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说清楚群方之祖——桂枝汤

 并不hy 2023-10-22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习过中医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外界的邪气除了分成阴邪、阳邪外,还有一种分法,那就是把阴阳之邪细分成六邪,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热。而仲景老师在整本《伤寒论》中一直在讲风邪和寒邪,也只告诉我们人伤寒了要怎么办,伤风了要怎么办。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很多人在学完《伤寒论》后,心里很慌,总是想着你只告诉我风邪、寒邪来了怎么办,要是来的不是风寒,是别的什么暑、湿、燥的邪气,该怎么办呀?

大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不用慌,《伤寒论》里的风寒和六邪之中的风寒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张老师说的“风邪”和“寒邪”其实指的就是阳邪和阴邪,风即阳、寒即阴,阳即风、阴即寒,只是医圣先生换个名字说理而已,就像清代奉旨编写了伟大医学丛书《医宗金鉴》的太医吴谦老师说的这样:“风,阳邪也。寒,阴邪也。”

图片

也有一些医家认为,仲景老师是有意从六邪中挑选出风邪、寒邪这两个有特点的邪气来代表阳邪和阴邪,讲明白了风邪、寒邪即把对付所有阳邪、阴邪之理给道明白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大家在学习《伤寒论》时,一定要把风邪、寒邪和阳邪、阴邪联系在一起,别把它们看窄了,也别老想着什么暑、湿的,没有必要,全在这里面了。

图片

卫受敌而营病热

明白这点后,我们下面正式来会会风邪

风为阳邪,有着所有阳邪共有的特点——善动不居、轻扬开泄。(注意这是所有阳邪共有的特点,风邪有这个特点,暑邪、热邪等其它阳邪也都有这个特点。)

大家应该都有见识过呼啸的大风席卷天地的场面吧?现在我的窗外面就是这种场面,风呼呼地大响,一下猛地吹到这边,一下轰地去到那边。窗外的世界乱成了一团糟,整块玻璃被毁成一地碎片,一棵原本茂盛的树被吹得光秃秃,路边的广告牌被推倒了,街道两边的一些门窗被打坏,空中还飞卷着沙石。这肆意破坏的风邪,就像一群胡乱狂奔的野兽,逮见什么就冲撞什么,毫不留情,无法控制,关键那声音听起来也像足了野兽的嚎叫声。

图片

风邪在攻击人体表时也是一样,如一头头红着眼的野兽直往身体上撞。风邪就这么来了,我们该怎么办?总得干点什么吧?

只见卫气背靠在孔窍上,叉着腰说道:没事,大爷,让它过来吧,俺正好可以试试新修的盔甲。

受清凉苍天之气同化的卫气遍布整个体表,清凉收敛、能够将孔窍闭阖严实的卫气一个一个紧密排列,攒成一体,就好像穿在人身上的一件密实的盔甲。

因为这件盔甲就“穿”在最外边,所以风邪来袭时,便总是首先一头撞了上去。那么这件盔甲可不可靠,能不能挡住风邪的冲撞呢?

图片

太能了。一般的风邪面对卫气这件盔甲都只能望洋兴叹,实在很难撞开。撞第一下,咚,没事;撞第二下,当,卫气没有反应;撞第三下,卫气还是纹丝不动。很多时候卫气凭借超强的敛闭力量,像一件致密的盔甲,也像一堵厚实的墙将风邪牢牢地挡在了外边。风邪吹不倒卫气,被卫气严密保护在里边的人不会受到一点儿伤害,全程毫发无伤。这就是我们赤裸躯体,躺在沙滩上看日落,任凭海风在我们身上随意流窜和抚摸,完了一点儿事都不会有的原因。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风邪强劲到足以撼动卫气时,它会像子弹击穿盔甲一样,嘭的一声将卫气击破。“子弹”穿过卫气,随即便打到了躲在卫气后面的营血身上。

营血说:妈呀,合着你们打了半天,最终是由我来承受伤害啊?

