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诊断|张克中:再说设计:语文课依标教学的关键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17 发布于甘肃
再说设计:语文课依标教学的关键
张克中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早几年推出,在实践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观与教学观开始有了改变,“依标教学”如今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的理性共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依标教学的专业能力尚不足以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学习设计能力与评价设计能力是语文教师亟待提升的专业能力,“设计”的好坏是语文学科“依标教学”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 依标教学   学习设计   评价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实践一线看,“依标教学”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的理性共识。这标志着语文课程实施向着国家课程期待迈出了坚实一步。这应该能让课程专家们感到欣慰,他们努力呼吁了许多年,终于看到了教学一线在课程实践认识上的显著改变。但是,我们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事实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要知道,课程观、教学观不改变,课程实施在学校就会依然囿于“经验教学”的旧地里挣扎而离国家课程意志的实现遥遥无期,所以“依标教学”的理性共识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变革的新希望。当观念不是问题的时候,课程实践就来到了具体操作路径的节点上,现在我们需要回答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如何依标教学?
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依标教学就是依据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和目标要求,借助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师来说,依标教学就是依据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学习任务群)和学段要求,借助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如此,依标教学有几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教学目标要从经验的设定走向依标设定,二是教学设计要从基于讲授走向基于学习,三是过程评价要从随意性的口头判断走向理性的定量判断。2017年,我受编辑老师的委托写过一篇课堂诊断的文章《设计:语文课有效教学的关键》(《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10期),那个时候新的课标尚未颁布,文章是基于课堂有效教学的视角而谈的。这次再谈设计,想从依标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学习设计”重要性、必要性的粗浅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依标教学三个现实问题中后两个问题的部分内容予以阐述。
问诊案例
《邓稼先》教学实录
张   伶
环节一:感知稼先形象
师:同学们好!前不久,我们学习了七下第三单元,阅读了几个“小人物”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优秀品格、可爱形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领略“大人物”的杰出成就、非凡气质。我看到了同学们充满期待的眼神,真好!这趟学习之旅从第1课《邓稼先》启程。首先,请看一个小视频(PPT播放《马关条约》签订过程小视频,略)。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难过。
生:心情沉重。
生:悲愤。
生:我想到了文中一句话“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师:你真棒,能够自觉关联课文。同学们,无须悲伤,有一个人说“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就是——杨振宁(PPT显示简介,略)。
师:不难发现,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同窗、同行、同道。这是多么珍贵的缘分!现在,我们需要交流预习成果。好,你来分享。PPT:
图片
师:不少同学在第三节“稼先身份”处遇到了困难,原文中的确没有词语可直接使用,所以需要我们概括,我根据文中提到的事件归纳为“协调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写的是“说服者”,那两件事中都有“说服”一词。
师:厉害呀!你善于发现并利用原文关键词。“说服者”自然也很好。
师: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篇幅较长。你认为阅读此类文章,用什么技巧可以快速读懂文义?
生:边阅读边圈画关键信息,比如人物的身份、品质等。
生:如果全文分为多部分,可用表格梳理内容。
生:还可以边默读边批注,把内容概括、阅读感受写下来。
师:以上发言的同学可做语文老师啦。圈画、批注、表格梳理都是很好的阅读方法!通过浏览全文,提取信息,我们初识了稼先形象。
环节二:探究“稼先精神”
师:现在进入第二个环节—— 聚焦语段,品析关键词句,深刻理解稼先的精神品格。
PPT: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PPT:1950年中美国防实力对比图(具体内容略)。
师:仅用两年时间在美国名校获得博士学位,邓稼先是个奇人!除了聪明与勤奋,我想其根本原因是一颗爱国心在激励着他与时间赛跑。“立即”一词表现了他归心似箭、报国心切的心境。往大了说,这段话反映了邓稼先的人生选择,以及他对祖国的政治认同。
师:请任选语段,关注其中的数词、副词,参照老师前面的示范进行品析。
PPT: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生:“28年”如此漫长,“始终”一词可见他从不动摇。这段话表现了邓稼先一心报国的坚定理想。
生:“28年”写出了他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了出来,“始终”表现了他为核武器事业竭尽全力。这段话让我很感动。
师:看来你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非常好!下面的语段谁来说?
PPT: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生:表示时间的数字很多,给人一种压抑感。我看到了邓稼先饱受病痛折磨的样子。
生:历经三次手术,仍然坚持工作,“我”读出了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
师:这段话中的数词很醒目,谁关注到了其中的副词?
