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诗品】韩倚云诗评:漫展双飞翼,千里快哉风

 爱思考的老骥 2023-10-22 发布于江苏

吴硕贤先生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首位博士,主要学术代表作有:《音乐与建筑》、《室内环境与设备》。吴院士在父母影响下,自幼熟读诗书,笔耕不辍,至今二十余年矣。作为科学界的前辈,吴院士鼓励后学,诲人不倦。笔者仅从吴院士部分诗词中管见一二,强作解人。

科学与诗的融合自《诗经》始,在人民的劳动中拉开序幕。劳动创造了诗歌,也是劳动创造了科学。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人对自然界细致观察时,托物咏怀,因事寄意,留下了许多科技史料当然,诗句的经典结晶,是一些闪耀着理性火花的“警句”,是诗性思维与科学思维完美融合的产物。这一点,在吴院士的诗词中,尤为明显。

一、比兴警句与格物致知

比兴的思维支点是“格物致知”,乃古代朴素科学思维之原点。“格物”是观察、推究客观事物,“致知”是借以获得原创性知识。“比兴警句”乃“格致”科学思维的产物。

如:

《甲鱼》

自披盾甲可防身,角鞘尖唇善咬人。

能缩能伸攻守备,却因饵诱吊丝纶。

以甲鱼作比喻,本诗明写甲鱼,暗写能自保又善咬他人之人,写出因利而生又因利而亡者之姿态,警醒世人。可见作者对此类生物及事件观察之细、认识之深。

二、天工人巧,风格独特

《大学》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也是艺术进步的潜在动力,赵翼谓“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四川大学周啸天教授概括为:“或新于命意,或新于取材,或新于措语,或新于手法。”吴院士作为当代著名科学家,其诗作独特之处在于:映射了当代最高科技水平。

如:

《相思》

君住江之北,吾居地尽南。

悠悠思念苦,量子互纠缠。

以“量子纠缠”来形容思念之苦,新于手法,可为吴院士的专利,跳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表达手法,也反映了当代科学的最高理论水平。

三、启后的哲学思维

当代的诗作,或记录当代历史,或给当代及后人以科学的启发,来点亮后代科学家的灵感。吴院士以深厚的科学基础为积淀,预支后代科学现象,在吴院士的诗中,也很多见。

如:

《拓碑》

笔书原墨字,刻石变阴文。

纸拓成名帖,已萌印刷魂。

精于书法、又精于科学的科学家,以其独特的敏感性,早已发现中国印刷术的萌芽,来自拓碑,那么此诗,给后人以何启示呢?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

吴院士的诗词,以“抒情、言志”为目的,以理为筋骨,已拓展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诗性思维与科学思维,共同演绎出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篇。其诗中的不少警句,都闪耀着科学思维的理性之光,是诗性思维与科学思维完美融合得产物。

笔者管见,难免挂一漏万,对吴院士诗词中的科学思维更欠深入探索,难以深度理解其辐射出的“人文效应”磁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