哈哈,不好意思,打的其实就是你。

风邪泄开卫气后,攻击的就是营血,可话说回来,这对营血来说,好像也不是一件坏事。

温热好散的营血平时在体表,那就好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总喜欢往外溜。所以盛夏成了营血最喜欢的时光,因为它总能轻易得到外在阳热之气的鼓动,顺利地从体表发散出来;而它也特喜欢人能够运动起来,因为一运动,人体内的阳气升炎剧烈,营血便又可以得到鼓动而外出。

如今阳动开泄的风邪冲了进来,只见温热好散的营血像炉灶内的火一样,被风一吹,蹭蹭升炎了起来。阳散的风邪鼓动营血,迅速加强其温散之性,本身温暖的营血瞬间热了起来。人体表热度剧增,体温飙升。

本来没事都想外散,现在自身变得更加热烈,关键把守自己的卫气还被击穿了。没有比这再好的机会了,化热的营血嗖嗖地就往外去。湿润热雾般的营血往外散出,此时可见汗液从皮毛流出。

这就是风邪攻击人时会发生的事情,风邪先泄开卫气,然后往里鼓动营血发热,怂恿其外散而为汗,就像徐灵胎老师在《伤寒论类方》中说的那样:“以营性发扬,卫性敛闭。风伤卫气,泄其皮毛,故汗出也。”

图片

何为“营卫不和”

只要强悍的风邪一直在,就会一直攻破卫气,然后一直把营血卷走。所以朋友们,尤其是失恋的朋友们,当你已经发热、有汗,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千万不要强撑在外面受风雨的摧残。人一直被风吹,皮毛一直洞开,营血一直外流,这就跟新鲜的鱼在风中被风干成鱼干没什么两样。人体营血津液最终悉数蒸发完,正气耗尽,后果不堪设想。

正常情况下,人不会一直站在风口,特别是在这种受伤的情况下,都会避风如避箭,躲在一个风平浪静地方。不过,当外面的风平静下来后,人的体表却久久未能安宁。

此时此刻热得发烫的营血,没有闲暇管这么多,它依旧发着狠劲往外散,但散着散着,它越来越觉得费力,越来越难出去。这是什么情况呢?因为发生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我们说过,卫气是体内正气宣发到体表,受到苍天清气同化形成的。现在冒着热气的营血不断外散,人又回到全是苍天之气的地方,这就有个问题——营血身上的热气会不会受到清气的凉化变成卫气呢?

答案是会的,营血外散,散得更快的热气受苍天清气同化变成卫气,所以营血一边外流、一边会变成卫气,像缝补衣服一样,用新的卫气缝补体表这身被击穿的盔甲。不仅如此,由于营血此时格外热烈,气外散的热气较平时更旺盛,所以形成的卫气会更强大。也就是说,营血里的风邪越发鼓泄,营血外散得越厉害,来到体表的热气就越多,形成的卫气便也越多,最终使得卫气的收敛之力就越发强大,用黄元御老师的话说就是:“风愈泄而卫愈敛。”

很多人都理解不了黄老师这句话,其实不复杂,之前攻开皮毛进入肌里鼓泄营血的风邪,带着营血就往外跑,这一跑就给苍天清气送去了形成卫气的材料,风、营愈发鼓泄,送去的材料越多,形成的卫气便也就越多、越强。

营血、风邪一边外散,外边的卫气就一边强大起来。随着外散出汗行动的进行,营血的阳热之力不断耗散,而卫气的阴凉之性却在不断加强,因此营血会越散越费劲,直到某一个节点,变得强大的卫气会一把将营血连同风邪郁遏在里,此时人不再出汗。

图片

             风愈泄而卫愈闭

不知道此时此刻风邪作何感想?一路过关斩将,穿透卫气直入营分,接着也是意气风发带着营血往外冲,未曾想现在却成了瓮中之鳖。

不过现在发感慨还为时尚早,虽然体表的营血和风邪折腾不动了,但体内充满能量的正气还是风风火火地往外赶,正气就像拿着一个打气筒拼命往闭阖的体表打气一样,于是体表的能量越积越多,越积越热。

问大家一个问题,卫气好不容易敛闭住孔窍,现在郁遏的营热不断增加,那么不断强大的营热最终能不能再次冲破卫气而出呢?

