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有一节专业课是 Child Development, 即“儿童发展”,Melanie 老师提到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会提前告知他们,自己终究会离开,而 Melanie 老师又接着说,实际上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也告诉大家,这节课结束之后我们今后可能就不会再见了,即便你们不记得。 听起来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马上,我在想自己的课上是否曾和学生们预告道别呢?貌似有时候会有,但好在我所教的课程内容不多,和学生们产生的情感并不会很深。前几天一个一对一的学生上完课问我,老师,我们这就结束了吗?ta的语气中似乎带着一些不舍(如果我没感知错的话),我说,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后续有问题随时联系,哪怕很多年前的学生问我问题,我也都会回复的。 不过在2015年做助教期间我确实会和学生们有较深的感情,因为我们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住宿部一起学习、生活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有一次是托福基础班,在北京阳坊镇的妙峰住宿部持续了50天左右,似乎当时从春天走到了夏天,结束之后我都哭了。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我们从小到大也一直在经历着以及学着如何告别:毕业时候和同学的再见;离开家乡时候和家人的再见;异地时候和情侣的再见;换工作时候和同事的再见;旅行时候和偶遇的人再见…… 今年这一年我也和很多人说了再见,支教结束时和小伙伴们、同事们、学生们的再见;离开泰国和一起义工旅行的小伙伴们的再见;彻底离开北京和朋友同事们的再见;离开老家和亲人们的再见…… 很多人的再见也不是再也不见,大多数的我们至少通过网络还保持着联系,哪怕看到对方发个朋友圈也是一种链接。 不过我今天还想提的是,貌似我的文字和大家并不会离开,只要我还能写、只要平台还让我写、只要我还有表达欲……如题,我猜我的文字对很多正在读文字的你们而言是一种陪伴,我陪伴着你们,你们也在陪伴着我。 我的公众号开始于2016年3月14号,你们很多人“看着我”从北京新东方到贵州支教,再到各地行走,再到现在的加拿大;你们也“看着我”在生活、在赚钱、在打自己的广告;你们也同样“看着我”在跑步、在瑜伽、在生病、在沮丧、在愤怒、在开心…… 最后,感谢你们的陪伴,我会继续写下去的,也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在拥挤的地铁公交上、在嘈杂喧嚣的人群中、在夜深人静的被窝里,给你们带来一丝平和、宁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