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蕃大相禄东赞及噶尔家族

 黑错达布老 2023-10-15 发布于甘肃

吐蕃大相禄东赞及噶尔家族

黑错·达布老(གཙོ་བོའི་རྟམ་ལོ།)

禄东赞(བློན་སྟོང་བཙན།595-667年),全名为噶尔·东赞域宋(མགར་སྟོང་བཙན་ཡུལ་ཟུང་།),汉文史籍中记作“禄东赞”、“薛禄东赞”、“筑禄东赞”等等。吐蕃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根据史料分析,大约在公元595年左右,出生在今西藏山南加查县嘎玉地区;也有说:出生在今西藏山南隆子县列麦乡“冲萨”(意为出生地)地方的。但其出自吐蕃豪门“噶尔”氏家族,其父“噶尔·芒相松囊”(མགར་མང་ཞམ་སུམ་སྣང་།),时任吐蕃大论(宰相)。据敦煌文献记载,禄东赞发现藏蕃城堡设有诡计,并揭穿叛臣琼保·邦色苏孜的阴谋,获得赤松赞(松赞干布)赏识。后来,继任为吐蕃大贡论(宰相)。贞观十四年(640),禄东赞受赞普委派出使唐朝,成功促成与大唐和亲,为赞普迎娶文成公主。据《旧唐书·太宗纪》说:“丙辰,吐蕃遣使献黄金器千斤以求婚”。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阎立本《步辇图》,正是唐太宗与禄东赞见面的场景。《步辇图》所画的禄东赞满脸皱纹年近五十岁(可能在595年左右出生)。由此推断东赞667年病世时,也年近七十二岁了。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禄东赞又奉赤松赞之命到长安,给太宗献上“七尺高的黄金大鹅一只”。

唐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驾崩,其孙芒松芒赞即位,由大相禄东赞辅政。也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卒,其孙立,国相禄东赞执政”。敦煌吐蕃文献《编年史》3条:“至鼠年(652年),赞普驻年噶尔(ཉེན་ཀར།)。大论东赞招抚洛窝(གློ་བོ།)与藏尔夏(རྩང་རྷྱ།)。一年”。《编年史》4条又云:“至牛年(653年),赞普驻年噶尔(ཉེན་ཀར)。大论东赞于佑地(གཡུག་ཏུ)定牛腿税……”。《编年史》5条:“至虎年(654年),赞普驻美尔格(མེར་ཁེ)。大论东赞于蒙布赛宗(ཡུལ་མོང་པུ་སྲལ་འཛོང་།)召集议事会。区分“果”(ཕོ་རྒོད武士)与“庸”(གཡུང奴隶)。为大调集(གྲབས་ཤོམ་ཆེན་པོ།)首次清查(户口)。一年”。敦煌吐蕃《编年史》6条:“至兔年(655年),赞普驻美尔格(མེར་ཁེ)。大论东赞于果尔底(འགོར་ཏིར།)写制法律条文。一年”。以上记载来看,禄东赞致力于安定吐蕃内部,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同时也继承了赤松赞的对外扩张政策。