十分荣幸地告诉大家,答案是“能”。

受到内遏的营血不断在里边聚集能量,等到营血恢复实力,热得差不多时,便又会摇旗敲鼓,再次冲破卫气这层盔甲墙,然后顺利外出,所以人汗停了一会后便接着又出来。

图片

           卫愈闭而营愈泄              

这一汗出,又发生之前发生过的事情。虽然风邪和营血又可以冲破卫气,可是这一破便又和苍天清气相见,这又给它送来形成卫气的材料。什么叫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就是!营热一边外散,卫气一边在形成, 过了一会儿卫气又把盔甲的洞封住了。洞一封,营血内郁而热……

自此人的体表就陷入了一个不断循环下去的死局,这个死局有个名字叫“营卫不和”。

营卫不和,这个名字起得相当恰当。我们说两个人“不和”,李狗蛋和王二猫不和,那就是说这两个人互相讨厌,谁也看不惯谁,别凑到一块还行,两个人凑在一起,待一会准保就会打起来。我们体内的营卫现在就是这样的“不和”。营血要外散,卫气非得拦着,卫气要收敛,营血非得外散,这是谁也看谁不顺眼。本来发生矛盾,如果能各自忍让一点儿,局面不会那么难看,可是营血和卫气都没有一点儿让的意思,营血是非得“营郁而外泄”,卫气是非得“卫郁而内敛”。营卫便打了起来,一下营得郁则汗出,一下卫得郁则汗停,营卫交替得郁,因而人便陷入了汗出、汗停、汗出、汗停的死局里。整个过程,风邪和营血有时能出,有时不能出,出而不透,风邪就这样留恋在了肌表之里。正如汪琥老师说的:“太阳伤风,乃表虚为风寒所袭,其自汗必有时而出,有时又止,出不能透,所以发热不休。”

有个细节要说一下,当营血内郁化热时,营热会互相传递以至全身。而营血一热就会去惹卫气,所以最终全身的营卫都会打起来,整个体表的营卫都会不和,这就是风邪入侵体表所造成的最终结果。

图片

 太阳中风之营卫不和

图片

何为太阳中风?

风邪侵袭体表的过程略微有些复杂,如果一时理不明白,也没关系。毕竟病人来到我们面前,风邪施暴的过程早就过去了,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打完的结果——营卫不和。

那么如此营卫不和的病人具体会有什么症状呢?

发热。当卫气在体表闭而不开时,营血会不断郁积化热,故见发热。不过营热聚着聚着会一哄而出,此时热散阳消,人体温又会降下来。所以伤风之人不会一直发烧,而是会烧了退,退了烧。

图片

说到发热,小水牛愚钝,我总觉得我们现代的中医诊断水平退化得很厉害。来一个病人,只会掏出一个体温计,让人夹紧,看他是不是高于37.5℃。用体温计有太大的局限性了,别说知道人烧了又退、退了又烧了,有时候就连人是不是发烧,都没法准确判断出来。我一直无法理解中医师用体温计,用啥体温计呀,我们可是有一双十指连心、非凡敏感的手!要知道我们通过手掌触摸得到的信息是很真实、很敏锐、甚至带有预测魔力的。

同样一个人,在刚开始发烧时,用体温计测还是 37℃,看着数值没有一点儿问题。可是你去用手摸,一摸你就会发现不对劲,这不对,这人的体温不正常。你甚至能感受到这人的体表的阳热正在一点点聚集,你能预感到这人晚上铁定会烧起来。而且事实会印证你的说法,准确率近乎百分之百。这就是感官“感觉”的力量。这力量不是一般机器可以替代的,大家一定要赶紧找回这股力量。等你找回了这力量,你会发现诊断会变成一件特别简单别有意思的事情。

