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燕梅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听吴广平教授讲《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小妃书屋 2023-10-16 发布于湖南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听吴广平教授讲《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雷燕梅

应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的邀请,10月14日吴广平教授在该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道德经》的人生智慧”的讲座。此为资安学院“人文思政讲坛”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资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游波教授主持。 

▲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游波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上午9:30开始,9:10我到达会场的时候,报告厅已经坐了很多学生,其后学生络绎不绝地进来,偌大的报告厅全坐满了,后排和过道上站着很多学生,而门口签到处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听众主要是资安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还有一些是学院的老师,也有一部分是慕吴教授之名而来的书友,听众爆满,吴教授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吴广平教授讲述《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讲座现场

“中国古代有一个最神秘的男人,写了一部最神秘的书。这部书是世界经典名著中篇幅最短的,只有五千个字,却代表着古老深奥的东方哲学的至高成就,包含着无穷无尽的人生智慧,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吴教授以他一贯幽默生动的语言,开始了关于老子与《道德经》的讲座。他先结合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像给大家介绍了老子奇特的面相特征:两耳垂肩,双手手臂颀长,显示出迥异常人的独特气质。再从载体上介绍了《道德经》的三大版本系统,即纸书的《道德经》、帛书的《道德经》、竹书的《道德经》。纸书的《道德经》是传世文献,帛书的《道德经》和竹书的《道德经》是出土文献。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王弼的《老子注》是《老子》的通行版本,传世的纸书《道德经》通常是用王弼本《老子》作为底本。帛书的《道德经》是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挖掘出土的,有甲本和乙本两种版本,是西汉时期的文献。竹书的《道德经》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挖掘出土的,是战国时代的文献。吴教授说,从历史影响来看,传世的纸书《道德经》影响最大。吴教授还说,他每次做讲座,都会给听众荐书,大家如果要看《道德经》,他推荐中华书局出版的由张景、张松辉注译的《道德经》。
吴教授还结合具体篇章给大家分析《道德经》的文体特点。如:“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这段话中“清”“宁”“灵”“盈”押韵,“裂”“发(废)”“歇”“竭”“灭”“蹶”押韵。《道德经》散韵结合,有点像散文诗。
又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段话运用顶真修辞手法,有点像连锁调民歌。
但是,《道德经》全书的句式还是以无韵的、不整齐的散句为多。所以,从整体上看,《道德经》仍然是散文而不是诗。
然后,吴教授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解读了《道德经》蕴涵的五大人生智慧:

一、贵“柔”:主张以柔克刚

吴教授说,《吕氏春秋·不二》里说:“老聃贵柔。”老子重视柔弱,主张用柔弱战胜刚强,“柔”的思想贯穿在整部《道德经》里。
“弱者道之用。”(第40章)
“守柔曰强。”(第52章)
“柔弱胜刚强。”(第36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第43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76章)
老子思想重“柔”,表面看好像是“示弱”,其实不然,他是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关系中倡导以“柔”克“刚”的生存准则与人生智慧。
在第67章,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说他有三件法宝,他不仅掌握它而且保护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老子贵柔,“柔”的表现之一就是“慈”,人如有慈母爱弱子之心,待人处事就会慈爱、柔弱,以柔弱自处。
在《道德经》里,老子用“水”、“女性”、“婴儿”这三大意象来象征“柔”。
水的性质是柔的,因此老子赞美水、崇拜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8章)老子认为水有“七善”,人最高明的境界应该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高明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内心善于保持深沉,与人交往善于宽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当官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协调,行动善于选择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对老子的水有“七善”说,宋代苏辙《老子解》一书有精彩的阐释,他说:“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处澄明,深不可测,善渊也;挹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寒必止,决必疏,善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以载以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时也。”大意是说,道无处不在,水无处不利,水绕开高处往低处流,不曾有相反的情况,这表明水很会选择地方;独处清澈明洁的境界,深不可测,这表明水很渊深;水怎么舀也舀不完,只施舍,不求回报,这表明水很仁慈;水圆时必然旋转,方时必然折断,寒冷时必然停止,决口时必然疏通,这表明水很讲信用;将众多污秽清洗干净,将高低不平的地方弄得平整,这表明水很会治理;能够承载舟船,能够清楚照人,水攻击对方时再坚强的东西也无法抵抗,这表明水很有能力;水不分白天与黑夜都在流动,遇到洼地,要流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这表明水很守时。
女性的特点是很温柔,老子因此也赞美女性、崇拜女性。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6章)(《大戴礼记·易本命》也说:“丘陵为牡,溪谷为牝。”)溪谷之神(水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就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因此,老子认为:“牝常以静胜牡。”(第61章)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第28章)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谷。
婴儿的骨肉都是柔嫩的,因此老子还赞美婴儿、崇拜婴儿。他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10章)聚集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那样无欲的状态,是生命最佳的状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28章)永恒的德性没有丢失的话,就能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第20章)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老子却甘愿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
吴教授说,老子贵“柔”,主张以柔克刚,这是人生的大智慧。我们学习《道德经》,就要懂得管理不能全是刚性管理,管理的最高妙境界是柔性管理。一个时时逞强好胜的人,最终是会让自己蒙受巨大损失甚至伤害生命的。

