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熙载的书法作品

 家有学子 2023-10-17 发布于甘肃

吴熙载《篆书庾信咏屏风诗扇面》纸本 51.5×18.2cm 扬州市博物馆藏

释文:昨夜鸟声春,惊鸣动四邻。今朝梅树下,定有咏花人。流星浮酒泛。粟瑱绕杯唇。 何来一片雨。唤作阳台神。 高阁千寻跨,重檐百丈齐。云度三分近,花飞一倍低。吹箫迎白鹤,照镜舞山鸡。何劳愁日暮,未有夜乌啼。丹叔五兄大人属书即正。让之。

  此扇书赠丹叔,所书内容为庾信咏屏风诗扇,此作篆书意态秀逸,字字回环合抱,圆转自然,是吴让之篆书代表作。

吴熙载《隶书“求珠倚杵”七言联》纸本隶书 131.6×29.4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求珠赤水目光炯,倚杵碧天胸次高。 
款署:蕴生世兄属。让之吴熙载。 
钤印:熙载之印(白文)、吴氏让之(白文) 

吴熙载《隶书“四壁一枝”七言联》纸本隶书 119.2×29.8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四壁藉书留古韵,一枝分鸟卧春烟。 
款署:镜安四兄先生属。吴熙载。

吴熙载《赠仲陶四兄隶书六言联》纸本 115.3×28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恐修名之不立,欲寡过而未能。

  此联笔法丰茂,厚壮古拙,风格近邓石如。用墨淡而润,结体严整,笔画舒展,字形外露,颇显生动活泼,又具健壮宽博之势。 

吴熙载《隶书“四壁一枝”七言联》纸本隶书 119.2×29.8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四壁藉书留古韵,一枝分鸟卧春烟。 
款署:镜安四兄先生属。吴熙载。

吴熙载《临完白山人书》轴 纸本,篆书,纵122.7cm,横39.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帝尧陶唐氏,首阐执中之言,后世道学渊源之本。帝舜有虞氏,申明精一执中之旨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又发尧所未发也。 仲祥二兄属。临完白山人。弟让之。

  吴熙载篆书传邓石如衣钵,但行笔的开合、间架的布置都别有情致,形成自己的风格。此轴自称临完白山人,结体严整,屈曲盘回,意态澹雅清新,具文人士气。 

吴熙载《临夏承碑》四条屏 纸本,隶书,135×32.5cm×4 乙丑同治四年(1865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略

  此屏基本保持了原作字体的外貌结构,但用笔较为宽厚粗犷,行笔圆而滞拙,具浑朴沉劲之势。 

吴熙载《篆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四条屏》(上图来自《书法》杂志1980年第三期)

更多请点击右键下载吴熙载《篆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四条屏》全本  

【释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閡(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嶂(岸)高山,皆生高(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均(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风(峰)息心;经纶世务者,闚(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由(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晋三六兄先生法家雅鉴即希正捥。仪征吴熙载。

吴熙载《陆机演连珠篆书四条屏》 纸本 155×40cm 西泠印社藏

【释文】臣闻灵辉朝觏,称物纳照;时风夕洒,程形赋音。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匮於心。臣闻寻烟染芬,薰息犹芳;徵音录响,操终则绝。何则?垂於世者可继,止乎身者难结。是以玄晏之风恒存,动神之化已灭。仲陶四兄先生雅政。让之吴熙载。 

吴熙载《陆机演连珠篆书四条屏》(局部) 纸本 155×40cm 西泠印社藏

吴熙载《溪上海南行书七言联》笺纸 147×28.7cm×2 南京博物院藏 
上联款“梧园王兄先生属”,下联款“让之吴熙载”此联所书圆转自然,气韵贯通。 

吴熙载《行书扇面》洒金笺。 18.5×52.5cm 
【释文】操之等得识婢书,慰意知年光数问。可不?得姜顺消息悬心。操之顿首。寒佳不?张臣婚事云何?是良勤足下不?可时令知女决也。王邃白。正盈二兄先生正。让之。

行书七言联 94x18CMx2 憨斋吴南生私人收藏

吴熙载《好学琼琚篆书八言联》纸本 171.3×33.5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琼琚玉佩大放厥词。 
上联款“少石七兄先生正”,下联款“让之吴熙载”,钤印“熙载之印”、“吴氏让之”白文印。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 纸本,180×46cm×6 朵云轩藏 