唐显庆元年(656年)夏,白兰叛,禄东赞率十二万大军讨伐白兰诸部。也据《册府元龟》记载:“显庆元年十二月,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氏,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馀人,屯军境上以侵掠之”。又据《编年史》7条:“至龙年(656年),赞普驻美尔格(མེར་ཀེ)。大论东赞于匝木地区(གཙང་གྱི་ཡུལ)之玛尔(མར་དུ།)定大量肉税,一年”。 禄东赞晚年,将阿夏王国(吐谷浑)全境归为吐蕃国土,使阿夏王国彻底灭亡。据记载,唐显庆四年(659年),禄东赞就开始大规模入侵阿夏王国(吐谷浑)。公元661年(龙朔元年 金鸡年)春,大论沃玛岱(འོ་མ་ལྡེ།),因生叛逆之心被诛杀。禄东赞返回拉萨重掌相权。并对象雄及其周边诸部制定法令。也据敦煌吐蕃文献《编年史》13条:“至狗年(662年),赞普滞留于工域之佑(རྐོང་གཡུག)。大论东赞于杜汩(དུ་གུལ)制定治理象雄法令。一年”。公元663年(水猪年 龙朔三年),禄东赞重返吐谷浑故地,吐谷浑(འ་ཞ།)大臣素和贵(སོ་ཧོ་གེ)投奔吐蕃,禄东赞再次对吐谷浑(阿夏)展开大规模进攻,尽占其北境。五月三十日,吐蕃大论禄东赞(མགར་སྟོང་བཙན།)率军屯兵于湟水两岸,以精锐力量在黄河边与吐谷浑王诺曷钵决战,诺曷钵一败涂地,禄东赞又拥重兵屯驻河、湟地区。慕容诺曷钵(མུ་ཡོན་ནོ་ཧེ་བོ།)与弘化公主(རྒྱལ་མོ་ཝམ་ཕཱ།)引残落走凉州,吐谷浑国复亡。唐诏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帅右武卫将军独孤卿云、辛文陵等分别屯兵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和鄯州(今青海乐都一带),以防备吐蕃。至此,青藏高原大部归于吐蕃的统治。此后,禄东赞一直居住在阿夏故地,招抚阿夏王国旧部,处理善后事宜。唐乾封元年(666年)不幸染疾。遂于公元667年,卒于阿夏之日布(རིས་པུར)的地方。禄东赞一生为吐蕃鞠躬尽瘁,辅佐二代赞普,划定田界、改革税制、完善户籍、制定法律、军事扩张等方面功勋卓著。

一、禄东赞(བློན་སྟོང་བཙན།)家族

据敦煌藏文文史P.T.1286《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记载:“岩波查松之地,王为古止森波杰,其家臣为'噶尔’与'年’二氏”(ཡུལ་ངས་པོ་འི་ཁྲ་སུམ་ན།རྗེ་དགུག་གྲྀ་འི་ཟིང་པོ་རྗེ།བློན་པོ་མགར་དང་མཉན་གཉིས།།)。这就说,“噶尔”氏早在“雪域十二邦国”时期就已经是“岩波查松”邦国的家臣。后来,悉补野赞普统一“雪域十二邦国”后,“噶尔”氏也就成为吐蕃赞普的臣民。“噶尔”家族的正式崛起,是从吐蕃南日松赞时开始的。从此,“噶尔”家族中相继出了五任吐蕃大贡论(宰相),辅佐五代赞普(南日松赞、松赞干布、贡日贡赞、芒松芒赞、都松莽布杰)。据敦煌藏文文史P.T.1287《历代赞普传记》记载:“……其后,噶尔·赤扎孜门(མགར་ཁྲི་སྒྲ་འཛྀ་རྨུན།)任之(任大论)。其贤明、果断、刚直。有三宾客结伴而行,彼能知第一人所想何事,第二人所想何情,第三人所想何情。后,问诸三友人,真耶伪耶,此三人心中所思、口中所言,竟与赤扎孜门所言一一应验。其贤明如此。其后,娘·莽布支尚囊任之”(摘自《王尧藏学文集》)。据分析,噶尔·赤扎孜门(མགར་ཁྲི་སྒྲ་འཛྀ་རྨུན།)担任大论时间应该在南日松赞晚年,很可能是噶尔·东赞域宋(མགར་སྟོང་བཙན་ཡུལ་ཟུང་།)的爷爷。又载:“其后,又由噶尔·芒相松囊(མགར་མང་ཞམ་སུམ་སྣང་།)任之(任大论)。芒相松囊与麹·赤聂古松二人备利剑、通暗号……;其后,琼保·邦色苏孜任之。一次,与倭美岱类赞失和,到赤邦木城堡,于此城堡搞大阴谋时心生逆谋,以宴请赞普松赞为名[实图害之],事为噶尔·域宋所闻,琼保乃自刎而死……;其后,噶尔·东赞域宋任之。域宋年耄,由倭美岱类赞继任。不久,彼以心怀逆二见杀。其后,东赞重新出任。六年,老死。”(摘自《王尧藏学文集》)。也就是说,娘·莽布支尚囊之后,噶尔·芒相松囊任大论;噶尔·芒相松囊之后,由琼保·邦色苏孜任大论;琼保·邦色苏孜之后,便由噶尔·东赞域宋(禄东赞)任大论。至此,“噶尔”家族三代人相继担任吐蕃大贡论(宰相)。

