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学习上的陷阱,千万不要踩雷!

 进击中的罗罗 2023-10-21 发布于广东

“每天进步一点点”
文 / 进击中的罗罗

这是我日更写作的第458天

一切都是积累,日拱一卒,一点一滴。



前两天,有个公众号读者加了我的微信,并且他还主动地把他的自我介绍发给了我。

我当时看到的一眼就觉得,对方很有礼貌,但我又不知道如何找话题和对方聊。

于是我就大概浏览了一下他的朋友圈,却意外地发现他如此优秀,是一个长跑马拉松的运动爱好者。

刚好,我最近也在练习跑步,但我觉得自己的跑步速度很慢,有时候跑起来特别吃力。

于是,我就请教他在跑步方面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传授,或者有什么书籍可以推荐。

当时他给我发了一本书的链接——

当时我看到张展晖老师的名字,我就觉得特别的眼熟。

因为我平时喜欢听樊登读书,我记得他是樊登老师的跑步教练,分享过另外一本关于跑步的书叫《掌控》。

可是,你知道吗?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就觉得有些羞愧,脸上更是有点火辣辣的疼,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因为我和他都看了同一个作者写的跑步书籍,别人都成了跑步大神了,而我还在苦思冥想的到处找方法,不愿意多练习。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我又把《掌控》这本书听了一遍,我发现确实是自己的问题。

比如书里面说要跑步之前就要先热身,热身开了,自己的血液循环也开了,这样自己的关节和肌肉热起来,这样跑的话不容易受伤。

但过去的我总觉得热身是浪费时间,是个废动作,所以我就没有做。

比如书里面还提到,跑步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跑步姿势,跑的时候身体要稍微往前倾,后腿要弯一点点,这样自己的后腿不容易累,跑起来会更轻松。

但我跑步的时候却一味蛮干,没有按照书里面说的方法去做,所以我的配速一直没有提升上来。

然后,我就有一个很深的感悟 ——

书还是那本书,可有时候人却不是人啊。(哈哈,说这句话自己都觉得有点过分😂)

不是书没有用,而是自己没有用,所以觉得书没有用。

听到一个方法,和能把这个方法一五一十地用到自己身上,并且用好,真的是有着巨大鸿沟。

在樊登读书上听完一本书大概要半小时到50多分钟左右,但要真正应用这本书里面的方法,则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如果只是听到没有做到,不过是自我感动而已。

《论语》里面讲“传不习乎?”

这里的“传”是传授,“习”是“学而时习之”的“习”,是温习、练习、演习。

读书、听书的时候觉得自己似乎都听懂了,恍然大悟,很有启发。但这个恍然大悟代表自己会了吗?

不是的,这个恍然大悟是作者给的。

如果自己没有去实践,去运用,生活中还是遇到一样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不知道自己不会,还以为自己会了。多可怕!

比如我们上学时都有体会,听课似乎都听懂了,可一做习题就不会了。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所以每天学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复习,马上练习,放事上演习,才知道自己到底学没学到手,这就是“传不习乎”。

正如华杉老师说的:读书不是为了寻章摘句,背得些“知识”去显摆我知道。王阳明说过,谁要你记得?你若记得,未必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所以,与其每天苦思冥想找各种各样的武功秘籍,想着走捷径,不如脚踏实地多做练习。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想清楚这一点之后,我就放弃了一味追求新知的念头,而是告诉自己多练习,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就像练功,唯有先扎好马步,每日挥刀500下,在敌人来袭的时候,我的身体就会做出本能的防御准备。

如果我每日都不挥刀,人来的时候我却要想——

第1步做什么,

第2步做什么,

还没想到第3步的时候,

我的人头就落地了。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到卖油翁一样,没有技巧,唯手熟尔。

我打算以后遵循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时刻提醒自己自己阅读只是开始,阅读后的思考、思考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

比如学了一个沟通金句,当天就用这个金句找5-10个人聊一聊,把这个金句用到自己日常的沟通中,让这个金句内化为我日常沟通的一种习惯。

比如学了一个写作方法,就去写一篇文章,练习使用这个方法。把这个方法用到我的文章里面,这样我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比如看到书中有一个不错的方法,就用纸写下来,执行72小时的践行清单,把更多的时间用到练习上,而不是刻意追求阅读数量上。