吴熙载《篆书四屏》 纸本篆书 125×27.5×4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道盅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光。
款署:变生先生正藏。让之吴熙载。
钤印:“吴熙载印”(白文)、“攘之”(朱文)。
  吴熙载的该作品,形成了以妍美、婀娜并从中透出天真烂漫气息的篆书章法特色。吴熙载的篆书艺术,既是一个学习邓石如的典范,更是独领风骚的一个高峰。其书法成熟稳定、丰富精熟的篆刻技法,对于学习研究篆书的人们来说,有着很好的发蒙意义。

吴熙载《篆书茗杯书卷五言联》 纸本, 兰千山馆藏 
  释文:
  茗杯眠起味,书卷静中缘。

《赠灿霞行书七言联》 纸本,134×31cm 日本青山杉雨旧藏 
  释文:
  交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厌平。灿霞尊兄先生正,让之吴熙载。

吴熙载《赠砚山五体册》(部分) 纸本,14×34cm 庚申(1860年) 日本私人藏 
     释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魏武帝观沧海。

吴熙载《重修泰州城隍庙正殿记楷书册》 咸丰四年(1854)31×16.5cm×19 泰州博物馆藏(蔡醴泉遗赠)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飏,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诸生。晚清杰出书法家、篆刻家。博学多能。少为包世臣入室弟子。精小学,恪守师法,又能自成面目,为世人所崇尚。兼作写意设色花卉,风韵绝俗。精金石考证,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晋铜鼓斋印存》、《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等行世。 
  吴让之书法,《墨林今话》称:“善各体书,兼工铁笔,邗上近无与偶。”《伯山诗话》称:“书法之妙,直欲凌轹侪辈,方驾古人。”其书法刻印与陈若木画、龚午亭说书被称为“扬州三绝”。 
  民间收藏家蔡澧泉先生(1919-1999)一生好收藏。尤其喜爱收藏吴让之作品。藏有吴让之手卷、对联、屏条、扇面、册页、碑文、印章、砚台等数十件。其中有篆、隶、草、楷各体书法作品,以及民国期间出版的吴让之书法精品册。他的藏品中有一套吴熙载在咸丰四年(1854)书写的《重修泰州城隍庙正殿记》碑文书法原件。此本被后人剪裱为册页,长三一○毫米,宽一六五毫米,共有一九页五六三字,用行楷书写。 
  此件书法于工整中显灵动,于丰腴中见秀润,结体端庄,具有苏东坡、董其昌之宗风,偶露魏碑风采而自成一体。为吴熙载五十五岁时书写。此碑早已不存,因而此册碑文成为孤本。 
  据文献记载,城隍庙古为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历代帝王都以求雨祈晴、惩恶扬善而祀城隍,且列入祀典。道光《泰州志》载有北宋元符二年(1099)泰州通判蔡撰写的《城隍庙记》,文中记载了城隍庙修建的经过。《吴陵野记》还提到城隍庙四值功曹殿的四值功曹塑像,相传为唐代遗物。如果此说可靠,则泰州城隍庙的历史还可上推到唐代。此庙在北宋时修建,虽经历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演变,到清代末年还是很有气势的。光绪《泰州志》上有一幅城隍庙图,与现存建筑对照,要比现在的大得多,还有戏台、牌坊等建筑形式。作为古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一泰州目前规模最大的庙宇,对研究泰州的宗教历史和古建筑技艺以及地方人文历史也是有较高价值的。