同样是发热,同样是 38℃,但不同原因的发热向我们手传递出的那种细腻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阳明实热证之发热,病人发热的原因是体内大量邪热往外奔腾而出。此时你去摸病人的额头、后背,会有一种很是滚烫的感觉,你能感受到阳热像那蒸汽一样不断往外冲,仿佛发起进攻的雄狮般凶悍。体会到这种感觉,收到这种信息,我们会近乎条件反射一般,瞬间明白这人是有实热。再拿伤风证的发热来说,伤风之发热,是营血内郁而热,又外泄而降热,所以我们伸手去摸时,是不会有实热证那种豪放奔腾之感的,而是会像摸暖水袋一样,察觉到皮毛之内有一层热, 这个热一直被束缚在里边。如果病人愿意配合,你也能摸得再久一点儿,那么我们接下来会察觉到在皮毛之内的阳气越来越热,热到有灼烧感后,聚集的内热会突然破门而出。此时能感受到阳气在外散,而随着外散的进行,这种烧灼感逐渐消失,热感逐渐消退。能够体会到这整个变化过程,那么我们无须再做什么了,这人定是伤风证。因为我们已经感受到的整个过程正是——卫闭营郁、营散卫泄的整个营卫不和的过程。

看到了没有,如果我们学会用双手去体会感觉,去收集信息,我们不仅摸得准确,摸得真实,甚至可以直接摸到疾病的真相,所以赶紧激活我们的手,这可是双无价之手,不要再用这么宝贵的手拿着那一摔就会碎成一地渣的体温计,那实在太傻了。

伤风病人除了发热外,还有另一个很有特点的症状——汗出。当卫气没法再闭敛时,内郁化热的营血会奔散而出,故见人流汗,如《伤寒说意》所云:“卫气不敛则汗出。”

发热和汗出是一个相关的组合,得连在一起看。当卫气能闭时,营血不外散而内郁化热,这个时候人无汗、发热;当卫气不能闭时,营血外散而为汗,内热逐渐消退,人这时汗出,热退。因为伤风病人,其卫气能闭、不能闭的情况是交替转换的,所以在临床上,病人会出现不流汗时体温升得很快,可过一会汗出热又会退的现象。

怎么知道这个人是一下流汗一下没汗呢?还是得伸手去摸。这一摸,一切自然就会呈现在眼前。

图片

当营血内闭时,我们的双手会感受到能量正在一点点地聚集, 有时我们会感觉仿佛能直接摸到营血,感知到其在蠢蠢欲动似的, 这个阶段可以察觉出热感一直在增加。待营血正式发动进攻,挣脱卫气外散时,指下会感觉到有一股热气在外流,并且指尖有些湿滑,显然这就是外流的营血,人已汗出。热气外散的势头一开始很猛,逐渐衰退,在某个瞬间就不再能察觉到有外散的力量,也不会再察觉到有汗水流出。接着又能摸到皮毛之内有股阳热在发展壮大……

除了发热、汗出这两个比较显著的症状外,伤风的病人还有什么症状呢?

脉浮缓。浮脉是外感病的一个代表脉象,中风和伤寒都为浮脉。为什么外感病会出现浮脉?因为无论患者感受了风邪还是寒邪(详见下一论),体表的孔窍最终都会有一个闭阖的情况。这门一闭阖,由内不断升散于外的营卫来到体表后不能外出,统统郁闭在表,所以脉呈现气血浮郁之象。对于伤风患者来说,因为化热的营血有机会破门而出,外逃为汗,所以其脉浮中又有缓泄之意。正如《伤寒悬解》所言:“风性动荡,伤风则经气发泄,故脉缓。”

说到脉象,有的人是不是觉得有点难受?脑中除了记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则为浮,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则为沉”等这些文字外,实际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把脉,也不知道浮脉到底具体是什么样的,对吧?

图片

不要紧,小水牛在这给各位支一招,只要学会这一招,从今起不用再背诵那些冗长而空洞的条文,不用再去绞尽脑汁明白那些复杂而枯涩的脉理,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胸中茅塞顿开, 指下精微毕透”,想不想学?

