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妇女生活》:一本洞悉明代女性的百科全书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3-10-20 发布于黑龙江

在明朝,妇女的生活虽然整体上依然被封建礼教桎梏,但随着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解放的声音开始出现,妇女们也用实际行动逐步冲破礼教防线,追求男女平等。所以,晚明时代也是一个女性自我意识增强的时代。

《明代妇女生活》脱胎于专业通史,呈现出一幅“百科全书”式的妇女生活画卷。我们将从婚姻、教育这两个人生大问题,和着装、社交反映的日常小生活讲起,全面感受明代妇女的真实一面。

一、婚姻

在明朝人的观念里,男女结婚的最佳年龄,一般是男子16到25岁,女子14到20岁。在他们的婚姻大事上,聘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男方行了聘,并得到女方认可,那“新娘”就不能再许配他人了。同样具有法律凭证功能的还有婚书,它从书面上把下聘这件事确认了下来,起到对婚姻双方约束的效果。

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家,明代女性的婚姻主要还是以包办为主,但其中存在着从包办到自主的转向,显示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的一种进步。明代中期以后,男女婚姻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民间婚姻风气多受金钱、财产关系的冲击,一改过去对“门当户对”的讲究,随之而来的是离异与再嫁蔚然成风;其次是“情”对“礼”的冲击,男女之间的结合,不再以“父母之命”为准绳,而是以男女之间是否情投意合为标准。

二、教育

在明代,较为流行的妇女教育观念,就是让她们粗粗识字而已。明代女子教育启蒙的年龄,一般是6 岁、8 岁,她们一般需要接受以下两方面的教育:一是儒家道德与文学知识的学习,要熟读《孝经》《小学》《列女传》一类的书籍;二是对女红技能的学习,即所谓的“女事”,如衣服剪裁、缝纫、绣花等。和宣扬当好贤妻良母的“女教书”相比,在明代广泛流行的戏曲、小说或许更让妇女们感到刺激新奇,并同样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明末妇女读小说蔚然成风,比如《三国演义》,在妇女间被广泛传看;妇女与戏曲之间的关系也尤其密切,汤显祖所著《牡丹亭》问世以后,在后世颇得闺阁知音。

在女子“才”与“德”的问题上,到了晚明同样出现了新的观念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有才的女性大加称赞。民间也出现了妇女好文的风气,产生了“才女名士化”的倾向,这些妇女被称为“女山人”,她们凭借自身的才艺与文人士大夫交往,博得了广泛的称赞。

三、着装

在封建时代,不同阶层群体的穿着往往受到等级制度的制约。明代中期以后,妇女服饰穿着上的僭越之风愈发显现。“首戴珠箍,身被文绣,一切白泽麒麟飞鱼坐蟒,靡不有之”,这种僭越、尚奢之风,随之带来的便是对服饰华美的追求。晚明服饰日新月异,出现了许多流行色与流行面料,比如“天水碧”也就成为了宫廷里的流行色。在明代,妇女的妆容也特别受到重视,妆式大体可以分为眉妆、面妆与指甲妆三个部分。

四、社交

明代妇女的“朋友圈”都有哪些人?答案首先是隔壁邻居,其次就是会茶结社上认识的伙伴。除了相聚喝茶,明代妇女闲暇生活主要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宗教信仰,这可以说是许多妇女的精神寄托;二是节日活动,只有在节日之时妇女才可以摆脱家务琐事,获得短暂的放松与休息,并可借此机会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她们依据节日日期形成了春游、夏游和秋游的习惯,春游集中在元宵、寒食、清明三节,夏游集中在浴佛节、端午等节,秋游集中在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

总结:明代妇女群体人格

在传统社会,儒家教育体制希望将妇女塑造成诸如“贤妻”“良母”“贞女”“节妇”的典型人格,这种女德上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消融着妇女原有的自然天性。但妇女的群体人格特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变化产生历史性的转向。

明朝中晚期,妇女群体人格呈现出了一种多样化的趋势,比如从柔到刚的“悍妇”形象、取代“贞女”“烈妇”的“才女”形象、得到传统士大夫肯定的“有识之女”形象等。这些“多样性”的背后,是礼教逐步松懈的结果,同样也是中晚明的思想界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成果。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将“礼”这种传统道德准则异化为一种人类的本能,从而为“私欲”说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

在妇女解放思想渐趋萌芽的晚明时代。妇女们也在用实际行动逐步冲破礼教的防线。不少女子冲破包办婚姻枷锁、实现自由结合;家庭职责分工上,妇女不再仅仅限于“下厨房”,而是走出家庭,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在夫妻关系上,妇女不再是绝对顺从者,大量“悍妇”“健妇”出现......这种变异,与其说是朝代末世所体现出来的“阴阳易位”,不如说是女子追求个性解放的必然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