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周期(上)

 书虫小记 2023-10-17 发布于北京

继续专业课。

霍华德·马克斯,作者和书的简介就无须再说,实在是名气大了去了。今天,处于一个每天都被宣传为“百年未见之变局”、“这次绝对不一样”的下行周期里,稍稍回头看看经典。看看什么叫“没有什么在周期之外”。

霍华德贯穿全篇的观点是,千万不要有“这次绝对不一样”的想法。周期之所以是周期,就因为只要条件具备,它就会重现。

今天我们的社会,出于短期稳定的需要、经济利益的需要,动辄就把时下局面称为与过去绝对不同的大变局,说到底,要么是此前出了问题的决策找解释,要么是为凸显能力的独特找支撑。

其思维方式的本质和目的,与孩子撞桌子撞疼了,然后妈妈说宝宝别哭,妈妈打桌子啊!没有区别

放大视野来看,过分强调时代特殊性、外部环境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否认市场规律,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普遍联系性、矛盾的普遍性

要想领先市场,要想赚钱,首先要能坦诚面对事实,而不是修正事实。

上述题外话,用霍华德的话来讲,就是“周期是必然的,人无法避开周期,不论你自认为掌握了什么样的真理或者规律。每隔一段时间,一波冲向一个极端的高点,人们就会说,这次不一样。并且拿出很多导致老规则变化的证据——地缘政治、机构变化、科技进步等等,当时后来的结果往往是,老规则依然有效,周期重新开始,等待下一批新人再次论证,这次又不一样。

霍华德认为,搞投资,弄明白趋势,比弄明白宏观面重要得多。主要原因是宏观面要弄明白实在太难,难在你很难得到高质量的数据,还能进行高质量的分析,宏观面的变化,只有神人能参透。

所以,投资者还是先把基本面搞清楚好,行业、企业、市场,内在价值、价格波动,价值与价格的差异等等。可以基于此形成自己的最优投资,可问题在于投资有布局和组合,要实现最优的布局和组合,非要对未来局面有个基本判断不可。

对未来有个看法,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也可以是一种“历史感”。用霍华德的话来说,人要有“周期感”

什么是周期感?要读金融史、经济史,牢固树立“规律”和“模式”的意识,切忌把环境、习惯、事件视为一些孤立的事物,一切都是可以联系起来,形成某种特定的模式,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重现的。

其次就是要有周期的“位置感”——我们处在周期的哪个阶段,波动的幅度我是否能接受等等。而要知道现在的位置,就必须回顾过往的历史。

第三是要认识到在周期的事件中,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比之周期事件的顺序关系,重要得多。考虑周期变化的时候,筑底、复苏、上涨、筑顶、反转这些事件,很容易让人认为期间有一种顺序关系,而忽略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顺序关系主要关乎时间问题,而因果关系就关乎机制问题,只有考虑到因果关系,才会有要应对策略的问题。

考虑因果关系的问题在于,很难分辨清楚什么是真实的内在的因果关系,什么是偶然因素导致看起来像因果关系。这一点,加上人类诸多心理上的弱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造成了人的判断失误。

接着作者分析了经济周期、政府逆周期调节、企业盈利周期、投资人心理周期、风险态度周期、信贷周期、不良债权周期、房地产周期和市场周期等9种周期,以抽象出周期中的共通模式。

作者认为,周期是自然而然的,如自然界生长规律一样,但市场经济中的参与者是人,人有情绪和心理活动,这些东西会放大市场周期的震荡幅度。

首先看经济周期。

决定一国经济增长,也就是GDP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口出生率和劳动生产率。值得关注的,还是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因为,中国自四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快速增长,是改革政策红利与庞大人口推动的,主动力并非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换句话说,效率的提升和改善并不显著

相比人口出生率,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实在是太多,而且,大多数因素与让我们头疼的“体制机制”有关。作者稍微列示,就有失业率、就业者人均工作小时数、野心和期望、传统习俗、教育水平、科技创新、技术传播等等。