好,我不告诉你们,哈哈。

学习诊脉有个秘诀——不可由我去找脉,须候脉来告我(出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学习把脉,首先要学会一点——当手指搭在脉上后,什么都不要做,什么也不要想,将脉体形状、脉动频率等这些乱七八糟的概念统统扔掉,只需要留下一颗宁静、敏感、清澈的心就好。

接下来用心去感受,静心去聆听,你会神奇地发现——脉里的气血会把最真实的感觉由指端传递到你的心房,像是追着将情况告诉你一样。比如在把浮脉时,你不用急着去看是不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什么都不要想,所谓“洗尽胸中所蓄,寓孔神于三指头”,你就把手指搭在脉上,然后闭眼用心感觉、聆听,等着脉象自己来给你感觉。倘若真是浮脉,我们会感受到,气血像是被锁在了屋里的孩子一样,正拼命往外使劲想要出来,仿佛就在向我们表明势必将外邪驱赶出去的决心似的。只要我们得到了这种感觉,那不用管什么举余、按足的,这定就是浮脉。倘若是伤风证之浮缓脉,我们会感受到,这些被关在屋里的气血,这些一直被锁在里头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会冲破枷锁,成功外散,自由地溜出,此时的脉象摸起来就像一个被扎破的气球一样,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气血在外散,能够清楚体会到缓泄之意。同样的,得到如此感觉,自不必费劲,这定就是浮缓脉。即便不晓得啥是浮缓脉,也没关系,我们已将气血内郁、郁久得散这种情况了然于胸了,脉叫啥名字又有什么关系?

牢记不可由我去找脉,须候脉来告我,好好感受脉象的感觉,聆听脉象的心声,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所成!

除了发热、汗出、脉浮缓外,伤风病人理所应当还得恶风。“卫伤而营热”本就是风一手造成的,若风还来攻击人体表,已受到营血鼓散的卫气很容易被风邪打败而受伤。风邪再次入内,营血又会被鼓动化热,接着一系列症状则会越发严重, 所以病人很怕风。

恶风这个症状,看起来医者在诊断时不用做什么,因为这是只有病人自己才知道的事情,我们只要问就行了。

嘿,你怕风吗? 怕呀。

好。

这当然没有错,但小水牛分享一下自己问诊的小经验——除了了解病人说话的内容外,不妨观察其说话时的状态(例如气长气短、音亮音哑、语清语塞等),尤其是要盯着他眼睛,看看他是不是说真话,体察到他内心真实的情感。

病人说话的内容不是不能信,而是不能全信。因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病人如果是真病了,那么其神志往往会受疾病的影响变得不那么清晰,他只知道不舒服、全身不得劲,但他就是说不清楚具体不得劲的地方,这种情况在诊治儿童、老人时最易遇见。第二,病人是假病。什么是假病呢?嘿,其实就是诈病。出于某种原因,为争讼,为斗殴,或为了碰瓷,人诈病了,明明没有什么问题,偏说这疼那痛的。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擅长欺骗的动物,人的语言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声音,不过,细节和真情可骗不了人。一个内热炎盛的人,无论其如何伪装,他在说话时总会忍不住得激动、兴奋,声音会不自觉得高亮,眼神也会不自觉得浮动,因为他无法控制体内阳热的腾动。同样的,一个阳气萎靡的人,无论其如何假装精神,他在说话时总会自然而然的无力、气短,说着说着声音就会变得低哑,说着说着眼睛就往下耷,因为他的体内没有足够阳气支撑其精神地说话,这是他无法控制的事实。说回“恶风”的事情,病人倘若真的是出于心神的感知而“恶风”,那么当他在回答 “小水牛,没错,我很怕风,风一吹我就怕得要死”时我们从其声音、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是可以体察到其“胆怯”之真情的。这种真情实感、货真价实,令病情显呈莫逃。

因而在问诊、闻声时,大伙除了在意病人说话的内容,不妨去细细体味病人说话时的各种细节和自然流露的真情,精心去体验,积久必能诚通,就像医名卓著、冠绝一时的清代医家喻嘉言在其著作《医门法律》上说的那样:“《经》云闻而知之谓之神,果何修而若是?古人闻隔垣之呻吟叫哀,未见其形,先得其情,若精心体验,积久诚通。”

伤风证,还有最后要说的一个症状——头疼。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若是平白无故头疼,很大可能就是感冒了。那么为什么感冒会头疼呢?

