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苓汤能治什么病?

 经方人生 2023-10-21 发布于四川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2398原创内容



柴苓汤,即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这两个药方皆出自《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两个经方的合方。

柴苓汤最早见于金代李杲所编撰的《医方便懦》,原文中记载柴苓汤用以“治先寒后热,分阴阳,利小便,诸疟通用。”

小柴胡汤为治疗伤寒少阳病证的主要方剂,方中半夏具和胃降逆的功效;人参和炙甘草有助于扶助正气抵抗病邪,有益气助阳的功效,主要用于少阳病正气已虚的患者;生姜和大枣则有调和胃气,益气生津的功效。

五苓散在《伤寒论》中主治蓄水证,此方主要治疗以水湿内盛和膀胱气化不利为病机而导致的临床症状。泽泻具有利水渗湿之效,而佐以茯苓、猪苓可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白术、茯苓相须为用,泽泻配伍白术可达健脾以运化水湿之功。

图片
为什么要合方?合方的主要目的是兼顾更多的病机。就柴苓汤为例,其中的小柴胡汤所主治的少阳病,枢机不利,正气不足;而五苓散则能利水渗湿。二方合在一起,即能既治少阳病,又兼能治水湿积滞诸病。

我在临床治病中体会到,今时的不少慢性疾病存在着更复杂的病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源于这些慢性疾病的病因复杂;其二,病机本来比较单一,但病人往往曾经接受过中西医杂治,导致病机多变;其三,今时之人往往不重视养生,各种熬夜、暴饮暴食,各种消耗,导致普遍存在着正虚邪恋的病机。

在治疗这些慢性疾病时,为了提高治病疗效,不得不选择合方。

寒露养生,关键在于润燥,避寒。建议早睡早起,节食少动,勿太辛劳,勿出大汗,衣可略薄,以让身体感受到寒凉秋气。选择中医特此推出寒露养生专区。



按仲景的记载,小柴胡汤原方组成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苓散原方组成为: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白术十八铢上五味,檮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煖水,汗出愈。

二方合成一方,我临床常用的剂量如下:

柴胡15,黄芩10,姜半夏15,党参20,生姜五片,大枣10克(切开),炙甘草10,白术15,泽泻20,猪苓10,茯苓30,桂枝10,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

从我自己的临床体会,此二方合为一方之后,极少加减化裁。我的理由是,二方合为一方后药力非常平和,基本上不太需要过多的加减。但需要根据病情而适当调节药味的剂量。比如,若以少阳病为主,兼见水湿停滞,则重用小柴胡汤;若以水湿停滞为主,兼有少阳病,则重用五苓散。

但从历代医家的著述来看,不少医家把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合方后,都会有所加减化裁。以下试列举数家:

《仁斋直指方论》去桂枝、大枣,治伤寒,身热,泄泻;

图片

《景岳全书》去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桂枝,治身热,烦渴,泄泻,诸疝;

《丹溪心法附余》去大枣,治发热,里虚,泄泻;

《医圣阶梯》去桂枝,治伤寒,泄泻不止;

《皇汉医学》去桂枝,治发热烦渴,小便不利,大便泄利,脉浮弦数;

……



从症状来分析,柴苓汤主要治疗哪些症状呢?

有学者研究发现,柴苓汤主治的症状包括口渴、寐差、便溏、乏力、纳差、怕冷、欲饮、便干、易汗、上腹胀、头晕、小便不利、易感冒、腹泻、多梦和咳嗽。

分析这些症状,我的体会是,这些症状正好是小柴胡汤与五苓散主治的合并。进一步说,若病人既有少阳病,但见一症便是,又有与水液代谢相关的症状,那么,就可以考虑用柴苓汤。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合并症状,当源于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导致邪正相搏。一方面,中气不足,且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内滞;另一方面,少阳枢机不利,出现郁热。

从以上症状来看,柴苓汤主要涉及的病位包括了上中下三焦。在中焦是脾胃肝胆;在上焦是心肺;在下焦则是大肠、小肠和肾、膀胱。

图片

显然,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合用,不但拓展了各方的适应证,其可治疗的病症范畴也随之增加。

现代医家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扩大柴苓汤的应用范围,从相关的临床报道来看,柴苓汤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治疗上,其次为头面部症状、水液代谢障碍、肿瘤疾病、术后下肢肿胀、习惯性流产、自身免疫性复发性流产、化疗后症状、肺系疾病以及消化道症状等。

有研究发现,柴苓汤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与减少对类固醇制剂的依赖性,并认为柴苓汤具有类固醇样作用。



如何更深刻地理解柴苓汤呢?我的思考是,不妨细细分析此方中诸药味都内含哪些药方。凡所内含的药方,必然代表着其所主治的方向。

小柴胡汤中自含一些药方,比如,甘草汤、小半夏汤等,这里重点分析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后增加了哪些内含的药方(主要是经方)。经过分析发现,增加的药方(经方)非常多。以下把增加的药方一一列出,并从《伤寒杂病论》中抄录其原文以见其主治功效。

其一,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是治心悸的药方。

其二,桂枝去芍药汤

《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即桂枝汤去芍药。

图片

其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这是化痰饮的高效方。

其四,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金匮要略》:“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这是治脐下悸,气机上逆的高效方。

其五,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这是利水治心下悸的药方

其六,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第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其方由半夏,桂枝,炙甘草组成,是利咽的。

其七,泽泻汤

《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此方由泽泻、白术组成,治眩晕极效。

其八,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其方有半夏,生姜,茯苓三味组成,是利水湿的高效方。

其九,猪苓散

《金匮要略》:“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方中由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组成,是利水湿的。

其十,茯苓泽泻汤

《金匮要略》:“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方中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组成。

十一,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鲠,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方由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组成,是解表温里的高效方。

十二,理中丸

《伤寒论》第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方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组成,是高效的理运中阳的名方。

图片

十三,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金匮要略》:“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方由甘草、白术、干姜、茯苓组成,是治肾着病的高效方。

十四,人参汤

《金匮要略》:“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汤亦主之。”

方由人参、甘草、干姜、白术组成,此亦是理中汤。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中,小柴胡汤中的生姜亦可换成干姜。从临床来观察,换成干姜也是可行的。特别是当中阳偏虚而表证不明显时,干姜比生姜更为合适。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这些增加的药方都在柴苓汤之内,当然也都应该是柴苓汤的主治方向。由此看来,柴苓汤的主治范围远比单独的小柴胡汤及五苓散要更为广泛。这也提示我们,一旦合方时,药方的主治范围往往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极大地扩大了主治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