平时期欧洲最大的陆军。俄国的指挥官们相信,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其能够战胜西欧的小国。

法国人则相信该国在19世纪末迅速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并且非常重视其防御,特别是在其东部边境修建了混凝土障碍墙和堡垒。

对战争的态度

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言论向欧洲人保证,如果战争爆发,他们的国家将成为胜利者。极端民族主义与其危险的兄弟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一起,助长了欧洲大陆的错觉,导致战争情绪日益高涨。

到1914年,欧洲人对战争的危险越来越冷漠和轻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除了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至1856年)和普法战争(1870年至1871年),19世纪是欧洲相对和平的世纪。除了1871年被普鲁士人打败的法国之外,其他列强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没有经历过重大的军事失败。

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战争的经历遥远而模糊。英国和法国曾在非洲和亚洲进行过殖民战争,但这些战争都是在遥远的地方与组织混乱、欠发达的对手发生的短暂冲突。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重新唤起了欧洲战争的前景,以及对战争可能结果的天真和过度自信。

入侵文学

1890年代,由英格兰作曲家托马斯·阿恩(Thomas Arne)根据诗人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1740年同名诗歌进行谱曲创作的《统治吧,不列颠尼亚!》(Rule,Britannia!)歌曲相关海报,「不列颠尼亚」是「不列颠」的拉丁语旧称表达形式。

到19世纪末,一些欧洲人几乎沉醉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之中。在某些方面,这是数十年相对和平与繁荣所助长的过度自信的产物。例如,英国曾享有两个世纪的帝国、商业和海军优势。大英帝国横跨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一首流行的爱国歌曲《统治吧,大不列颠尼亚!》(Rule,Britannia!)歌词宣称:

「英国人,永远永远都不会成为奴隶。」

在19世纪,英国一直在推进其帝国和商业利益,避免战争。然而,德国的统一、德国军备的加速和德皇威廉二世的好战引起了英国极端民族主义者的担忧。

1871年,由乔治·汤姆金斯·切斯尼(George Tomkyns Chesney)创作,并匿名发表在《布莱克伍德杂志》(Blackwood)上的《多尔金战役》(The Battle of Dorking)封面。

英国的「便士出版社」(pennypress)(廉价连载小说的统称)通过出版关于外国阴谋、间谍活动、未来战争和入侵的不可思议的小说,加剧了极端民族主义之间的竞争。1871年出版的《多尔金战役》(TheBattleofDorking)是「入侵文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德国军队占领英格兰的荒诞故事。到1910年,一个英国人可以买到几十本警告德国、俄罗斯或法国侵略的庸俗小说。

入侵文学通常使用种族刻板印象或含沙射影暗示,例如德国人被描绘成冷酷无情、工于心计的人,俄国人是没有文化的野蛮人并肆意施暴,法国人是追求休闲的闲人,中国人是杀人不眨眼和吸食鸦片的野蛮人。

便士出版社的小说家、漫画家和讽刺作家,也嘲笑外国的统治者。德国皇帝和俄国沙皇都是经常被嘲笑的对象,他们的傲慢、野心或自大狂都遭到了嘲笑。

德国极端民族主义

德国人的态度和过度自信也同样强烈,然而,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和仇外心理的起源与英国不同。

与英国不同,德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在1871年由26个德语州和地区统一而成。所有讲德语的民族都应团结在一个帝国中的信念,即「泛日耳曼主义」,是将其团结在一起的政治粘合剂。

1871年后的德国领导人利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来巩固新国家,并赢得公众支持。德国文化,从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的诗歌到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的音乐,得到了推广和颂扬。

德国极端民族主义还得到了德国军国主义的支持,其领导人认为,国家的力量体现在军事力量的强大上。

极端民族主义的德皇

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II),成为了这一新的极端民族主义德国的化身。威廉二世和他的国家都年轻气盛,雄心勃勃,沉迷于军事力量和帝国扩张,既为德国的成就感到自豪,又羡慕其他帝国。

对于威廉二世和其他德国极端民族主义者来说,德国扩张的主要障碍是英国。威廉二世羡慕英国的庞大帝国、商业企业和海军力量,但他认为英国人贪婪而虚伪。英国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却在非洲和亚洲竭力反对德国的殖民扩张。

1914年,由德国犹太裔诗人兼剧作家恩斯特·利索尔(ErnstLissauer)创作的《憎恨英国之歌》(HassgesanggeganEngland)曲谱封面。

因此,英国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媒体的众矢之的。英国被描绘成扩张主义者、自私、贪婪和金钱至上。在1899至1902年布尔战争期间,英国为争夺南非的控制权而与农民移民开战,反英情绪愈演愈烈。德国犹太裔诗人兼剧作家恩斯特·利索尔(ErnstLissauer)在1914年创作的《憎恨英国之歌》(HassgesanggeganEngland),是反英情绪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独立运动

就在欧洲列强捶胸顿足之时,另一种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在南欧和东欧兴起。这种极端民族主义不是关于霸权或帝国,而是关于种族群体独立、自主和自治的权利。

随着世界被划分为大帝国和势力范围,许多地区、种族和宗教团体都在寻求从帝国主子那里获得自由。在俄罗斯,东欧和亚洲的80多个民族被迫说俄语、崇拜俄罗斯沙皇和信奉俄罗斯东正教。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一直被欧洲列强瓜分并进行经济剥削。1899至1900年失败的义和团运动试图将外国人驱逐出中国部分地区。后来,怀恨在心的中国极端民族主义者组成秘密组织,试图夺回对国家的控制权。

极端民族主义团体也试图摆脱穆斯林的统治,从而削弱了奥斯曼帝国在东欧的势力。

巴尔干民族主义

在这些极端民族主义运动中,没有哪个比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团体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更直接。泛斯拉夫主义认为东欧的斯拉夫民族应该拥有自己的国家,这是该地区一股强大的力量。塞尔维亚的斯拉夫民族主义最为强烈,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一度崛起。

泛斯拉夫主义尤其反对奥匈帝国及其对该地区的控制和影响。由于维也纳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许多塞尔维亚青年加入了激进的极端民族主义团体,如「黑手会」(CrnaRuka)。

1914年7月12日,意大利报章《周日信使报》(La Domenica del Corriere)出版的报纸上所刊登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插图,由意大利画家阿奇·贝尔特拉姆(Achille Beltrame)创作。

这些组织希望将奥匈帝国赶出巴尔干,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一个所有斯拉夫民族的统一国家。正是这种泛斯拉夫极端民族主义激发了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的事件,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许多欧洲国家的崩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