更多请点击右键下载吴熙载《重修泰州城隍庙正殿记楷书册》全本

【释文】: 皇上御极之三年,余以扬州通守兼权泰州,泽鸿甫集,风鹤犹惊。逾月,而扬州贼退。时则冬旱求雪,春霖祷晴,每至城隍庙设坛,辄应。四年仲夏,偶与州之绅士耆老谈及上年二月贼陷扬州,四出焚掳,连至仙女庙,宜陵白塔河,去泰咫尺。忽闻大兵已到而遂不敢东下。至今年丰人乐,市廛安堵,相与痛定思痛而莫解其所由来。余恪然曰:此神力也。绅耆亦恍然曰:此神力也。顾神殿岁久失修,丹漆剥蚀,梁柱朽蠹,每遇大雨,道衲辄以油幕遮护神像。吾侪官绅士庶皆有堂楹以蔽风雨理公事,孰非神之所庇荫者,而余神所凭依,废弗修葺,可乎?邑人皆以为然。正在鸠材兴工,而州东十三里汪匪徒籍罢租,聚众滋事。余请兵并督乡勇往捕之,复祷于神签,卜大吉。各要犯骈首就诛,甫十二日而地方以定。诸董事以为流贼不至,土匪迅速就擒,皆神力也。余曰:诚然。适土木之工告竣,因请余为文以记之。余奉宪檄调补南掣行,且去任矣,但愿合州中团练御贼以忠于君,耕商洗腆以事其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是则州之士庶所以世世永蒙神佑,而邑大夫与绅耆之所厚望于合邑者也。是役也,董其事者为岁贡侯选训导康君发祥,候选县丞尤君金城,职监傅君景照。赞襄督工者为吏目黄君海瑞,劝捐有功者则库吏杨世耀也。例得备书。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诰授朝议大夫、历任广东英德香山知县、浙江温州嘉兴知府、已亥广东同考官、丙午浙江监试、壬子江南同考官、现任扬州府同知署泰州事楚陂徐瀛撰。仪徽县学生吴熙载书丹并篆额。咸丰四年岁次甲寅七月谷旦上元张景潜镌。

附录:吴让之《重修泰州城隍庙正殿记》 
作者:解立新(海陵) 来源:泰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3-07-21

  吴熙载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大师,字让之,江苏仪征人。他在当时众多的篆刻名家中独树一帜,他自己曾经说过:“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早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吴让之印稿自叙》)说的是他从潜心汉印,再以邓石如为师,用圆朱文篆法入印,形成飘逸生动的个人风格。前人有诗赞曰“圆朱入印始赵宋,怀宁布衣人所师。一灯不灭传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

  这幅《重修泰州城隍庙正殿记》楷书册页见证了吴让之与泰州的一段历史佳话。吴氏的一生跨越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皇帝,早年居住在仪征,中年后长期寓居扬州,咸丰三年,因为逃避太平天国战乱,来到了泰州,他在一方《再生人》朱文印的边款上刻有:“咸丰三年由扬避乱来海陵”。就是一个很好的回忆和佐证。他在泰州生活的时间前后长达数年,先后寄寓在姚正镛、岑镕、陈守吾、朱筑轩、徐震甲、刘汉臣等泰州名人家中,开课授童,唱和治印,聊以度过寂寥的残年。

  咸丰三年时太平军攻入扬州,部队一路向东进攻到距离泰州只有二十余里的江都宜陵,因为听说清朝大军前来增援,所以太平军就没有进攻泰州;加之当时泰州东郊发生老百姓因为交不起租而聚众闹事的事件,被清朝官府很快地平息了。所以泰州地方士绅和官府把这些都归结于城隍的保佑,于是就决定修葺城隍庙。泰州城隍庙始建于唐,历史上曾多次修缮,在咸丰时也已破旧不堪。咸丰四年城隍庙修缮完成后,当时的泰州知州徐瀛亲自撰写了碑文,详记修庙之缘由和经过,文笔斐然。同时决定请一位书法名家来书写,于是想到了当时流寓泰州的吴让之,从而给后人留下了这件书法瑰宝。有趣的是十几年前泰州城隍庙还是居民的住家,后来搬迁修缮时,在一户人家的墙壁上发现了一方用泥巴糊着的石碑,当把泥巴小心地清除后,赫然就是这块重修城隍庙正殿记碑,从此碑帖相映,传为美谈。

  吴让之虽以治印见长,但其书法也为可观,可谓诸体皆擅,而因治印的缘故,于篆书上用功尤深,特别是他圆劲流美的小篆作品为世人所重。这件册页是吴让之不可多见的楷书作品,而且是他五十五岁时所写,正值其书法造诣达到高峰的时候,全篇用寸楷写出,字字工整,让人赏心悦目。这件作品,历经百年到了泰州收藏家蔡醴泉的手中,蔡老爱不释手,一直秘藏箱箧,后慨然捐赠给了博物馆。

吴熙载《隶书盖闻经国》十二屏 纸本 149×38.5cm×12 咸丰 庚申(1860) 常熟博物馆藏 

吴熙载篆书《庾信咏屏风诗》
【释文】高阁千寻跨,长廊四望齐。云度三分近,华飞一倍低。
    吹萧迎白鹤,照镜舞山鸡。何劳愁曰暮,未有夜乌啼。
    聊开郁金屋,暂合夫容池。水光连岸动,华风合树吹。
    春杯猷泛酒, 细果上连杖。不畏歌声尽,先看筝柱欹。 