图片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小水牛得先说一件事情。

《伤寒说意》云:“人之经脉,自皮毛以至筋骨,不过六层。太阳在表,次为阳明,次为少阳,次为太阴,次为少阴,次为厥阴。厥阴者,经脉之里者也。”

人从皮毛到筋骨,按照深度可以分为六层,就像我们住的楼层一样,六经分别依次占据皮毛到筋骨这栋地下楼中的其中一层。这其中,太阳经位居最表层,处于皮毛之分。

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在皮毛这一层,紧紧挨着营卫。因而营卫一旦出现什么毛病,总会先影响到太阳经。无论是阳邪、还是阴邪,它们攻击体表时,总是营卫在遭罪。营卫一遭罪,挨着一起的太阳经自就免不了跟着遭殃。所以体表一感外邪,太阳经便会受病,张仲景因此就将外感病叫作“太阳经病”。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风邪所致的外感病就被他命名为“太阳中风”。注意,这里的“中”字和“伤”字是同个意思,此中风就是伤风,不要和“心脑血管意外”之中风混为一谈。

明白这点后,我们再来聊聊太阳中风病人头疼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足太阳膀胱经(温馨提示:由于足经周遍全身,循行部位大;手经普遍只行于手,循行部位小。因此,医圣张仲景老师在《伤寒论》中由博返约,以大概小,只取足经。也就是说《伤寒论》只会讲足六经,不讲手六经,但不代表手六经就不得病,这点大伙可以先略作了解,往后有能力再作深入思考),这条经以睛明穴为起点,经气如山上的泉水一样是由头往下降的。阴性降而阳性升,可想而知足太阳经是讨厌阳热的。可惜,人生总是这样,不喜欢什么常常就会来什么。伤风病人,营血被卫气闭收而内郁化热,营血之热烧及足太阳经,这就使得足太阳经里的经气在阳热的干扰下不能顺畅地往下降,而会郁逆于头上,因而人病头疼。

想知道病人是否头疼,那就与诊断恶风一样,需要通过问诊来确定。而问诊的诀窍刚刚说了,那就是要领悟细节和真情,别被病人欺骗了。

汗出、发热、脉浮缓、恶风、头疼,这就是太阳中风病人的五大症状。

请见谅,原本用几句话就能把这些症状介绍完,小水牛却累诸位听了这么久。学习中医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最难的就是辩证。来一个人,我能够一下知道他是什么情况,那治疗起来相当容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在想不起用什么方,翻书也能找到合适的。治病最怕就是摸不清病人的情况,靠瞎猜迟早会出大问题。之所以辩证如此之难,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这其中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人的感官在退化,人正在丧失用感官去体会世间事物的能力。

几千年来,不仅诊断疾病,在面对世间一切时,我们的先辈们总是尽可能将自己的触觉、听觉和视觉等各方面的敏感性发挥到极致,因为他们发现如此一来,便能全面、清晰、真实地认识事物。而且当他们充分利用感官认识自然时——如全神感受微风轻扑肌肤时的清爽,细细嗅闻雨后泥土的芬芳,忘我欣赏落日的霞光时——会得到一种无上的享受,这种享受令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这种享受人们管它叫作“欢乐”。这个世界的一切——树木、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形形色色,无一例外都成了他们欣赏、享受的对象,因而他们总是那么的快乐、心里总是那么的富足。

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现在的孩子没这么快乐,总是闷闷不乐。我们自己现在的精神世界也没这么充实,总是空荡荡的。为什么?可能真的像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很可惜,如今的我们大多正在失去这种(用感官)享受人生正面欢乐的能力。”

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在耗尽大半生的精神、力气,只为了得到那由混凝土围成的几十平、几百平所谓新房子,然后就把自己关在里面,埋头通过几寸的屏幕呆呆地看着外面的世界,任由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各个感官的敏感性在不断地减退,直到完全失去感知的能力,直到完全变成一个木讷的人、一个冷血的人,最后就这样冷冰冰地死掉。然后算下来,这一辈子我们始终没有走出过房门,没有走出过混凝土和钢筋,没有哪怕一个下午真的放下所有事情,去感知、去欣赏、去享受这完全属于我们的、广阔无垠的天空、海洋、大山。这样的人生,真的是你们想要的人生吗?

