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文化系列丨文中子《止学·智卷》品读!

 m175 2023-10-20 发布于黑龙江

前言

本周四,结合《传习录》于线下讲了一天的“阳明心学”。当提到《传习录上卷·徐爱录·第九节》中“王通”与“韩愈”二人时,发现很多老师朋友都不太了解王通这个人。故,今日特做此分享:

王通,号文中子,是隋唐时期的大儒。

此人名气不大,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也是正常。但他的弟子们名气都很大,如:魏征、李靖、房玄龄...

王阳明认为:韩愈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那个时代风气下的世人们比较喜好华丽的文词章句,所以容易形成一股“因循之风”,因此导致过度吹捧韩愈之才能了。相比之下,王通的实力则要远远高于韩愈...

本文分享的《止学》,就是出自文中子王通之手。

《止学》,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是传统谋略学中最有价值的学问之一,是一门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极富参学价值。曾国藩深爱此书,李嘉诚亦身亲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悬挂于办公室。

下面正式分享第一卷:

《止学·智卷一》

《止学·智卷》中,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

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止学·智卷》

我们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变得聪明,尤其在今天这种社会环境中,很多营销号都在强调一个别样的观点,叫“富在术数,不在劳身”,但这也有可能是一种愚蠢。

简单来说,就是容易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一场空”,“嗜欲深者天机浅”...等情况。

那么,圣人是怎样的存在呢?

圣人,是从来不担心自己的智慧智谋不够用的,而是担心自己的德行有损失。

可是,今天的营销号们为什么会提倡“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局势,不在力耕”这样的观点呢?

若从易学的角度分析,我只能讲一句:这是大环境“阴盛阳衰”的结果。

社会风气败下,正义之气显不出来,大部分气运都在阴暗的一面。若是为了贪图利益,那么走阴的一面,确实是可以在一时之中收割民脂民膏,获取大量利益。

但是,若是想要修君子之道,那么还是要注意分寸,坚守好心中的正义,不要被一时利益蒙蔽了眼,不要被环境中的利益给同化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当气运走到正义的一面时,那些伤天害理、劳命伤财的“术者们”,迟早是会受到惩罚的。

此外,我们还要深刻地了解: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这个话本身是出自汉代的“贤良文学”作品《盐铁论·第三·通有》,作者是知识广博的桓宽,其官位是庐江太守丞,相当于今天的省辖市市长。

《盐铁论》中有一句话,“孝在质实,不在饰貌”。由此,可以看出其作品的思想观点是属于正义之词。

因此,“富在术数,不在劳身”,也绝非是让人偏执地重“术”不重“道”。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们,不要被网络上的“阉割之言”给带偏了节奏,从而生出戾气,为人就变得凶狠了。

儒家先圣孔子门下有72圣贤,其中“子路”算是孔子最宠爱的学生。子路曾经多次问孔子: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坏人却是那么的风光潇洒?

孔子的回答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后来一忍再忍,直到没粮了生病了,子路受不了了,于是就再次生气地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其实,孔子回答的“君子固穷”,不是指财物,而是指不得志的状态,这种状态要能够保守得住,也就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而如果保守不住了,那才是“穷斯滥矣”。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这话看上去确实很“虚”,毕竟人生一世,所追求的不就是一世吗?要让寻常人选择当一世君子去换一个不清晰的未来世,确实太为难了。但也正是因为看不到,所以那才叫“大考验”,毕竟福德福报不是也那么容易得来的。

所以:

十年可见春去秋来,百年可证生老病死;

千年可叹王朝更替,万年可见斗转星移。

如果我们用一天一年十年乃至一生的视野去窥探百千万年的天地,岂不是如同井底之蛙了?

除此之外,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富在术数”?