局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吴熙载《篆书庾信咏屏风诗扇面》纸本 51.5×18.2cm 扬州市博物馆藏

释文:昨夜鸟声春,惊鸣动四邻。今朝梅树下,定有咏花人。流星浮酒泛。粟瑱绕杯唇。 何来一片雨。唤作阳台神。 高阁千寻跨,重檐百丈齐。云度三分近,花飞一倍低。吹箫迎白鹤,照镜舞山鸡。何劳愁日暮,未有夜乌啼。丹叔五兄大人属书即正。让之。

  此扇书赠丹叔,所书内容为庾信咏屏风诗扇,此作篆书意态秀逸,字字回环合抱,圆转自然,是吴让之篆书代表作。

吴熙载《节临兰亭序》扇面 纸本,18.0×52.3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吴熙载《张华励志诗四屏》轴 纸本,118.2×37.5cm×4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
安心恬荡。栖志浮云。体之以质。彪之以文。如彼南亩。力耒既勤。藨蓘致功。必有丰殷。 水积成渊。载涟载清。土积成山。歊蒸郁冥。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勉志含宏,以隆德声。   
张茂先励志诗,书奉饮泉三兄补壁。让之吴熙载。

篆书三乐三忧帖

吴熙载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

局部

[1][2][3][4][5][6][7][8][9][10][11][12][13]

吴熙载《郑蕙是文钞》 转自中华博物网

释文:
  郑氏讳蕙,字怀苏,又字苕仙。颖园舍人第四女,淮安程振作人室。依兄侣梅熿居扬州,粤贼至,以振未至,陷城中。有日记至六月杪,诗词若干首。贼迫之入女馆,自刎未死。贼又迫之,自缢遇救,又未死。以食,颡伤,不食死。其乳母携出残稿,堂兄伟士杰孝廉录稿传观,求名公卿诗文词章垂示将来。
  吴熙载钞

吴熙载《致伯山诗函》 转自中华博物网

释文:
  郑家风节贻闺秀(怀苏夫人为郑超宗裔孙),戚党咸称是女师。刲股两番轻白刃(一次为母,一次为舅),伤心一命授朱丝。左姬才调班姬扇,晋代璇玑宋代词。如此身名俱泯灭,精诚须有太空知。
  里人吴熙载题
  录呈
  伯山先生削定

吴熙载 《篆书崔子玉座右铭》四条屏 日本藏

  吴熙载的书法艺术中以篆书成就为最高。篆书《崔子玉座右铭》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作字出邓石如,体长画瘦,若美女婵娟,不胜罗绮,通篇用笔灵动精微,结体舒展飘逸,收笔多见虚锋滑出,微带悬针。现藏日本国。 
【释文】崔子玉座右铭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毋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吴熙载 《篆书崔子玉座右铭》四条屏全本

临史晨碑

临礼器碑

临张迁碑

临曹全碑


吴熙载 临《天发神谶碑》 癸亥(1863)

吴熙载《天发神谶碑》全本

 

吴熙载《篆书汉乐府安世房中歌四条屏》资料来源不详 
【释文】都荔遂芳,窅窊桂华。教奏天仪,若日月光。乘元四龙,回驰北行。羽旄殷盛,芬哉芒芒。孝道随世,我署文章。

吴熙载《行草手札》 选自上海图书馆“青溪旧屋通义堂尺牍”

篆书七言联

篆书七言联

吴熙载《篆书杜甫望岳四屏》 纸本 93×25cm×4 

吴熙载《篆书好书嘉树七言联》 纸本 124×28cm×2 1868年作

释文:好书不厌百回读,嘉树新成十亩阴。 
款 识:子宗四兄早有食誉,今乃食饩,他日得窥秘书未始非读书之效也,作此以颂之。同治七年夏四月,让之弟熙载。 
钤印:吴氏攘之(白文)熙载之印(白文)

吴熙载《篆书花间石上七言联》 纸本 130×27cm×2

释文:花间酌酒邀明月,石上题诗扫绿苔。 
款 识:濯波二兄正画。让之吴熙载。 
钤印:吴熙载印、攘之

草书立轴 132×63cm

来自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 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第二专场
钤印:吴氏让之(白)熙载之印(白)
释文: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当迟,送不嫉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润生大兄法家雅政,让之弟吴熙载。

