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笔录第九十四篇

 感悟_johnson 2023-10-21 发布于福建

-------------------------------------------------------------

第三节 针刺原则及五脏刺伤症状

原文: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524页,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刺五脏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刺到脏,所以我们在腧穴上背后的腧穴上下针的时候我们有一定的深浅,你不能扎太深不能扎太浅,所以我常常跟诸位讲,督脉我们从大椎穴一直到第十四椎命门的时候,我们扎针的时候斜刺不要直刺,你直刺下去如果一寸针也罢,碰到个胖子,那个瘦子一寸针都会扎到,尽量不要刺到内脏。如果刺到内脏的话,哪些症状出现?这边就下了定义,如果你刺到心脏一天就死掉了,那你怎么知道他的心脏?发噫症,喉咙噫症。那中肝呢?如果刺到肝脏五天,讲话一直讲很多中到肺的话就会有咳嗽不止如果扎针扎到肾脏,动为嚏,喷嚏,打喷嚏,会伸欠伸懒腰中脾脏,十天死,动为吞,病人会不断地吞口水下去伤人五脏必死,我们绝对不要去针扎太深,伤到人家的脏腑,这是基本上的大原则

第六十五篇 标本病论

第一节 标本病及案例

原文: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黄帝内经第65篇标本论。
这个黄帝问啦,病有标有本,刺法有顺逆,那你怎么区分它标和本呢?本就是病来自原发性原来的地方,最早发病的地方,标是他传经传到表面上。那你如何区分它什么是标?什么是本?什么时候先去治标?什么时候先去治本?针灸下针的手法顺逆如何?这怎么区分?

原文: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岐伯就说了,你刺的方法一定要区分阴阳,我们讲阴经阳经,你经络很熟的时候,病人说我手这里痛,阳经,这里痛阴经,你就讲完了,阴阳一定区分开来。我这里痛,一看到到底是阳经在胃经上面还是在肾经上面还是在任脉上面,对不对?我们任十二经络任七经八脉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能分阴阳,区分阴阳。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所谓逆从得施就是该补就补、该泄就泄,我们按照经络的虚实补泄来做。那诸位按照我们针灸的法则来做的时候绝对不会弄错。有的时候病在标而求之于标,病在本而求之于本,有的时候在本求之于标,有的时候在标求之于本。所以治法有取标而得者治好了,有时候取本而把他治好了,有的时候逆取而得者,有的时候从取而得者。那你怎么治?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原文: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最主要的是阴阳逆从,是标本的道,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以浅而知深,这个讲了半天讲什么?就是,你当个医生有标有本,那你标就治标、本就治本,简单讲就是这样子。实际上案例怎么说?有一个病人来了,你问他发高烧?我发烧。大便好不好?便秘。你便秘几天了?7天了。吓死了,7天不大便,这时候你还管他高不高烧?你大便一清他烧就退了。所以大便是本,标是假热。那个热,燥气,阳明燥热会发高热。那你如果说你发烧几天了?我发烧三四天了,那你大便好不好?我今天没有大便,昨天还有,今天本来应该早上有,现在还没有。那我们知道没有问题嘛,我们还有一些发表的药没有关系,去热的药,这简单讲,这是标本。所以有急的话我们要去治急,缓的话,这个我们急缓发生的时候,有很急的我们先去治急。有个人跑来跟你讲,我一天24小时没小便了,你赶快先通拉尿再说,你还管他其他的对不对?吓都吓死了。对不对?你说老师我针灸通尿,当然可以啊,怎么不行?我们水分,水道,对不对?中极穴,中极穴不是膀胱的募穴吗?三皇穴,阴陵泉三阴交地机,诸如此类的。先把他小便利出来嘛,对不对?你还在问其他,你晚上睡觉好不好睡?太慢了。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原文: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那最后一行有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就是先得到这个病,之后才发生其他的反逆的症状,这个时候我们去治他原先得到的病