经济周期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围绕长期趋势,还有短期的周期性波动。相比长期趋势的决定因素,短期性波动的影响因素以人心为主——心理、情绪和决策过程。

人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参与者。

霍华德举的显著例子就是世界性大事件造成人心的恐慌,短期内迅速改变人们的消费意愿、劳动意愿,比如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事件。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像新冠这样的全球大疫病,也同样可以显著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习惯。

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新情况,以及突发性事件,可以对人们施加影响,通过心理、情绪和决策过程反馈并放大到人的行为上,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各项因素,从而造成经济的短期波动。

第二是政府调节逆周期。

霍华德主要探讨了央行和政府的职能——央行从最初的印发纸币,到后来管理通胀,再后来变成了稳定就业率,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要抑制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的职能则主要通过控制税收和财政赤字来管理经济增长。有趣的是,霍华德认为,就是因为二战时期凯恩斯们提出的政府应当积极作为的观点,改变了此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纳的“小政府”理念,政府都开始扩张经济管理职能,催生了现代财政的巨兽——财政赤字。

政府可以通过借债来实施政策、积极作为。而且,霍华德认为,今天各国的政府也都越来越“讲政治”——收税多而支出少的财政盈余型政府理念,越来越没有市场,大家都倾向于越来越多为民众花钱,扩大政府开支

一般而言,政府调节周期与经济周期是反着来的,不然也就不叫要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了。不过,由于政策到位本身也有时滞效应,而且也受到人心的影响——其实还有政府本身的信誉度,我们称之为公信力,比如本随笔开头说的支持民营经济那些需要每年一锤定音的政策

所以,高效的政府显然会拥有更好调节经济周期的能力。

第三是企业盈利周期。

这是相比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波动更为剧烈的周期。除去众所周知的直面市场波动的原因以外,还在于企业往往都使用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

经营杠杆主要来源于成本结构,固定成本越大,那么成本增长对于销售增长的敏感度就低,利润增幅超过成本增幅,则经营杠杆大。

这些杠杆也放大了企业盈利周期的波动性。

与企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行业周期。技术进步、发明创造以及人们消费行为习惯的变化,可能会对行业和企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第四是投资人心理周期。

霍华德认为,之所以经济周期波动会偏离长期趋势,走向极端,关键就在人心走过了头。用他在整本书里不断提到的“钟摆理论”来说,人心就像一个钟摆,总是在贪婪和恐惧的两头摆动。钟摆下垂的最低点是趋势和中心值,人心每次都会从这个中点经过,不论偏离多远也会回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心在这个中庸之道上停留的时间极端,一晃而过,从不停留,总是在摆动过程中。所以,反过来看,霍华德纵观自己长达46年的投资生涯,惊讶地发现只有3年时间的业绩是在正常范围内。平均要16年才能遇到1个回报正常的股市!

也正因为此,大多数时候市场都处于我们认为的“极端”或者“非正常”状态中!所谓的常态,其实就是非常态

对于这样一个永不停歇迅速波动的市场,你是无法用前面的企业盈利周期、政策调节周期和经济周期本身来解释的,能解释的只有一个——人心的变动。真正推动市场不断变动的,也是人心的贪婪和恐惧。

简单来说,市场和经济只是正常波动了一点点,这一点被人们的心理急速放大,变成了非理性的极端波动。

当然,想要做好投资,就是要避免受到情绪和心理的左右。

第五是风险态度周期。

两种态度,对风险的过度容忍,对风险的过度规避。从资本市场经典的风险收益曲线来看,过度容忍导致曲线斜率下降,曲线趋向平缓;过度规避则导致斜率上升,曲线趋向陡峭。

市场上升,一切都好,风险小到可以在定价中被忽略,导致定价充满了风险;市场下行,一切都差,风险大到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规避,吃掉所有可能的收益。

投资最大的风险,来源于资产价格内涵价值被估计得过高,估值水平太高。过高的估值水平会排挤掉风险规避态度和手段,这是投资最大的敌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