生:“又”字表现他病情恶化速度快,这一定是他拼命工作导致的,下一句“写建议书”就是证明。
师:你能够读出上下句的内在关联,很厉害。我也听出了你在为邓稼先舍命而工作感到痛惜。
生:最后一句中的“全”“大”都是副词,邓稼先临终时的画面体现出一种悲壮的意味。
师:生命的最后一年,邓稼先与病魔抗争,更在争分夺秒地为国防事业拼尽全力。这段话看似平淡自然,如果用心去读你会发现字字含血、字字含泪。作者克制着个人情感,着力冷静地展现一个科学家的生平经历。用数字说话,用副词力求表达精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客观性,从这可见一斑。 
师:传记文学还需有文学性、艺术性。我们再读几个句子,尝试揣摩邓稼先的心境。
PPT:1.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2.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3.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师:请运用辩证思维、逆向思维来思考。
生:邓稼先埋葬同事、下属时感到很痛心。
生:不是痛心,他暗下决心—— 要用核武器实验成功来告慰逝者。
生:我猜他既痛心,又有坚定决心。
师:我也这么想,当时他的内心世界或许很复杂。第2句,谁来说?
生:不会颤抖。因为他工作经验丰富,所以很自信。
生:我觉得他的手会颤抖。科学家也是人嘛。这种签字关乎无数人生命。
师:听起来都很有道理。请大家屏住呼吸,脑补画面—— 邓稼先正在关键性方案上签字,想想:无论他的手是否颤抖,你感受到什么?
生: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生:所有人都看着他,他肩上、手上有沉重的责任。
生:他一笔一画地签下自己的名字,现场安静而庄重;当他提起笔抬起头来时,眼神异常坚定。
师:真棒!你想象力丰富,感受力强,描述画面具体而生动。杨振宁先生这轻轻一问,重重撞击了我们的心—— 一个担当如此重任的人,需要多深的学识学养、多大的勇气与智慧。下面我们来探讨第3句该如何读。
生:我觉得要慷慨激昂地读。
师:你用这种方式读读看。(生读)你听起来感觉如何?假如当时你就站在邓稼先身旁。
生:我认为应该平和坚定地读。这时,“大家十分焦虑”,作为院长,邓稼先首先要镇定气氛。
生:对。所以他很可能是低声温和地说。他越大声,大家越慌乱;他一小声,大家的心反而踏实了。
师:精彩!现在有三种读法了。用你最认可的方式扮演邓稼先院长,体会当时的情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生: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生:不畏死亡,舍身忘我。
生:身先士卒。
生:具有大将风范,值得所有人崇敬。
师:大家说得极好!作者用典型的事件、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一个立体的邓稼先,这样的传记感染力强,引起读者的深深共鸣。我们来看一组照片,换一种方式走近邓稼先。(PPT展示“两弹城”、手摇计算机、卧室、工作照片、笔记本、与杨振宁的合影,略。)
师:同学们,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有无数个“邓稼先”,如他们(PPT中国十大功勋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名单,略),可称为“邓稼先们”。他们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他们身上闪烁着相同的光芒。
PPT:
长征精神……
抗疫精神……
师:请借鉴“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用一组四字词语归纳“稼先精神”。
(生纷纷发言,师一一板书,并调整词序。)
环节三:赓续家国情怀
师:接下来,我们大声诵读课文微文,再次感受稼先形象,体悟“稼先精神”。
师:这次朗读很有气势,可谓“声由心生”。这篇传记有六个小标题,如果为了突显“稼先精神”需要重新拟,你想用哪些?
生:促进历史巨变。
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至真至纯。
生:没有外国人参加。
生:中国男儿。
生:一生无悔。
师:看来大家对重拟标题很感兴趣,以后有的是机会。文中有一首歌《中国男儿》,听说同学们理解起来有困难,那请再看一个小视频(PPT《中国男儿》视频,背景为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略)。
师:看完这个视频,你又是什么感受?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
生:骄傲。
生:自豪。
生:心怀感恩。
生:做中国人真好!
生:向他们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生:希望祖国越来越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分享!你们正在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一种伟大的情感。
PPT: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有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邓稼先出生于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他完成学业之际正是新中国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时候。可是,他因一颗赤子之心立即回归祖国、报效祖国,将有限的生命铸造出永恒的价值。这样的“邓稼先”不胜枚举。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临崭新的世界,你有什么话想说?请以“奋进新时代   赓续家国情”为主题,发表即兴微演讲。
(生举手发言,内容略。)
师:说得太好了!听了同学们的分享,老师深深感到伟大中国未来可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深刻体悟了崇高的“稼先精神”,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以振奋。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祖国的未来由我们铸就。最后,全班齐读《中国男儿》结束这节课: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518100)
诊断意见
《邓稼先》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说与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这个单元如果按照课标去对应,在主题上基本属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载体为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传记和故事;单元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因为教材的编写是在新版课标制定前,其中个别篇目难以归类也正常。另外,七年级是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下,课标中第四学段的学习目标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表述。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学生的学习要达到怎样的结果、实现怎样的目标,语文教师就要根据这个学段的要求、七年级下的学情做出具体的描述。同理,当我们实施单篇教学时,具体篇目在单元中所起的作用、所具有的价值,语文教师要仔细考量与定位,要将单篇目标置于单元目标框架下去制定,这也是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的一部分。
