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论:初二年级中、弱学生英语教学的两个具体教法

 凌哥英语 2023-10-17 发布于浙江

微友提问

凌哥,近十年前我教高中,您曾帮我修改过教学思路,上课后,学校领导很赏识那节课。
后来我出国了多年。今年暑假后回来,被分配到初二,我现在教的初二班较弱。上课第一是管纪律,第二是教学,班里五十多人,十多名是真正在学的学生。中间群体也算有一些想学的,但较多孩子是放弃的。跟他们聊,说听不懂。英文不必说,中文的语言解释也摸不到门道。但我也不想、不能放弃他们。我现在教冀教版。初二英语已经开始有些难了。我有个思路,上课从听课文录音开始做一些活动,是否可行?每篇课文逐词精讲,会写会读,讲完一段背一段,弄明白咋回事。

其实我自费买了很多课件也买了视频课教学,我经常熬夜研究,昨天学校有个月考,班里三分之二学生真的是啥也不会,不是人家不学,就是听不懂。开学后我上课用英语授课,各种练习招数确实不能建立在无基础学生上。但是班里还是有十多名能考100多分的学生的。我想听一下凌哥思路,能不能指点一下?

您好!感谢您多年以来对凌哥不离不弃,凌哥感觉要对您生死相依啦!

教初中,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九年制义务教育框架下生源没有经过筛选(不像高中阶段,经过中考招生后,生源已经分层进入不同类别的学校,同一学校中生源相对均一),同一个班中学生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学生年龄不大不小,既不容易像幼儿和小学生那样被“诱惑”,又没有高中生那样心理沉稳,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叛逆期就是在初中。因此,您说课堂中“第一是管纪律”,凌哥非常能理解。中小学课堂中,教师不可能不管纪律,但是,管纪律终究不是我们老师的理想和梦想。让我们认清现实,负重前行吧。

不过,凌哥以前说过,大部分纪律问题来自于课堂的无趣味和学生的无成就。如果学生不喜听、不爱看、不愿读,就容易分神;如果学生听不懂、学不到、做不会,就容易气馁。这两者最终都会表现为纪律问题,——需要提醒是,中等学生发生这两种情况,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纪律问题。

所以,正如您说的意思,解决“学习问题”才是根本途径。

下面就您的具体问题,凌哥说说自己的想法,供您参考。

一、上课从听课文录音开始做一些活动。

从您说的学生情况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因为听力的成败取决于多个因素:词汇量,连续语流中的词汇切分能力。然后,和文字阅读一样,需要有对语句的语法结构分析能力,对句子中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判断,基于声音或文字信息在头脑中重构场景图、关系图(即在头脑中“放电影”)。再到更高层次的说话人或作者隐含意图分析,语篇的价值分析。听力的难度还在于弱生和中等生对于正常速度的英语语流往往来不及反应的。

所以,要让弱生和中等生听懂课文录音,至少要达到以下5个条件:

1. 语篇中基本无生词。
2. 语篇以短句为主。整个语篇也不能太长。
3. 语速要降速,尤其是有比较明显的意群。
4. 有配套的媒体,比如与听力材料中各句高度吻合的视频内容或图片内容。

5. 需要有预备性材料,比如背景介绍文字,与语篇内容高度配合的问题或习题。

这样一看,您是不是发现初二的课文材料的听力,根本不可能让您的学生先听再读了?

凌哥不知道冀教版的初中教材长啥样,但是从人教版初中教材来看,听说练习部分应该是比读写语篇更适合弱生和中等生作为听力材料的。

如果您决定以听力开启您的课堂,建议您采用一些简短的,配图的,与本单元相关的听力练习内容。

二、每篇课文逐词精讲,会写会读,讲完一段背一段,弄明白咋回事。

这是很典型的嚼碎、粉碎后再喂给孩子吃的方式。对于消化能力非常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有必要的。

但是还是要努力地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您的表述,凌哥发现了几个值得思考、讨论的细节。

1. 逐词?