篆书七言联 140×23cm×2

飘逸澹荡吴让之

吴熙载印

  作为一位博学多能的艺术家,吴让之早年师从邓石如(完白山人)的学生包世臣学书,故为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在包世臣反对流弊较大的“馆阁体”开辟晚清一代新风中,吴让之无疑是一倾力助阵者。吴昌硕说吴让之“书画下笔谨严,风韵之古俊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治印……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乃非虚饰之言。

  吴让之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圆劲流美的小篆为世人所重。在篆法上,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精华,故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出新意”之态。包世臣对吴让之也有直接影响,他继承了包氏衣钵,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澹甜润之感。所书小篆《梁吴均与宋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等,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吴让之隶书结体,中心紧敛而肢体舒展,颇富古意,被誉为清初以来篆隶书体创新者之一。其行书动势显著,生发了流动、通畅之气,单字虽隔,然意气绵延不断;楷书苍厚郁茂,俊逸爽劲,并掺有北碑意韵,一扫“馆阁体”纤弱之风。

  吴让之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其金石篆刻。他曾自述:“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早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吴让之印稿自叙》)由于吴让之有10年汉印的摹习功底,加之以邓的汉篆书体为依归,使隶书笔法参之入篆,以篆书笔意引之入印,书印相参,流美生动,浑朴圆润,韵味醇厚,一洗当时印坛程式化和矫揉造作的时尚,使日趋僵化的印坛面目为之一新。他在《自评印稿题记》中阐明:“若意无新奇,奇不中度,狂怪妄作,皆难列等。”

  以圆朱文篆法入白文印,是吴让之篆刻的一大特点,一路横宽竖狭、略带圆转笔意的流美风格,和他的朱文印和谐统一。他擅用冲刀浅刻之术,腕虚指实,刀刃披削,其运刀如“神游太虚,若无所事”。清黄高年、彰侣在《治印管见录》中说:“吴氏之印婀娜有余,是善用冲刀以得之,习冲刀者,当以吴氏印为参考品。”吴让之治印广采博汲,不囿成法,在理论上他尊崇师说,但实践中他又有意和老师的风格拉开距离。近代书画大家黄宾虹称吴让之是“善变者”,他在通力学邓后,又以自己的善变,发扬出邓石如“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新境界,其晚年印作,字法、布局、行刀、款法自出机杼,以其平正、淡雅、拙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风格调。晚清篆刻大家黄士陵(牧甫)治印往往以“完白、让之二法参用”,可见邓、吴印作各有千秋,说峻险雄稳,要属邓石如,论飘逸生动,当推吴让之。

  吴让之一生治印万方,声名显卓,以致后来学“邓派”的多舍邓趋吴,除黄士陵外,吴让之对同时代的赵之谦、徐三庚,近代吴昌硕,当代韩天衡等书篆名家皆影响甚深。恰如西泠丁辅之以赵之谦笔意为诗赞曰:“圆朱入印始赵宋,怀宁布衣人所师。一灯不灭传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

  意密体疏印文“意密体疏”,是说作画、写字、刻印,宜意态茂密,体势疏放。这一说法与邓石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谈疏密的辩证关系。印款为行草书两行,署于内侧,边款:“庚子秋七月寄韬庵仁兄清赏。熙载吴廷飏。”庚子年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值鸦片战争爆发,时吴让之41岁,篆刻艺术已趋成熟。此印在章法上,源于汉印,为细白文一路。在结字布白上,此印谨严端雅,使刀如笔,于遒劲凝练中见流丽风神,“体”、“意”、“疏”三字线条密集,井然有序,“密”字下部线条稍疏,留红较多。繁多笔画在方寸之地舒展自如,文字方圆互参,婉转自如,生动体现出书篆意趣。此方印作运刀轻浅取势,轻灵流转,笔画转折处尤见功力。

  逃禅煮石之间逃禅,意指礼佛修禅;煮石,意指修道。印文意为修身于佛道之间的意思。印作成功地实践了“印从书出”的艺术理论,将吴让之工整而富有个性的篆书书法结构和用笔特征,展现在了篆刻创作上。印作中,吴让之运用泼辣自如的冲刀手法,使自然的篆书笔法表现得恰到好处,刀法、笔法配合得天衣无缝。印作中那种轻松淡荡、委婉流畅的韵味,可谓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逃禅煮石之间》一印,在篆刻史上代表着“以书入印”理论旗帜下所能达到的高度,使这方印作成为篆刻史上的经典范例,因此后世有很多临摹之作。