二、主“静”:主张以静制动

“宁静,是生命的状态。太暴躁的人,离死亡也就很近了,所以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遇到什么困境,内心都要保持宁静。”吴教授说,“这是《道德经》带给我们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第16章)人要尽力使心灵空明宁静达到极点,坚守清静无欲永不改变。让心灵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26章)慎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45章)宁静能战胜躁动,寒冷能战胜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37章)没有贪欲,内心宁静了,天下便自然而然稳定、安宁了。宋代程颢在《秋日偶成》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静观”两字可谓得《道德经》里“静”之真味。
老子尚静,因此主张“无为”,由“无为”而“无不为”,其“无为”有两重含义:一是没做什么,表示一种存在状态;一是不做什么,表示一种行为禁忌。而“无不为”则是在“无为”基础上的顺适自然与民情的政治行为。

三、尚“真”:主张以真敌伪

吴教授说,老子重视真实,主张用真实抵抗虚伪。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真”,如:“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建德若偷,质真若渝。”(第41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第54章)
真实的就是可信的。《道德经》中“真”的同义词是“信”。如:“言善信。”(第8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81章)
真实的也是自然的。因此,老子赞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
吴教授强调,老子赞美的“自然”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指大自然,是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二是指天然的、自然的,非人工的,不是做作的。而人生面对自然,一在顺适自然,一在热爱自然。返璞归真,顺应自然,就能达到天人相和、浑然一体的境界:“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第27章)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出现瑕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门的,不用门闩就能使门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不用绳索就能使结解不开。返璞归真,热爱自然,就能达到庄子在“濠梁之辩”中所倡导的“鱼乐”的境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四、重“反”:主张以反彰正

老子重“反”,《道德经》中多次强调“反”的重要性,如:“反者道之动。”(第40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第65章)“正言若反。”(第78章)在老子看来,反就是道的运行规律。“反者道之动”这五个字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事物永远存在着对立的两种属性,而这两种属性,总是在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过程中,在临界点返回,循环往复。对立双方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
老子喜欢正面的话反面说。“反”与“复”同义,因此,《道德经》中也常常提到“复”,如:“复归于无物。”(第14章)“各复归其根。”(第16章)“复归于婴儿。”(第28章)“复归于无极。”(第28章)“复归于朴。”(第28章)“复归其明。”(第52章)
重视反面,主张用反面彰显正面,老子擅长用逆向思维来阐述精奥的哲理,使《道德经》充满了辨证哲思。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45章)
老子还习惯用“无”和“不”来表现以反彰正的语言策略。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无为”、“不言”、“不辞”、“不有”、“不恃”、“弗居”就都是从反面来说。
当然,老子的“反”,主要是以祸福倚伏观启迪人们的生存智慧。灾祸依傍在幸福里面,幸福藏伏在灾祸里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因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五、崇“妙”:主张以妙弃丑

《道德经》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不是永恒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老子认为,人生至境即为“妙”。
老子笔下的“善士形象”就是人生臻于至妙之境的象征。“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第15章)善士谨慎宁静、端庄持重、敦厚淳朴、虚怀若谷、高深莫测,这是修炼已臻于至妙之境的表现。
老子笔下的“赤子形象”也是人生臻于至妙之境的象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第55章)老子认为能量最足、精气神最足的人就是赤子,即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鸡鸡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这也是修炼已臻于至妙之境的表现。因此,老子希望人们通过修炼,“复归于婴儿”(第28章),返老还童,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而“道”就在“柔”,在“静”,在“真”,在“反”,在“妙”里。一部《道德经》,多少人生真谛,多少东方智慧!希望大家都能读懂它,祝愿各位都登上人生的“妙高峰”!
吴教授最后用真诚的祝福结束了他的讲座。
整整一上午的讲座,虽然在场的绝大多数是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工科学生,但吴教授深入浅出的解读,极生动极精彩,会场时不时掌声雷动,而当我们走出会场,赫然看到走廊上还有许多学生,因会场座位有限,一直站在外面听了两个多小时……

▲讲座结束后听众与吴广平教授的合影

( 在小妃书屋 · 等你!)
/
·
/
/

你的
你的减压精神后花园


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流长
想明白了,只不过是一本书、一壶茶、一帘梦
遇见小妃 · 遇见诗







文艺 | 简约 | 唯美

编辑:凌小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