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案例:让我原谅父母,就是对我的残忍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该案例根据真实案例改编

一、案例介绍

求助者:

男,24岁,学生

主诉:

我的原生家庭让我很不快乐,特别是我跟我父母的关系,我内心对他们有很多不满。

自我描述(摘要):

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和母亲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离婚了,我跟妈妈一起生活,但很多时候是跟我爷爷奶奶生活。

我妈是个女强人,特别会赚钱,给我在一线城市买了好几套房,她也有自己的公司,所以,我的物质生活很不错。 

但是上天怎么可能对我这么好,我天生视弱,戴眼镜都看不见视力表上面那个大写的E。因为这个事,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会跟我说,他们最大的错误就是生下了我,而且因为他们可怜我,所以才一直给我很好的物质生活,如果我在其他的普通人家是享受不了的,而且我应该感激他们。

所以,我从小就一直有很强的被抛弃感。家里有钱又怎么样?我还是那个很自卑,低自尊的人,以至于,从来没有女生追求过我,我也不敢追求那些特别优秀的女生,一直以来我只敢追求那些看起来没有那么好的女生,比如学历不高,外貌一般,跟我三观不一致,生活方式也不一样的女生。或者直观点说,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坏女孩”。

可就是我要求已经这么低了,还是时常追不到女生,或者最后惨遭抛弃。

很长时间我都想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后来我得了抑郁症,我妈知道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脆弱?你怎么会抑郁了呢?那一瞬间我真的很想死。 

一直以来我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我不哭不闹,因为我听大人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妈不容易,你要懂事。 

就算有时候我特别想跟我妈说,我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她的第一句一定是,哎呀,你千万不要不开心,你一不开心,我就不开心。

其实这句话对我而言很有压力,似乎我根本不能跟我父母去表达我的心事,我没有这个权利,因为说了,就是在让他们也不开心。

我感觉我活了20几年,从来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关爱和理解。我很压抑,很痛苦……

二、案例分析

一、忽视型的爱

案主父母离异,父亲常年不在身边,母亲在事业上拼搏,在物质上给予案主足够的满足,但是在精神上对案主缺少陪伴,缺少心灵上的关注与沟通。

忽视型的爱,容易让孩子形成回避型的缺爱心理,因为孩子再积极主动,甚至哭闹,也很难获得父母的关注,或者得到的“关注”是批评、指责、讽刺。与其如此,不如把依恋需求压抑住,免得更痛苦。

做个乖孩子,不哭不闹,是回避型缺爱的孩子为了适应父母,从幼年时期就产生的依恋风格,在这种依恋风格的背后,是认定父母不想理自己的心理结构(内部工作模式)。

二、强烈的被抛弃感

“我的父母就会跟我说,他们最大的错误就是生下了我,而且因为他们可怜我,所以才一直给我很好的物质生活,如果我在其他的普通人家是享受不了的,而且我应该感激他们。”这句话可能父母只说了一次,但是在案主内心扎根了,这种强烈的被抛弃意味的话,让案主把“自己很糟糕、很可怜”作为“父母离婚、父亲不要自己、母亲忽视自己”的原因来看待,坚信自己“只是被可怜,不值得被爱”。

这种被抛弃感,会弥散到孩子的社交关系、婚恋关系里去,很难相信他人,很难相信持久稳定的亲情、友情、爱情。

三、负面情绪不被接纳

案主的母亲“是个女强人,特别会赚钱,给我在一线城市买了好几套房,她也有自己的公司”,是一个非常积极上进的事业型女性。这类女性的一大特征,是对负面情绪缺乏包容态度,每天积极上进的心态,让自己有动力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哎呀,你千万不要不开心”,这种说法,看似是安慰,其实是对案主负面情绪的难以忍受。“你一不开心,我就不开心”这种看似母子连心的话,似乎有一种指责孩子把负面情绪影响到自己的意味。

这两句话如果听起来还比较委婉的话,“你怎么这么脆弱?你怎么会抑郁了呢?”就更能看出母亲对孩子抑郁的不接纳,第一反应并不是关怀,而是否定,通过打击孩子“你怎么这么脆弱?”,给孩子贴上“脆弱=抑郁”的人格标签,试图让孩子“不敢”再抑郁。

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有强烈的谴责心态,产生负面情绪之后,孩子自己都无法接纳自己,想尽快否定、消除、至少掩饰这种负面情绪,导致更多的负面情绪产生,形成负面情绪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同时,也容易因自己不接纳负面情绪却又很多负面情绪而羞愧、自卑。

四、婚恋中的不安全感

“我也不敢追求那些特别优秀的女生,一直以来我只敢追求那些看起来没有那么好的女生,比如学历不高,外貌一般,跟我三观不一致,生活方式也不一样的女生。或者直观点说,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坏女孩’。”不敢追好女孩,只敢追坏女孩,这是缺爱者择偶时常见的特征——找一个从外在条件来看很明显配不上自己的人。因为缺爱者内心有很强的不安全感,会认为从世俗层面明显“配不上”自己的人,应该没什么可能抛弃自己,从而减少被抛弃的风险。

但是,即使是找个“配不上”自己的人,由于缺爱者内心卑微到骨髓里,不觉得自己值得被爱,不相信自己能真的被爱,所以对亲密关系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既缺乏情感的表达能力,又缺乏情感的感受能力,导致互动起来很容易物质化,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最后还是有可能被抛弃,被那个根本配不上自己的人抛弃。

究其根源,是缺爱者在原生家庭未曾知真爱为何物,所以在婚恋关系中也不知真爱为何物。

五、缺爱型抑郁的痛苦

“我感觉我活了20几年,从来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关爱和理解。我很压抑,很痛苦……”这是缺爱型抑郁的常见感受,缺爱让人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被抛弃感、自卑感等)、负面思维(不会被爱、没有救了等)、负面行为(不敢社交、不敢追女生等),让案主陷入了长期的负面循环,心理能量非常微弱,整个人毫无精神,看不出一点活力。

加上母亲对自己抑郁的不接纳,更让案主陷入极端孤独无助的痛苦和恐惧之中。抑郁并不是一个人的主观选择,而是一个人心理能量微弱的反应,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三、系统疗愈

通过七个阶段的系统疗愈,案主自述“脸上逐渐有了微笑”,“感受到了社交的快乐,并努力增加良性互动的持续性”,“对自己越来越自信了”、“觉得自己可以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了”,“不急于找女朋友,而是与女同学建立正常的同学关系”。

案主逐渐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从社交的快乐中感受到了被爱的美好,不再寻求通过恋爱关系来补偿缺爱的情感黑洞,更重要的是,从父母给自己营造的心理世界中摆脱出来,有了自己的人生主权。

疗愈结束后三个月,收到案主找到女朋友的好消息,“是个很端庄美丽的女孩,跟做梦一样”。

你点的每个好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