噶尔·东赞域宋(禄东赞)有五子,即:长子噶尔·赞纳多布(མགར་བཙན་སྙ་ལྡོམ་བུ།汉史称“赞悉若”)、次子噶尔·赤章赞卓(མགར་ཁྲི་འབྲིང་བཙན་བྲོད།汉史称“论钦陵”)、三子噶尔·苏多益(མགར་ཟི་མདོ་ཡེ།汉史称“赞婆”བཙན་པུ།)、四子噶尔·达古日耸(汉史称“悉多于”)和噶尔·郑赞藏敦(མགར་འབྲིང་རྩན་རྩང་རྟོན།“勃伦赞刃”)。五个儿子都成为吐蕃重臣和将军,特别是长子“赞悉若”(噶尔·赞纳多布)和次子“论钦陵”(噶尔·赤章赞卓)功高势大。就在噶尔·东赞域宋去世后,于土蛇年(669年),赞普芒松芒赞命禄东赞长子噶尔·赞纳东吾(མགར་བཙན་སྙ་ལྡོམ་བུ།赞悉若)为大相。后来,噶尔家族内部发生内讧。木鸡年(685年)噶尔·芒辗达乍布(མགར་མང་ཉེན་སྟག་ཙབ།)率兵攻杀噶尔·赞聂多布,大论赞聂薨于“襄”之孙波河。随后,噶尔·论钦陵继任吐蕃大论,“噶尔”家族不可一世,威震唐蕃两地。

终因“噶尔”家族的权势威胁到赞普的权威,迫使吐蕃赞普都松芒布杰于土猪年(699年)降罪于“噶尔”家族,免去噶尔·论钦陵一职,并派特使召钦陵、赞婆(བཙན་པུ།)兄弟俩回朝,论钦陵拒召,欲发兵抗命,赞普亲率大军讨伐,部将却忠于赞普,未战而溃,遂噶尔·论钦陵自杀。而钦陵之子噶尔·莽布杰(论弓仁)和三弟噶尔·赞婆率部投唐。

二、“禄东赞及”“噶尔”氏的后裔

噶尔·东赞域宋(禄东赞)的后人,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噶尔·论钦陵之子噶尔·莽布杰(论弓仁)的后裔;二是三弟噶尔·赞婆的后裔;三是长子噶尔·赞纳东吾(མགར་བཙན་སྙ་ལྡོམ་བུ།赞悉若)的后裔。另外,当年噶尔家族获罪后,散落在多麦的噶尔氏后裔,共四支后裔。

(一)噶尔·莽布杰(论弓仁)的后裔

噶尔·赤章赞卓(མགར་ཁྲི་འབྲིང་བཙན་བྲོད།论钦陵)之子噶尔·莽布支(663-723年),又名“论弓仁”。于圣历二年(699年),噶尔家族获罪时,36岁的“论弓仁”率领吐谷浑部七千余投奔大唐,受到大唐的热烈欢迎,被安置在论弓仁被封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食邑二千户,被安置在凉州洪源谷(今武威市古浪རྒོད་ལུང་།县西)。论弓仁归大唐后,以“论”为姓。武威“论氏家族”则始于论弓仁(噶尔·莽布杰)。论弓仁在大唐王朝中始终领军转战于朔北、河西、河南、陕西等广大地区,历经唐高宗、唐中宗、唐玄宗、唐宪宗、唐穆宗等八朝,相继拜为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后累迁至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卒后赠拨川郡王,其子亦在朝中为大将军。河曲突厥降户叛,论弓仁身先士卒,千里转战;安史之乱,论诚节罄其财用,以奉禁旅;朱泚作乱,论惟明仗义讨逆,扈驾巴梁。论弓仁及其子孙事涉中唐以后许多重大事变,建功立业,屡次得到唐王室的嘉奖,得封王、公者多达八人。据说,公元十世纪活跃在凉州(西凉府)为中心,统领河西、陇右等地的吐蕃六谷蕃部为噶尔·论弓仁及其噶尔氏的后裔。再后来,形成的凉州论氏家族,据说就是噶尔·论弓仁的后裔。