不好意思,一下子从辩证说到享受自然,有点不知所云了。但我真心想告诉大家,学习中医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回感官的敏感性,去激活我们的手,我们的鼻子,我们的耳朵,我们的心。当它们变成敏感、感性、细腻后,你会发现辩证很简单,中医很简单,这个世界很简单。

总说人间太苦——其实它是值得快乐的。

图片

“开除”是治疗风寒的好办法

汗出、发热、脉浮缓、恶风、头疼,是营卫不和之伤风证的五大症状。当我们诊断到病人有这五大症状,并且各种感官都能细致地体会到这些症状向我们传递的就是一股“营卫不和” 的味道时,那么没有意外,这就是营卫不和之太阳中风证。

确定病人是太阳中风证,接下来就得治疗了。那这个证怎么治呢?

换个说法吧,我们现在好比是负责保护一座城池的大将军,我们要保护这座城从里到外,上上下下所有百姓的安危。这时有人上报:在最外边守城门的阿营和阿卫两个小队,在外敌风邪的周旋挑拨下,现在闹得不可开交,已经打起来了。

怎么办?这时作为首领,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第一,营卫闹不和,必然不能再好好守住体表了,体表的防御能力现在是值得担心的。第二,风邪这个敌人已经出现了,而且已经弄出了一点儿动静,得抓紧时间解决掉,不然肯定会惹出更大的麻烦。那么要怎么做呢?

小水牛,动之以清,晓之以理,我们把两队士兵一个个拉开来,告诉他们要互爱互助,别没事就掐架,然后该发军饷发军饷,该发馒头发馒头,这样行不行?

当然可以,但这样太费劲了。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熵增的世界,修补一段破裂的关系远比毁掉一段关系要难得多,平时让自己老婆和自己妈妈相处和谐的都得费老大劲,对吧?更何况我们还要在这基础上揪出风邪,所以这难度太大了。

相比之下,小水牛有一个更直接、干脆、痛快的解决办法,可以瞬间同时平息这些营卫不和与风邪外乱。

营卫这两小队不是在城门前打起来了?然后中间又混杂了风邪外敌吗?那就让他们统统卷铺盖走人呀!这多干脆,哪里还用去劝和,直接让他们走人,让营卫连同风邪一块走,要打架的去别的地方打,要离间的也给我去别地儿离间,只要把人都给我赶走,这所有不和谐的因素便就一扫而尽了,怎么样?这方法是不是很痛快?

小水牛,痛快是很痛快,可是把营卫都赶走了,谁来守体表,守大门呀。不能光顾着痛快,把体表的防御系统给一窝端了吧?

朋友们,一将难求,守大门的还不容易找吗?把那些闹不和的营卫赶走,再换一波士兵去守,不就行了吗?而且,怎么去换士兵这事都不用我们操心。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我们反复说过,人体内的正气会源源不断地从内发散至外,然后时刻准备化生营卫。因此,我们只要把体表这层最乱的营卫给彻底清除出去,这些时刻准备上岗就业的正气就会一下子化成新的营卫, 接着修建出一条和以前一样完全崭新、和谐的防御屏障。

这就是医圣仲景先生在处理体表营卫各种异常情况时(温馨提示:是各种情况,不单今天伤风的情况),会一贯采取的做法——将不和谐、不能再好好干活的旧营卫连同邪气开除出去,让体内的正气重新化生新营卫,以此去旧迎新,做到拨乱反正。

话说回来,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有请群方之祖——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三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桂枝、生姜辛温发散,解肌祛风;芍药清泄营血之热;大枣、甘草,培复正气。