比如跟着老师学习了一个思考行动模型,就提醒自己不要傲慢,而是认认真真参加打卡,严格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多练习,听话照做,这样自己的心态、写作能力才会得到有效提升。

一个道理,一个方法,只有我自己思考过,实践过,反思过,改进过,我才会真正明白这个方法具体应该怎么用,以及这个过程会遇到哪些问题,我应该怎么去解决去优化,这样我才能真正把知识为己所用。

否则,只是停留在学习表面,到最后只是自我感动,夸夸其谈写文章并没有任何用处。


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与其找方法,不如多练习。

但单一方法练习也是非常低效的,也没有太大价值,更重要的是,学会把多个方法组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学习跑步,不要一上来就想着我要跑个5公里,而是按照书中教的方法,今天要先学会热身,避免自己受伤,先跑个1公里,建立自己的信心,后面再一点点去增加自己跑步的距离。

比如学习书法,不要一上来就想着自己要写好一幅作品,而是耐心先学好基本笔画,然后才组合为一个完整的字体。

比如学习写作,一次听了 3 节课,学到 3 个方法,自己可能会想:我要把 3 个方法,一次性全部用到文章,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

这样也没有错,但在写作初期,把一个方法练好、练熟,就需要花费不少精力、一篇文章里,如果自己对这3 个方法都不熟,不出意外的话,这篇文章质量不会好。

所以,学习任何技能都应该提醒自己循序渐进,先简后繁,花更多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练习,才会事半功倍。

知识本身不值钱,唯有把知识运用到自己身上,提升自己,才是让自己变得值钱。

其实想想,也挺可怕的。

如果我听了一本书、看了一个方法、懂得一个道理、学会了一个思考模型,却练习的很少,那时间也过去了,钱也白花了,而自己还没有成长、没有改变,既浪费了时间,还没有成长。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思维习惯,出现的次多了,它就会在大脑里面变成我的一种习惯,让我掉入周围的惯性中,和别人一样追求年读几百本书,可自己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到最后只会搬运: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来安慰自己,那才是最可悲的,才是真正的对不起自己的努力。

其实真正的学习,靠的还是重复多次练习。

不管是跑步、写作、沟通、销售、书法……在我们听到一个方法的时候,如果不去做练习,不去践行很难将方法内化到大脑中,形成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我们练习的目的,是将方法内化到大脑中,最后让这个方法,和大脑中的某个神经元,关联在一起。下次需要用到方法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触发,然后熟练的运用,这样才是真正地把知识运用到自己身上。

华杉老师说:读书是为了求用,不是为了求解。知行合一,用就是解,用上才能得解。没用上,都是误解。有时一段书,各家各有各的解,谁的对?你看你用得上哪个。若是用不上,谁对谁错跟你都没关系。

对自己知道的知行合一,切实笃行,就是我知之道了。

学习没有捷径,唯有百炼成钢,保持耐心,提醒自己与其找方法,不如多练习。

所以,我今后还要更加勤奋做练习,多用知识,而不是盲目追求新知。

点亮在看

愿每天都进步!


嗯,
又是美好的一天,
保持好心情哇☺

请记得我和这个世界都是爱你的❤️

 这是一个小尾巴~


罗罗建立了一个知识星球,每天带着大家一起复盘、思考输出、共同成长。

以书会友,和大家一起探寻精神自由之路,期待志同道合的你扫码加入!👇👇


< END >
《次第花开》这本书里面的一句话,我每天看10遍!
这个微不起眼的小习惯,我坚持了600多天!
稻盛和夫,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我每天看10遍!
都看到这里了,你不关注一下嘛👇,我每天都更新哇,不更不是人!


作者简介:

我是进击中的罗罗,专注自我提升,通过持续阅读写作提升自己,做一个有温度的写手,用生命影响生命。

今天是公众号日更第458/500 天。

今天是晚 10点半睡觉,

早 5点起床写作第 426/500 天。

欢迎加我微信,交个朋友
如果你的朋友也热爱写作
也欢迎你转发分给ta,
感谢你的慷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