图片

我举个例子给你听,有一个人盲肠炎堵到了,这个我们知道这一块发热,同时大便没有,腹痛,他已经告诉你我腹痛了,那你让他足阳明经足三里下,一寸两寸的中间找到压痛点,我们叫阑尾点。阑尾点你找到压痛,我们确定他是盲肠炎对不对?病人说医生我这里手破了,两天没有收口,结果你还不去管他盲肠炎,还在给他收口,这就是医生很差。你commensense没有嘛。懂不懂我意思?讲的就是这样子。我们有下针把它导出来,药给它攻起来,你如果针药并施,为什么我要训练将来大家是针药并施?当你又会针灸又会使用经方的时候,真的是超级中医,没有病不可以治的。从病在初始在络上面一直到病在内脏,只有这样可以做到。不然的话现在有一个人来,我腰痛。腰痛你知道要吃药要吃多久?对不对?受伤了腰痛或怎么样,那个腰痛很久了,针一下去就好了,当场就好了。对不对?现在有个病人说我腰痛的很很厉害,对不对?弯腰都不行,他有一点发烧,你跟他说,没关系,我们先治你发烧好了,腰不要管了,他动都不能动了,对不对?这就标本都不懂。知道我的意思吧?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如果病人出现呢,先出现很多症状,然后这个症状出来以后,再出现重病,我们还是要治他本
比如说有一个人来,他呢全身是黄疸,你问他,那个黄疸几天了?昨天才发的。对不对?那你得黄疸之前一直好不好睡觉?不好睡觉。胃口好不好?不好,胃口不好,大便也不是很通畅,小便也是黄,一直延续到昨天才突然爆发黄疸。这个时候先治他黄疸,知道我意思吧?就是因为胆堵到了才会有其他的副作用出现,那现在堵得完全堵到了,才会全身发黄疸,这就是这个病例的意思。
先寒而后生病的,我们要先治他的本,就是先治他的寒先病有了这个病以后才生才出现寒症的,这个我们先治他的本病。有的人是先发热而后生病的,也是治他的热病
比如说什么叫先热?有一个人大肠便秘到了,堵到了,这个病人是不是造成发热?还有一种他大肠没有堵到,他就是燥热,热没有去掉以后才造成肠子堵到,就是你看它的先后。一般来说你如果堵到一天两天没有关系,两天以上我们就要把它清出来了。所以后来我们在介绍《伤寒论》的时候就有了,你如果是有太阳表实证,有实证,见到便秘的时候,你说哪一个先去?对不对?我们按照经方的方式方法,我们是先解表再去攻里,这是原则,否则你一攻里的话,表邪会下陷,一下陷的话造成心下痞,痞症就会出来。这是他取舍的时候角度拿捏得不准。诸位你放心好了,我教你们,你们不会造成心下痞,当然你刻意让你的敌人心下痞也可以啊,这应该发表你给他攻下就痞了嘛。所以这就讲这个原则。
这个中间提了很多,什么这个527页第一行最下面,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我们中满了我们要先去他的中满
比如说什么叫中满?举个例,比如说我们食物吃到胃里面去,堵在胃里面,中满啦。出现的时机,可能常常看到有的人吃坏食物,结果堵在这边,好的食物不下去,坏的食物把它堵在这边,坏的食物为什么堵在这边?因为你身体不收纳,这个食物不应该在这里,堵到那边,中满,这个时候我们把中满去掉,我们有很多很好的药把它给去掉,针也可以。

图片

至于说你看这一段,527页第一段,第四行下方最下面那边,他说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而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而后治其本。对不对?你说讲了半天,你说我也不记得了,当然记不得,他不是让你记的。
简单说,一个人已经在吐血了,我下痢脓血,他的副症会很多,我全身倦怠没有力,我讲话也没有力,我睡觉也没办法睡,我刚才跟我太太吵了一架,我是没有力气又气,然后身体也不舒服。那你不能说犹豫先讲他的犹豫对不对?你要先看哪个比较急,原则就是这样子,哪一个比较急?当你把他的肠里面、胃里面出血的现象一去掉之后,所有症状都恢复了。当你通通恢复了,都好了,对不对?他开始担心他儿子同性恋或者是怎样,那时候我们再去改,标本嘛。现在,结果你标本搞不清楚,他在那边吐血又下血,你不理他,你去帮他解决同性恋的问题,这个是鸡同鸭讲,方法不对。

第二节 病传及重要概念

原文: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先欬,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529页,如果,这个前面翻译要注意一下,说病传者心病,病如果先传,第一个会传到心脏里面的时候,一定会有先心脏开始痛,痛这个讲我们病在传经。先心痛,一天就会咳嗽,因为火会克金,心里有病的时候,心脏有问题的时候,火会造成咳嗽,火克经。三日胸胁在这边会肢满痛,金克木,因为木肝木通通在胁肋这边,少阳通通在胁肋这边。如果是五天造成闭塞不通,因为木克土嘛,土会感到小便大便,身体重疼。肾脏也管大小便,脾脏也会管到大小便,产生的症状不一样。如果三日不死,如果三天没有好,到冬天呢,如果发生在冬天的话,半夜就死掉了,夏天的时候中午死掉,中午会死掉。那怎么知道半夜跟中午?就是我讲的五分法,马上就分出来了,我们知道本病在心嘛,对不对?心在午时的时候,午时是正午是火,同节气比如说心脏是火,午时是火,是不是病起?有没有?病是不是起?半夜的时候是水,水会克火,对不对?所以半夜死。所以,你如果按照五分法来做,后面什么冬半夜,在冬天的时候半夜死掉,因为冬天是水,晚上是水是半夜,夏天的时候是火,日中会死掉,因为病起嘛,这是夏天冬天心脏病死亡的时间不一样。那你如果讲五分法的话,什么冬日入夏日出什么就不用去记了,因为午分法就很明确告诉你什么时候会出问题。