<img doc360img-src="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0908/67386279_82.jpg" border="0" src="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     ="" style="border-width: 0px; margin: 0px; padding: 0px;">
吴让之对联

  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帜,让之虽心摹手追,犹愧具体,工力之深,当世无匹。 
              ——清代·魏锡曾

  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近代·吴昌硕

  让之姿媚,一竖一横,必求展势,颇为得秦汉遗意,非善变者,不克臻此。 
              ——近代·黄宾虹

  吴熙载篆书纯用邓法,挥毫落笔,舒卷自如,虽刚健少逊,而翩翻多姿,有他新的面目。他在文艺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刻印上,运刀迅疾,圆转流畅,功夫精熟,无论朱白文,在继承邓石如的基础上,都有新的创意,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那种轻松澹荡的境界,邓石如谱中不曾有过。 
              ——现代·沙孟海

  邓石如的皖派吸取了《三公山碑》、《禅国山碑》的体势与笔意,形成了雄浑圆劲的风格,至吴熙载用刀如笔,已登峰造极。 
              ——现代·钱君匋

  吴让之在用刀上继承了邓氏的衣钵,对汉印的深入理解,“手指皆实”的扎实功力,以及他在邓氏用刀基础上辅以浅入的处理,神奇地调动了刀背部分的作用,刃、角、背的三向并施,一如用笔的八面出锋,使其镌刻的线条,无论是朱白细粗之笔,皆能赋以刀的韵律、刀的生命,刀下的线条,元气淋漓,本身就具备了可圈可点的审美价值。可以这样认为,无论吴氏印章的配笔、章法、气质是否能为我们所理解击赏,然其用刀之妙,当是众口皆碑,无懈可击的。近世吴昌硕、黄牧甫的用刀,无不得益于攘翁。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吴氏是用刀上开法门的大师。
              ——当代·韩天衡

吴熙载(1799-1870)

 初名廷 ,字熙载,又字让之、攘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书画篆刻家。博学多能,善作四体书,恪守师法,尤精篆、隶,功力深厚,温婉圆健,收放有度。擅长金石考证,精通文字学。师事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所以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篆刻师邓石如,以汉篆治印。对邓石如的篆刻,吴让之更是有创造性的继承--章法上使之更稳妥、更精炼,刀法上更加圆转与流畅,从而把邓石如以笔意见胜的风格推向高峰。刀法使转自然,坚实得势,能充分表达笔意,立体感强。行草边款与其书体相通,晚年作品更入化境,所以许多学习邓派的人,多舍邓趋吴而从中体会邓派风格。对当代中、日印坛影响很大。他的写意设色花卉,清疏淡雅,风韵有致。著有《通鉴地理今释》、《师慎轩印谱》、《晋铜鼓斋印存》、《吴熙载篆刻》等。晚清印坛有重大成就的印人如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都在其作品中吸取过营养。

 

吴熙载信札手迹欣赏

吴熙载(1799-1870年),初名廷飏,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诸生。从包世臣学书,篆、分书功力尤深。篆刻远承邓石如,是晚清较有影响的书法篆刻家。绘画作品亦高雅有致。

吴熙载信札手迹欣赏

吴熙载《致伯山诗函》

释文:郑家风节贻闺秀(怀苏夫人为郑超宗裔孙),戚党咸称是女师。刲股两番轻白刃(一次为母,一次为舅),伤心一命授朱丝。左姬才调班姬扇,晋代璇玑宋代词。如此身名俱泯灭,精诚须有太空知。里人吴熙载题 录呈 伯山先生削定

吴熙载信札手迹欣赏

吴熙载《郑蕙是文钞》

释文:郑氏讳蕙,字怀苏,又字苕仙。颖园舍人第四女,淮安程振作人室。依兄侣梅熿居扬州,粤贼至,以振未至,陷城中。有日记至六月杪,诗词若干首。贼迫之入女馆,自刎未死。贼又迫之,自缢遇救,又未死。以食,颡伤,不食死。其乳母携出残稿,堂兄伟士杰孝廉录稿传观,求名公卿诗文词章垂示将来。吴熙载钞

