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7.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以道治国,天下太平(第六十章)

 舞酒绿林 2023-10-21 发布于英国

【原文分析】:

本章讲的就是一个意思——治国之道。先提出问题:“治大国,若烹小鲜”;再解决问题:“以道莅天下”才能做到;最后达到“德交归焉”。

【现实意义】: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莅,读lì,常用词为莅临。莅,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以道来治理天下,那些妖魔鬼怪,或者说所有的坏人,也神气不了了,不敢作怪捣乱了。道莅天下,以正压邪。正气凛然,歪风邪气就没了市场。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做鬼也正派了。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也不是说妖魔鬼怪神气不了,即使神气起来也是不伤害人的,或者说伤害不了人。道莅天下,正气凛然,连鬼都吓住了,改邪归正变好了。全社会正能量满满,坏人也不敢干坏事,若干坏事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地自容,无法生存。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不是魔鬼神气起来不伤害人,是因为圣人也是不伤害人的。以道治理天下,坏人也会变成好人,好人更加是好人了。在这里,鬼和神不能看成现代词鬼神,或鬼怪和神灵。鬼是鬼怪,神是神气或灵验。反过来说,圣人以道法树立的威望,连妖魔鬼怪都臣服,不作怪了。结果是: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最后一句是总结语,在理解、翻译分歧都很大。首先说“两不相伤”是哪两个?是魔鬼和圣人?还是鬼和人?还是魔鬼和圣人与人?所以,翻译起来就大不一样了。

河上公章句:“鬼与圣人俱两不相伤也。”说的是神鬼和圣人互不伤害。

王弼注:“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神亦不伤人。故曰'两不相伤’也。”说的是神鬼和圣人都不伤人。

《韩非子·解老》:“上不与民相害,而人不与鬼相伤,故曰'两不相伤’。”说的是统治者与老百姓,人和鬼互不相害。

高亨《老子正诂》:“鬼神不祟人,人不驱鬼神,圣人不病民,民不害圣人,是为两不相伤。”说的是人鬼相安,圣人与民众相安。

原文有“相伤”两字,就是说互相伤害。一般人只有怕鬼,伤不了鬼,更不会伤害圣人。圣人不同,圣人有道法可以抓鬼、治鬼、伤害鬼,鬼也能伤害圣人的。所以是魔鬼与圣人两不伤害,天下才太平。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别说魔鬼与圣人了。所以,“两不相伤”应该是魔鬼与圣人两不相伤。

再说“德交归焉”。德、交、归三字在这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德,作名词就是品德、德行、道德等常用词。魔鬼也有好的一面,机灵,聪慧。以前常对小孩子爱称,小鬼、机灵鬼。但德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德本义是动词,与行走有关是登高、攀登的意思,古通“得”,即取得、获得。

交,不是动词,是名词朋友、故交、交情之意。通过交往建立友情,如君子之交。

归,现代汉语常用词归来、归还、归属等,但归还可读kuì,通“馈”。这是一个不常用的词义——赠送。如归衣,赠送衣服。《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阳货没见着孔子,也赠送孔子一只小猪。“归”作“赠送”讲,才讲得通。

道治天下,魔鬼也变成了好人。魔鬼与圣人和平共处互不伤害,得到的结果是他们能够互相来往,建立交情和友谊,且能够互相馈赠,关系亲密,社会和谐。这就是“德交归焉”的意思,是理想不现实。

附: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新译】:

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一样。

以道治理天下,魔鬼也不灵了;也不是魔鬼不灵验,就算它灵验也伤不了人。不仅魔鬼灵验不伤人,而且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魔鬼和圣人都不伤害人,也互不伤害,和平共处。所以,它们的美德相互交往馈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