原文:肺病喘欬,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如果是肺病,这是脏病的相传,如果肺病有喘咳,短气又咳嗽,三天而造成胁肋,胸胁苦满,胁肋满,这是金克木,肺有问题的时候会影响到肝脏,如果说没好,再传的话就是木克土,土的话就是脾脏,身重体痛,再胀,再发胀。如果十天没有好的话,病人就死症。死的时间冬天夏天不太一样。

 原文: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肝病,本来肝主木,眼睛,胸胁,所以肝有病的时候眼睛会昏花,胸胁肢满。三日体重节痛就是木克土,肝病呢传脾的时候就是这种现象,一克土的话,脾主少腹,肚子会胀起来。再来腰脊少腹痛、胫酸的话,就是土克到水了,如果三天没有把他治好,冬天的时候太阳下山的时候死,夏天的时候早餐的时候死。如果这个我们其实这个日,后来在伤寒论的时候,张仲景在用日的时候,一候,一候是7天,6天左右到第7天更换,所以我常常说是6,因为第7天会更换掉。如果这边讲把日变成候的话,3就是21天,我个人认为说日变候比较重要。因为以前的定义,日是一候,现在日就是日,以前的古书上面的时候差不多是一候是6天。

原文: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脾病的时候,土有问题,肚子一定会胀,身体体重节痛,身体关节痛,身体感到很沉重,少腹胀,一听就想到脾脏。那土会克水,如果没好的话,一个礼拜没好,少腹胀就会引起腰脊痛,就是土克水了,胫酸。如果说三候的话,背筋都会痛,小便就不出来了,这个时候如果十候不死,如果没有把他治好,十个候里面比如说60天以内两个月不给他治好,这个是冬天的时候什么时候后死,夏天什么时候死这里写了。

原文: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看肾脏病的时候,一定是少腹,少腹背脊酸痛,䯒酸,骨头是酸的,脚是胫骨那边是酸的,如果背举痛的时候是水克火,甚至水病嘛,小便病,小便一有堵塞的时候,这个病人就很危险,中西医都是一样,我们赶快要让他通利出来。

原文: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如果胃胀,530页,胃病胀满的时候,这个病人呢,胃病其实是最好治的,这里就是你没有把它治好,胃病是最快的,不管是什么胃化脓、发炎,胃有痈、化脓啊,胃这种炎症通通很好治的。如果胃病胀满,五候的时候少腹腰脊痛,就是土去克水的,没有治好,䯒酸,因为胻就是胃经经过的地方。

原文: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那这个造成呢,如果还是没有好,小便就闭掉,因为水被克到,就是土去克水,水没有办法汽化,这个死的时间。

原文: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基本上呢这一段讲到最后面才是重点。
诸位看,530页第六行,就是第三段下方。所有的病都是相传,都有死期,如果间一脏止,就是你传到一个脏就停止了不再传的话,或者是传到三四个脏,这个都是可以治疗,这句话是重点。怎么讲呢?我们为什么要去知道前面的一些副症,你去看看好了,记不得了无所谓,我不在乎你记得。但是你一定要有这个概念,当你心脏有问题的时候,你首先把肺固住的时候,心脏的病就不会传,肝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先实脾,病就不会再传。肾脏有问题的时候,因为有问题一定会第一个牵引到心脏,我们就固他的心脏,病就不会传。你只要把这个病固在一个脏上面没有相传的话,这个病人不会死。了解我的意思吧?事后我们再怎么调理再怎么做,这是它的大原则。
下一章我们要讲着至教论,我们留在明天532页,我们明天再继续讲,我们今天介绍到这里。