在任何语言中,尽管词看似是最基本的语义单位(其实还有词素,比如表示复数的-s,表示时态的-ed,表示否定的un-),但是在实际的自然语言认知中,通常是以词块为单位的进行整体认知的。词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能是多个词。在语流中,常以意群(停顿)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简单的例子是ice cream和watermelon,无论是写成两个词还是一个词,第一次接触它们的儿童都是整体认知的。所以,凌哥更愿意将您说的“逐词”理解成以词块为基本单位。

2. 先写再读,还是先读再写?

您提到了“会写会读”,不知道为何是这个顺序?一般说来,“写”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尤其是拼音文字,单词的写一定要和拼读能力建立联系。在不知道某个单词发音(或者只能整体发音)的情况下用描字符的方式来书写单词,几乎是无意义的。假设一下,您描红泰文或者藏文,却不知道其发音。

如果您的“写”指的是写作,比如写句子或写短文,那么对于中弱生来说,应该先熟读可供借鉴的文字(比如课文中的特定语句或段落),从而实现“以读促写”。

3. 为什么“讲”的总是“教师”?或者,为什么总是教师在讲?

相应地,学生在干什么?从您这句话的表述来看,他们在读、写、背。

总结起来,还是一种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很明显的机械识记。——有没有想过,较弱的孩子,可能就是一直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而败下阵来的呢?在这样的教与学之下,学生是不太可能很好地理解语言的,更不用说运用语言了。

您应该听过这一句话: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据说是基于《荀子:儒效篇之十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Not having learned it is not as good as having learned it; having learned it is not as good as having seen it carried out; having seen it is not as good as understanding it; understanding it is not as good as doing it. )。

真正的学习,要involve students才行。involve这个词,是“参与”的意思(Collins词典:If a situation or activity involves someone, they are taking part in it.),但是近几年被翻译成“卷入”。如何让学生get involved?下文会有一些例子。

4. 什么时候“弄明白”?

“背得出”就是“弄明白”了吗?我家老奶奶念佛经,成功地背出了《心经》和《金刚经》,但是她说不出其中特定语句的含义。她能背出这两个经文,只能说是在虔诚态度下的机械识记。——有些中弱生背诵课文,是不是也是类似呢?

那么,怎么才算是弄明白了?教师可以设计哪一些学习任务来测试中弱学生是否弄明白了?下面举4个例子:

(1)讲解

的确,讲解是一种必要的方法,尤其是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可以起到点拨的作用。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语言的理解不是靠讲解的,而是接受性的,但是这种接受不等同于死记硬背。为了方便读者理解,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句子举例(该例仅用于呈现原理,因为实际教学中,学生通常不会这么笨的)。“My name is John.”,如果学生用英汉对译的方式记忆“我的名字是John”,那么他下次见到中文“我叫John”的时候,可能会说“I call John.”。而真正理解之后,“我是John。我叫John。我名John。我名字叫John。我的名字是John。”对学生来说几乎是一样的意思,如果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话,则会对应地说“I’m John. My name is John. I’m called John. Call me John.”等。

在教学中,则表现为,学生在不能直接理解一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paraphrase的方式进行讲解。对于特别弱的学生,教师在paraphrasing还需要结合板书、动作、图示、PPT手段来让学生理解。——您反思一下,您在尝试全英语授课的时候,是否像凌哥建议的那样做的,还是仅仅停留在口说。而要像凌哥建议的这样做的话,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想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媒介,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

(2)提问

对于中弱学生,可以用比教材内容更简单的问句来确认他们的理解。比如只提问语句或段落中的一个信息点,使用一般疑问句或者选择疑问句来提问。

(3)填空

在学习了文章之后,选用教材语篇中的词汇,进行原文填空或者新语篇填空,是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的很好的练习(比如凌哥编写的《小学英语词汇主题情境学与练》中的练习)。针对中弱学生,可以窄化范围(比如告诉他们从某个段落中找词汇),降低难度(比如告知他们该词中含有某个字母),缩短语篇减少思考强度。

(4)复述

对于中弱学生来说,背诵课文是“杀死”他们的最有效武器。而复述对于他们来说就要简单一些,心理压力也要小得多。中弱学生的复述,也要降低难度,比如分段落复述,自行提取好关键词后复述,整理好表格、思维导图、流程图后复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