王阳明小时候是非常喜爱《孙子兵法》等军事游戏的,乃至长大后也应用过兵法平乱。

术数的本质,是智谋,算是兵法,也算是人性的应用。而在兵家人眼里的德行,共有五种,即“五种德行”:智慧、威信、仁爱、勇猛、严明。

术数,其实可以算作是智慧的一类,它本身是属于自然规律。

因此,术数并非不可用。但如果全然地偏向性地应用术数,而没有注意其它几种德行的平衡,那才叫“德行有损”。所以,“富在术数”这种说法也是对的,注意平衡其它几种德行就行。

《止学·智卷》中的圣人,患德有失,也是指种种德行,不只是那一点善心才叫德行。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文武双全”,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只有文没有武,相当于“有道无术”,这也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综合辩证地看待这个观点!

第二句: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止学·智卷》

才能高绝,算不上什么智慧;真正智慧的人,并不会显露自己的才能,他是不会显山露水的。

尤其年轻人,锋芒毕露是一大忌讳。

命理学中有一句古话,叫“少怕帝旺老怕衰”,这个话强调的是“大器晚成”。早年人生得意的人,容易过早夭折。毕竟年轻,容易自以为是,即使才华横溢,也易得罪人。

比如唐伯虎、王阳明,成名过早,自以为是,就容易得罪人,被人陷害。毕竟人性过于复杂,不是你有才华,别人就会喜欢你顺着你。所以,天才往往容易被扼杀在摇篮中。

退一步讲:即使是有所成就的过来人,都要低调行事,何况年轻人呢?

我们平常人都知道,财不外显,其实才华的才也是一样。毕竟,光一旦出现了,黑暗就会随之而来。一定要注意“隐智”“知止”的道理。

地位尊贵的人,其实往往也是充满危险的。所以,智慧的人往往不会贪恋权位。

大多人认为位置高的,就有多么多么的威风八面。真不是那样,位高的是属于高危职业。

有一些位高的人,品质非常廉洁,可一旦到了某个环境,是会被逼入局的,很多时候,连抽身都做不到。会让你进入某个特定环境中,赤裸裸地对你使用“阳谋”,你将左右为难,横竖都是错,一错就成了“沆瀣一气”的存在,就再也无法脱离了。

此外,从今天来看:大疫三年,多少老板陷入危机?从古代来看:文种为什么会被越王杀害?而范蠡却能急流勇退,成为一代商圣陶朱公?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莫要太贪恋权位了。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才只知道不停地谋划。要知道,智谋是有穷尽的,而天道是没有穷尽的。

道与术,孰轻孰重?

第三句: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止学·智卷》

这一句的重点是:知止。就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样,要注意把握分寸,注重德行的培育。

即使是再高的智谋,也必定有它的缺点。

所以,很多时候反而是不需要用智谋的。

我一直很强调一句话:天真、真诚,可以破除一切邪妄!或者说是“一诚百道通”!

第四句: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

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

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止学·智卷》

智谋不够,还所图甚大,就像不懂情况的人拿着榔头去打砸钢化玻璃搞抢劫一样,那是在闹笑话,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所以,一定要搞清自己的定位,正确地认识自己。否则的话,一旦定位出了问题,那么结果必然会是灾难性的伤害。

即使你的智谋不错,但也一定要明白:智谋这种东西,本身也深藏祸事。如果自以为智谋天下第一,总是通过“伤害别人”来换取利益,迟早也会害了自己。

不懂的人,被你坑一两次是正常的,但不可能一直被你坑。该收手时,一定要收手,一定要懂得“止”的道理。全天下的聪明人,不止你一个。不要太自以为是了,容易惹众怒。

即使你是鉴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坑了人家,那也要懂得适时回报给对方或者大众。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私自利的人,迟早会被送上断头台。

另外,在与人打交道时要注意识人:

跟有智慧的人交流,要说有智慧的话。既然大家都不傻,就用不着拐弯抹角,以心交心,更有诚意。

跟缺智慧的人交流,要说缺智慧的话。否则的话,就会消耗自己的精气神,而且还没什么效果。

好好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此外,也看清情况,学会适时地用愚蠢来替代智慧,学会用智慧让自己停止智谋,所有的智谋在真正的智慧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

人生真正的大智慧,是“真诚”二字。不懂这个道理的人,说好听点,只能算是小道小术;难听点,就是“旁门佐道”。

好好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诚愿文化路上的有志之士:沉心静气,低调潜行,刻苦专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