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革命成功后见!”1929年,闽西一农民冒死背着病重的毛主席,爬

 铁血老枪 2023-10-18 发布于上海
“革命成功后见!”1929年,闽西一农民冒死背着病重的毛主席,爬了三座山,救了主席一命。主席为此十分感激,为此还留下纸条...也正是这个纸条改写了这个农民的命运。


在阅读此文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1929年秋,福建永定的一座破旧吊脚楼内,陈添裕正像对待亲人一般,小心翼翼地为一个病容枯槁的男子端上了一碗药汤。


而这位病榻上的男子,正是以化名“杨先生”示人,实则久负盛名的毛泽东主席。


就在几个月前,主席在上杭会议上居然落选,心情颓废之际,他决定前往福建指导工作。不曾想,他却在这个偏远的乡村染上了当地疟疾,病情恶化得十分严重。


得知乡亲“杨先生”患病,陈添裕二话不说,将自家最干净、舒适的房间腾了出来,日夜不离不弃,照料着主席的起居饮食。


当主席渐渐恢复了一些体力,陈添裕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微笑。然而,就在这时,危机降临,敌人的入侵消息传来!添裕明白,主席仍然虚弱,必须立即转移。


毫不犹豫,他背起主席,跋涉山川,冒着风雨,三天三夜,终于将主席送到了安全地带。


这英勇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毛主席,他亲自为陈添裕上药,并亲自记下了这支小队的所有成员的名字,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毛主席拿出三块大洋要交给陈添裕,然而,陈添裕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为革命事业付出一切。


毛主席对陈添裕的坚决和无私表示欣赏,于是亲手用一块布条写下了一句话:“革命成功后见。”他对陈添裕说:“等到革命胜利,你就拿这个布条来找我,一定要来。”


陈添裕虽然不识字,但他珍惜着那块布条,一直保存了下来。然而,直到1953年,毛主席派人前来邀请他,陈添裕却因身体原因卧病不起,只能请求表弟代替前去。


多年后,新中国成立,伟大领袖毛主席依然怀着感恩之心,于1953年再次派人前往福建,诚挚邀请当年的救命恩人添裕前往北京与他相见。


然而,陈添裕却谦虚地拒绝了这一盛情邀请,他担心自己身份普通,前往北京可能会引起误会或不便,因此选择了推辞。


主席十分了解添裕的为人,便改派添裕的堂弟陈志强代为前往。志强带着添裕珍藏多年的那张纸条来到北京,亲手交到主席手中。


志强心怀激动,将添裕多年珍藏的那张纸条交到了主席手中。主席微笑着展开了那张破旧的纸条,似乎在透过岁月的风尘,看到了当年那个牛角坡的小伙子们。


“你不是当年牛角坡看茶桶的小伙子吗?我还记得你们每一个人。”主席的声音温暖而熟悉,让志强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原来,主席对那些曾经默默奉献、支持过红军的普通人都牢牢地记在心头。这份记忆,让志强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付出的价值。


主席随后高度评价了添裕和牛角坡村民们在革命历程中的伟大贡献。他的赞扬让志强倍感荣幸,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人民所承受的历史使命。


最后,主席邀请志强登上天安门城楼,一同观看庆典,向所有辛勤劳动的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一刻,志强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自豪和自信。他明白,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书写自己的奋斗篇章。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平易近人,他怀念着每一个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的人。同时,这也让我们明白,每一个普通人的付出和努力都有可能被历史铭记,都有可能成为伟大历史的一部分。


这种感人至深的情节,激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梦想,勇往直前,不懈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