吴熙载信札手迹欣赏

吴熙载致湘文函

释文:湘文仁兄大人阁下:别远会稀,思念为劳,近惟侍奉康强吟情畅适为颂。委书四纸,名印二方,求工愈拙,大雅哂存,何日面指为幸。平翁来泰,可一晤之。欲观颐情馆藏帖,弟指新得芙川处北碑一册为难得,其余如兰亭起草本等等,皆奇观也。前者携去之初学有学两集,虽复刻而书店所无。弟老矣,欲尽散旧藏,岂复留心于此。然时一思之,欲与尊兄互易而观之,先付一集来,旬月再易,则彼此皆得,更无他意,但寄两地之人皆须的实人耳。北路有捷音否,海陵有佳话否,示弟数行,以慰饥渴。专此布臆,即请侍安。晜玉均此。愚弟吴让之顿首。

吴熙载《行书玉笈瓦当八言联》洒金笺本行书 152×28.5cm×2 西泠印社藏

释文:玉笈图书长生久视,瓦当文字益寿延年。 
款署:让之吴熙载。 
钤印:吴氏让之(白文)、熙载之印(白文)

吴熙载《篆书心情天地七言联》纸本篆书 127.5×27.5cm×2 1863年 西泠印社藏

释文:心情杂念麾之出,天地清光画不来。 
款署:此何子贞太史集坐位帖字也。贞恒居士壬戌秋病中偶遇,意识不行时所见妙合此景,因属为书之。时同治二年岁在癸亥春二月廿八日,吴让之并记。 
钤印:吴氏让之(白文)、晚生学(白文)

吴熙载《篆书山泽金石七言联》纸本篆书 129.3×31.5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山泽高下理所著,金石刻画臣能为。 
款署:让之吴熙载。 
钤印:、熙载之印(白文)、吴氏让之(白文)

吴熙载《篆书醉竹山房横幅》纸本篆书 42×155cm 西泠印社藏

释文:醉竹山房 
款署:鹄卿大兄先生属。让之书。 
钤印:吴氏让之(白文)、晚生学(白文)

吴熙载《草书花底灯前七言联》 136×28cm×2 西泠印社藏

释文:花底振衣清似鹤,灯前作字小于蝇。 
款署:让之吴熙载。 
钤印:熙载之印(白文)、吴氏让之(白文)

吴熙载《篆书醉竹山房横幅》纸本篆书 42×155cm 西泠印社藏

释文:醉竹山房 
款署:鹄卿大兄先生属。让之书。 
钤印:吴氏让之(白文)、晚生学(白文)

吴熙载《篆书山泽金石七言联》纸本篆书 129.3×31.5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山泽高下理所著,金石刻画臣能为。 
款署:让之吴熙载。 
钤印:、熙载之印(白文)、吴氏让之(白文)

吴熙载《篆书心情天地七言联》纸本篆书 127.5×27.5cm×2 1863年 西泠印社藏

释文:心情杂念麾之出,天地清光画不来。 
款署:此何子贞太史集坐位帖字也。贞恒居士壬戌秋病中偶遇,意识不行时所见妙合此景,因属为书之。时同治二年岁在癸亥春二月廿八日,吴让之并记。 
钤印:吴氏让之(白文)、晚生学(白文)

吴熙载《行书玉笈瓦当八言联》洒金笺本行书 152×28.5cm×2 西泠印社藏

释文:玉笈图书长生久视,瓦当文字益寿延年。 
款署:让之吴熙载。 
钤印:吴氏让之(白文)、熙载之印(白文)

吴熙载《篆书作赋看花七言联》纸本篆书 138.8×27.3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作赋手裁千尺锦,看花人拥百城书。 
款署:润寿先生属,让之吴熙载。 
钤印:吴熙载印(白文)、让之(朱文)

吴熙载(1799-1870)

 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 “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吴缶老赞曰:“ 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

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书法功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亦善画。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289.jpg (9595 字节)

醉墨轩考藏金石书画

291.jpg (8413 字节)

震无咎斋

292.jpg (5028 字节)

一日之迹

丹青不知老将至

吴熙载印

攘之

吴熙载印

攘之

画梅乞米

盖平姚氏秘笈之印

攘之手摹汉魏六朝

攘翁

包诚字兴言又字子克

砚山鉴藏石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