第七十五篇 着至教论篇

第一节 书籍附赠说明

今天我们开始讲着至教论,在上之前我们先跟诸位解释一下黄帝内经从第六十五篇以后,就是六十六一直到七十四篇,这些篇幅丧失掉了,所以我们跟着DVD买的时候,你会看到这个黄帝内经的,我们自己翻译的,附带赠送的一本,就是这一本呢是来自宋本,宋朝的刊本,是王冰他所撰的,就是他把66章到74章补足上去,补足上去呢我把中间的拷贝下来给你们,这个是原文,附送给大家去阅览。真的里面最好的一篇是我在买那个二十二子的时候,本来我目的要找韩非子,反正中国很多子,那本书就叫二十二子,有韩非子、庄子、孔子、老子什么都有。结果我要找韩非子,结果找这个书好不容易找到韩非子全部写的东西,结果拿回来一看,里面有黄帝内经遗篇就是第72篇刺法篇,里面很好,所以我花了一点心思把它翻译出来给大家看,有翻译的话会看得更清楚。所以说我们的我除了自己写的这本黄帝内经,后面又附上了刺法这一篇,黄帝内经第72篇,这是遗篇。
过去我们都知道这个,中国比较难懂的是伏羲、神农还有黄帝,这三个时期伏羲讲的是易经八卦,神农是我们的本草经还有黄帝内经,这些篇数丧失掉的部分,我们过去一定还有黄帝内经的话还有黄帝外经,那外经已经失传了。
如果将来有一天出土了,那可能会让我个人来说我可能会疯狂或者怎么样,很开心,因为这个是中国文化的宝贝,它能够出土最好。当然我们不在乎拿到原文,不可能的,影印本或者怎么样都是很好的。

第二节 三阳并至、三阳直心

原文: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我们现在开始讲着至教论第七十五,这一篇大家看原文。黄帝召雷公来,雷公是一个初生的,刚出来的医生,你学过医术吗?

原文: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雷公说,我读过医书,没有很明白很了解,那希望黄帝知道我的意思,就这个意思嘛。他们说过去呢都是要上通神农,一定要上通神农,着至教,疑于二皇。他希望学到能够上比伏氏二皇,就是伏羲跟神农氏。

原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黄帝说好,你知道这个就好了。所有的中医的精神就在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互相呼应,互相扶持。真正的“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个可以长久。那这种才能教导好群众,也不会产生疑虑,这种医道才可以传世。中医本身呢,所有的我们的处方、我们的来源、我们的下针的手法,包括针灸的所有的气脉怎么走,都是按照天地四时日月星辰来做的。所以要知道天地之间的道理,我们知道它的阴阳的阴消阳长它的规则,这样的话医术才不会有不及和过偏

原文: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曰:不知。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就继续问啦,请你解释一下医术的奥妙、奥秘。黄帝说那你听过阴阳没有?中医讲的就是阴阳,讲了半天我们讲那么多就是阴阳。那雷公不敢讲话啊,说不知道,请黄帝来讲,讲错了被杀头,对不对?当然不要讲,很聪明。
黄帝就说三阳为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不了解所谓三阳莫当什么意思。
我们三阳,三阳并至,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并在一起的时候,那个力量非常的大,速度也来得非常快,它一病在一起的时候,病瞬间就发,病之前没有预兆。那一发的时候像风雨一样,冲到头顶上就是发癫痫,所以癫痫之前人都很正常啊,三阳一并在一起的时候马上发病,马上就昏倒,这是发在头顶上。如果发到身体里面去,入到腹里面去的话,造成病人下痢不止,或者小便失禁,这种病势来得非常快,所以外无期,内无正,你没有办法预期它什么时候会来,那你没有办法正确地知道。那这种病又不发生在经脉上面,诊断上面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按照正常的医书上面来诊断。

原文: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我们在三阳并治的时候,针灸的手法里面有,比如我们百会,百会放血,我们一些十宣放血,在经络上面的井穴放血,诸如此类的,都是一些让阳不并的目的,阳不并在一起。如果说在仔细解释三阳的时候,535页,黄帝说三阳者是至阳,阳非常大,积并则为惊,并一般是三阳经,诸位都读过,足阳明胃经在前面,足少阳胆就在旁边,太阳膀胱经在后面,这三阳是不并在一起的,各行各的路,对不对?如果是积病,通通并在一起,产生惊,病起疾风,瞬间发了病,至如礔砺,九窍皆塞。这个时候一发的时候,所有的口窍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大小便全部是闭住的,你在旁边叫他也听不到,什么都听不到。阳气滂溢,因为阳太盛了,往旁边散开,会造成干嗌喉塞,嘴巴里面呢很干然后吞不下东西,喉咙里面咕噜咕噜的,喉咙吞不下东西,声音会很大。如果是并于阴,就会造成下痢不止,这个中医称为三阳直心。
看到536页的时候,突然跑出一段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这句话就跟它前后有一点不搭嘎,读《黄帝内经》读到这样是正常,因为它是竹简嘛,就是前后分的时候突然跑一段出来。

-------------------------------------------------------------

中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承载着先祖们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