(二)噶尔·赞婆的后裔

噶尔·赞婆(བཙན་བྲོད། ཡང་ན་བཙན་པུ།)是禄东赞(噶尔·东赞域宋)第三子,也是赞悉若(噶尔·赞悉若多布)和论钦陵(噶尔·钦陵赞卓)之弟。禄东赞死后,噶尔氏兄弟把持吐蕃朝政,赞婆负责率兵把守东部与唐朝接壤的边境。圣历二年(699年),吐蕃赞普都松芒波杰降罪于噶尔氏家族势力,论钦陵兵败自杀。噶尔·赞婆遂与其子莽布支归降大唐。因噶尔·赞婆镇守青海三十余年,很有声望。也据《旧唐书·吐蕃传》载:(赞婆)“三十余年,常为边患”。武则天封噶尔·赞婆为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归德郡王,驻守河源。去世后,赞婆被唐朝追封为安西大都护。也据《旧唐书·吐蕃传》云:“寻卒,赠特进,安西大都护”。又据说,其后裔成为党项羌平夏部的首领叫吐蕃赤辞(བོད་ཀྱི་འགར་ཁྲི་བཙན།)。

(三)噶尔·赞纳东吾的后裔

噶尔·赞纳东吾之后人“阿尼降巴白”(བྱམས་པ་དཔལ།),在圣历二年(699年),噶尔氏获罪时,幸以苯教徒身份免受诛戮。遂为了躲避赞普的耳目,携子“赤松顿波”及其全家老小,不远千里,来到康区今甘孜州德格一带。后来,噶尔家族势力强大,成为这一代的统治者,遂成为德格土司的始祖。再后来,形成以更庆寺为中心的德格土司政教合一制的地方政权,辖今德格、石渠、白玉、邓柯、同普等地区,是康区最大的土司。而且,还繁衍出了噶尔氏家族后裔为主的一些村寨。据《格扎宗教源流》和《历代德格土司记》记载:噶尔·阿尼降巴白和噶尔·赤松顿波最初来到今甘孜州道孚县乾宁一带繁衍生活。据说,在噶尔沟留下了许多古时的房屋废墟与遗址,这些说是噶氏家族的族屋;叶扎嘎布右面的煨桑台和圣湖也被认为是噶氏家族供奉神灵之处。今天,在噶尔沟内(亚拉神山风景区)还生活着一群“噶尔”氏后裔。

(四)多麦地区的噶尔氏后裔

据说,原阿夏地区(今为甘、青地区),“噶尔”氏活动非常平凡,不说噶尔·东赞,就噶尔·赞婆在青海戍边三十年,还有噶尔·论钦陵,多次与唐大战。因此,当年散落在多麦地区噶尔氏族人可能很多。而今,就以“噶尔”命名的部落和自称是“噶尔”氏后裔的部族和人群比较多。比如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瓜什则乡,当地人认为,所谓“瓜什则”实际上应为“噶尔氏部落”,音讹为“瓜什则”。他们说,藏语“瓜什则”(མགར་རྩེ།),其实是“瓜什赛”(མགར་སྲས།),是“噶尔氏子孙”之意。同仁县曲库乎乡还有一个瓜什则部落;今泽库县恰科日乡也有一个瓜什则部落(噶尔氏部落),而且,原先是一个千户部落。该名称来源一说为“噶尔色”之音转。“噶尔”指迎唐文成公主的吐蕃重臣噶尔·禄东赞;“色”,“贵家子弟”之意,合为噶尔氏(即禄东赞)之后裔。又据说,泽库县的瓜什则部落与同仁县曲库乎乡的瓜什则同属一族,清嘉庆年间,农牧分治,从事畜牧业的部分属民随其他各族一起南移,进入今境居牧。据《安多政教史》记载,热贡瓜什则头人瓜什敦丹巴曲邓生有三子,该部落逐分为三支,其中瓜什则特一支即今曲库乎瓜什则和泽库瓜什则部落先民。并相传是噶尔·东赞的长孙一族的后代。另外,在泽库县的多福屯乡还有有一个古德尕让部落,当地人说其先民也是“噶尔”氏。也说东赞长子(赞聂多布)之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