按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表述,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品,除《孙权劝学》外,皆属于这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1)的学习内容,反映的是“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其所承担的学习任务就是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邓稼先》的教学要根据这个表述去实现第四学段规定的与此相关的学习目标。观察这堂教学实录,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张老师有着强烈的依标教学的意识和实践努力。因为只是课堂实录,《邓稼先》的教学目标她没有呈现,但从教学的具体流程来看,课标中的学习任务与学段要求张老师应该是有所考虑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朗读,学生在课堂上体味和推敲了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了自己的体验,对邓稼先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奉献也有自己的体会表达,教师在课堂上甚至还尝试了跨媒介的阅读学习,等等。整个教学实录仔细读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子皆能让人看到,可见张老师的教学思考与教学努力。这是令人欣喜和备受鼓舞的教学现象,也让人进一步增强了中学语文教学转型成功的信心。
但是,这堂课同样让人看到了教师的设计仍然是基于教师的讲授而非基于学生的学习,整堂课教师始终牵着学生走,基本是在教师问、学生答中走完全程。另外,在整个实录中,我们也没有看到过程性的评价设计,所有的评价都是教师口头的肯定。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在教师讲授中完成,通过讲授去努力实践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那么不论我们多么努力,国家期待的实践性学习、学习方式变革仍然只会停留在纸面上,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最终也只能是课程愿景。张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的亮点,比如语言的揣摩,比如用朗读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课堂上进行的思维训练,等等,这都是课标主题学习下第四学段的目标要求。但依标教学是按照课程实施理念、根据课标对应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和学段目标要求组织教学,由于这节课建立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实践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不可能得到实施,依标教学就大打折扣。长期如此,课程实践效果距离课程期待就会比较遥远。我们要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习,就一定不能让实践性教学的目标靠“灌输”去完成。
专家处方
上述问题并不是一节课的问题,而是课程观、教学观转变之后中学语文教师普通缺乏基于学习的专业设计能力的反映。课堂教学由教师讲授走向学生学习,学生怎么学习?课标只说了实践性学习,我们要将实践性学习具体化,那就是情境任务学习,学生要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完成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课程规定的一个个学习目标。情境需要设计,任务即内容学习也需要设计,完成任务的过程也需要设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要设计过程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现在,中学语文教师缺乏的是学习设计与评价设计能力。这个专业能力储备本来应该在大学专业学习过程中基本完成,但目前无论哪所大学都没有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的这个专业能力只能靠教师自己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摸索着慢慢拥有。
对《邓稼先》这篇文章的教学,如果基于学生的学习,我们只能通过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情境和任务创设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设计,没有一劳永逸的学习情境,也没有一个任务设计出来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的道理。笔者提供的情境与任务设计是依据课堂实录反推而来的,只是一种补充设想,仅供参考:
前不久,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知道了几个“小人物”的故事,现在开始,我们要了解几个“大人物”。大人物都做大事情,大事情有多大,你读了《邓稼先》就知道了。看完老师交给你们的资料,阅读好课文《邓稼先》,全班开展一次“我眼中的邓稼先”讨论会。
有了“我眼中的邓稼先”讨论会任务,课文内容学习、学习过程与过程性评价设计均可以通过这个任务来展开,对实录内容稍做补充后,我们基本就着实录的教学内容做如下设计:
图片
这个学习框架还可以有第三个层级设计,即更具体细致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只是需要更详细的学生情况,所以这里无法呈现,但基本也能看出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框架,在“'我眼中的邓稼先’讨论会”主任务下,课文内容的学习围绕字词积累、语词运用、人物形象、人物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家国情怀等开展,对应着学段四的相关课程目标。学习过程共四个,分别是“认得几个字”“邓稼先何人”“邓稼先大事记”“我们眼中的邓稼先”,最后以完成“我眼中的邓稼先”主题阅读个人笔记结束,学习过程伴以口头表达与书面交流、自主阅读与合作讨论、朗读与默读等活动。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来完成,而非教师去讲授,每一个内容的学习与学习的过程都有开放的空间与不确定性的存在,教师的专业作用就是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偶然的、不确定的情况发生时迅速做出专业的引导。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学习框架的设计打破了课文内部的小标题结构,多数学习活动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在通读课文和老师所发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这也突出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特征。
另外,四个分设主题学习活动,应该有至少四个过程性的评价设计来保障学习过程的意义与有效性。比如分设主题学习活动一“认得几个字”,不论教师将其放在课内还是课外让学生去完成,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性的评价做保障。示例如下:

 图片

图片

再如“我眼中的邓稼先”讨论会结束后每位学生要完成的主题阅读个人笔记,可做如下评价:
图片
以上只是《邓稼先》一文基于学生学习的框架设计,这个框架也只是大体上呈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包括过程性学习评价)的一种可能性,它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更具体的分项活动设计,而且活动设计要有足够的开放性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在我们的课程观、教学观转变之后,专业设计是一个亟待教师拥有的专业能力。某种程度上,教育行业与建筑行业是相通的,建筑需要建筑设计师的专业设计,教育也需要教师专业的学习设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教师学习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自己依标教学的状态,语文学科的国家课程期待在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学习设计表现上。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210005)
[《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