首先,仲景老师派上了桂枝和生姜。桂枝赤色通心,温通发散;生姜味辛性温,辅佐桂枝解肌。两者合在一起,会在人的身体里形成一股强壮的热浪,这股热浪从内至外来到体表,就像清扫垃圾一样,将正闹不愉快的营卫和夹杂在其中的风邪一举轰出。

大枣味甘气香,能补化己戊精气,甘草味甘气平,能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两者合在一起,可以培中化气,化生新正气,如此便确保有一批崭新、充实的正气紧随桂、姜,到达前线。待桂枝把战场打扫干净后,这些新兵马上可以化成新营卫,守护大好河山。

芍药是桂枝汤的点睛之药,芍药酸苦微寒,能柔阴营以清表热,在这里可削弱桂枝发汗散邪之力。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我们本来就要散邪,把营卫赶跑,为何要制约辛温发散之力?

事情是这样的,太阳中风证,卫气虽终敛闭,但敛闭得不会太紧密,此时体表的卫气就像一层鸡蛋薄膜般脆弱,如果所服之药,辛温之力太强,药力从体内升到上焦后,很容易带着正气直接从头部挣散而出,如此一来,下半身的邪气就不能散尽。

图片

辛温太过,邪反不尽

加入了芍药,就可以防止汗多邪反不尽这件事的发生。因为有了芍药的制约,桂、姜会循规蹈矩地在体表,从上往下一点点布散,如此整个体表都会出现一股蓄势待发的攻邪力量。

图片

芍药之功,在于布正

“解表达营中蕴清热敛阴之功,还兼具安内攘外之能。”可以说,仲景老师在设立桂枝汤时,就是奔着“完美”两个字来的。大家猜猜,这么完美的桂枝汤,给病人喝下后,效果怎么样?

不好意思,效果不怎么样。药喝了,别的不说,人伤风症状一个都没有缓解,有的症状还加重了。咋回事,一顿操作似老虎,一看效果还不如跳舞?

事情是这样的,在芍药的制约下,桂枝汤是在体表形成了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何为蓄势待发?那就像弦上之箭一样,已经准备好了,但还没有发!所以单纯服用桂枝汤,不会发汗,自然也散不了邪。

不过不要急,服药之后,虽然不能直接出汗,但只需要再助一股劲,弦上之木就可成离弦之箭,待发之力便可成英雄之师。怎么再助一股劲呢?喝药后再喝一碗热稀粥,然后盖被子,即“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

图片

桂枝汤差的最后一把劲,我们用热稀粥和被子给弥补上了。在热稀粥和被子助力下,桂枝汤足以将营卫和风邪推出去,只见人“遍身,微似有汗”,即病人遍身微微汗出,表面看起来没有汗滴,伸手一摸湿乎乎。这汗出了一小会儿后,正气上岗化生新营卫。

大家注意,我们有条不紊地在体表布施辛散之力,再巧妙地用热粥微助药力,如此是可以将发汗之力控制到刚刚好的。什么叫刚刚好?那就是药力刚够散邪,但又不至于伤正。其实仲景老师花了这么多功夫,求的就是这个目的,求的就是“遍身,微似有汗”,遍身,这些遍身微微流出的汗就是我们要开除的、闹不和的那层旧营卫,可以说流出的全是邪气,而无半点正气。

这就是仲景追求的完美,多么特别的一个老头呀!

汗出邪散后,正气会在体表化生成新的营卫,重新一砖一瓦地建立起新的防御屏障。这样一来,病人的体表便彻底告别了那个糟糕不和的局面,重新变得祥和平静,因为不和的营卫已换成了正常和谐的新营卫,所以由营卫不和诱发的各种症状——汗出,发热,脉浮缓,恶风、头疼——统统消失不见,因为正气没有被过份耗散,还得到了一定的补充,所以人也不会出现别的问题。只见病人喝了药、喝了粥,盖被子后,出了一点点汗,睡一觉起来后,皮毛重新变得干爽,体温恢复如常,也不再有汗,吸入一口新鲜的空气,肺部觉得十分宽敞,一股莫名轻松、愉快之感腾到心间,整个人宛如新生一般!

原来这个世界是这般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