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种类名称区分

 柳谙花茗 2023-10-1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辨别方法】

  角无柱,且两端皆为尖尾。斝有柱,但没有尖尾和流。

图片

【辨别方法】

【鼎】是古代中国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最重要的青铜器物之一。'鼎'(炊器)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器具。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周代的鼎分为三大类:镬huò鼎、升鼎、羞鼎。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一为镬鼎,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是用以煮牲及鱼、腊的大鼎。著名的司母戊鼎便是镬鼎的代表。二为升鼎,又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意思是镬鼎煮肉及鱼、腊之后,既熟,乃放入食鼎。三为羞鼎,又称陪鼎,羞就是滋味鲜美的调味羹,它是用牲及禽兽肉为主料制成的。镬鼎煮肉及盛到正鼎内的肉是无滋味的,所以食用时还需要以羞鼎内的羞味调和裹汁。

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竹制分隔物,叫做箅。上有通蒸气的孔洞。

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鼎和鬲最根本的区别是鼎的三足为实心,而鬲的三足空心。而且鼎可以明显分为腹与足两部分,鬲的腹与足不易分开,足壁与器壁相连,足壁也就是器底。甗下部为,煮水;上部为甑(zèng),甑底部有孔,叫“箅(bì)”,用于蒸煮食物。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竹制分隔物,叫做箅。上有通蒸气的孔洞。

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图片

1【簠fǔ】(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文献中又称'胡'或'瑚'。此器呈长方形,)、敦dui 同'堆'(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国语·周语】:'觞酒豆肉箪食。'(一觞酒一豆肉一箪饭。)

2【商丘叔盙】春秋早期 高17.2、口横27.3、口纵22.2厘米整器作长方形,盖器对称,腹壁斜坦,一对兽首双耳,圈足外侈,正中有长方形缺。盖顶饰双头夔纹,器盖口沿下饰变形兽体纹,腹饰夔纹。铭文字数,内底铸铭文17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商丘吊乍(叔作)其旅□(簠),□(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3【敦dui 】同'堆'(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4【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国语·周语】:'觞酒豆肉箪食。'(一觞酒一豆肉一箪饭。)

【辨别方法】

  簋到了春秋时演变成盨和簠。它们的上部都有盖,都为长方形,不同的是盨为圆角,簠是方角,作用和簋一样,都是装饭粥的食器。敦的外形如一只圆球,总体看上去像一个西瓜,故而被称为“西瓜敦”,也用于装饭粥。

图片

【辨别方法】

  觯: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觚: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图片

1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说,角与爵之容量为四与一之比。角的造型与无柱的爵很像,只是流与尾同为尖状。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

2斝(jiǎ)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3觚(gū)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4觯(zhì)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5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6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何尊。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彝。彝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yuè,裸用鸡彝鸟彝......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彝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

【辨别方法】

  觥大多是动物或神兽的形象,与兽形尊很像,但盖子不同,觥的盖子包含了兽头和背,倒酒时,酒从兽的颈部流出,兽形尊的酒则从背部流出。

图片

【辨别方法】

  罍的特点:1.器盖与器身之间有颈,颈部长宽都小于器身,但合于器盖;2.器身肩部有半环形耳,耳上多穿套铜制圆环。彝的特点:彝器盖直接套合在器身之上,器盖与器身的长宽相同,两者之间没有收缩的器颈,也没有半环形的耳。

图片

【辨别方法】 

  卣的特点: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盉的特点: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除此以外,古代还有两种常用器物:匜,盥[guàn器,形如瓢,与盘合用,用匜倒水,以盘承接;瓿bù ],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亦用于盛酱。


注:集图学习 版权归持有者所有

温馨画馆

这里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