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笔记|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梳理拓展②

 胖胖老师图书馆 2023-10-22 发布于上海

发言人   00:00:18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围绕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进行梳理与拓展。

发言人   00:00:31

在上一堂课中,我们通过梳理本单元所学,品味景物描写,辨析情景关系,走进不同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堂课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比较、归纳、深层理解情景关系背后作者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追求,领会不同作者寄托在自然景物中的人文情怀。下面让我们来完成第一个学习活动,运用上节课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比较阅读。

发言人   00:01:21

学习活动一,借助表格比较阅读。课前请同学们拓展阅读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并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进行了比较。阅读。老舍的北平与郁达夫的北平有哪些异同呢?这里同学们可以按下暂停键,分享交流任务单上的内容。

发言人   00:01:56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位作家分别是如何选取景物的。从景物取舍上看,两位作家都没有选取北京的名胜古迹,而是着力展现北京城的寻常景物。故都的秋写北平的寻常小院、牵牛花、落蕊、秋蝉等。想北平也多选日常之景,例如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复杂但又安排的不挤也不空旷的胡同和院子等,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对北平真挚的爱与思念。从景物详略上看,两篇散文都详细地描摹了那些常见而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景象,相较于故都的秋,侧重于五幅秋景的描写,相北平更聚焦于院里的蔬菜水果等细小的日常事务,如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儿,这些景物虽是寻常,却与故乡血肉相连,借此我们可以挖掘出更深厚的情思。从景物排列上看,故都的秋先写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从宏观上感受其清静悲凉,再从微观上逐一描绘,五幅秋景图,层层浸染,深深入心,点点关注。湘北平则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据等方面,由大及小隶属北平的好处,呈现出作为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般幽静的北平形象。    

发言人   00:04:20

让我们再来比较两位作家在写景语言方面的异同。从用词上看,两篇散文的用词都相当精到,故都的秋雯人气足,用词偏哑,一椽、破屋、倾天下、驯鸽的飞声都是文人笔法。相比之下,想北平则多用口语差点事儿急得慌带霜的寓意等,口语复实皆是充满京味儿,既加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使文章读起来更为亲切感人,也表明了作者与北平的亲密关系,作者已深入到了他的血脉之中。从句式上看上节课说到郁达夫多用整句,带来舒缓文章节奏的效果,使文章有了一种特别的气韵和旋律,与现实的情调相吻合。想北平则多用散句,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仿佛只是与家人闲谈,字里行间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我们,激起共鸣。

发言人   00:05:50

再从表现手法上看,两篇散文都运用了对比法。故都的秋开篇就以江南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10足与北国之秋做对比,突出古都的秋,给人鲜明的亲近悲凉的感觉。老舍呢与郁达夫不同,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都不够味儿,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坎斯坦丁堡来做配角。突出北平的动中有静,布置云条,物产丰富,接近自然的特点。有同学可能会质疑,江南之秋一定不如北国之秋吗?四大名都就一定不如北平吗?从理性的角度来想,这样的对比似乎不合常理,但也正因如此,更突出了两位作者所特有的对故都北平的强烈自豪感。

发言人   00:07:10

通过细品如何选景与如何写景,我们可以更清晰的把握作者笔下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郁达夫的北平是清静悲凉的,老舍的北平是安适自由、自然的。从情景关系来看,前者以情驭景,景中藏情景物,描写中饱含着作者对故都秋景的热爱和赞美,后者则触景生情,情景并茂,不仅有细腻的景物描写,也有显性的直抒胸臆。在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通过自己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表达了老舍对北平的热爱、眷恋、担忧等深层的情感。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进一步追问,同样是写北平之景,那么为什么在两位作家笔下会有如此不同?这是否与作者的个性情感与审美追求有关呢?下面让我们来完成第二个学习活动。    

发言人   00:08:55

学习活动2,搜集资料,合作探究。单元学习任务二中指出,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收集相关资料,从作者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追求两方面进一步比较探究故都的秋与相北平的异同,形成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发布见解。这里,同学们可以按下暂停键,搜集材料,合作探究,发布见解。以下是部分可供参考的资料。

   

发言人   00:10:02

首先,让我们从个性、情感方面对两篇散文的异同进行进一步比较探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郁达夫出生于江南,对北平有一种外乡人士的新鲜好奇,因为南方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10足,所以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想饱尝这孤独的秋味。可以说他是以上玩家的身份欣赏北平的郁达夫是一位敏感多情的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谋生,他辗转千里,颠沛流离,内心不免有一些悲凉的情愫。个人家庭的经历,个人性格的忧郁气质,以如此之心境去感受北国之秋,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自然会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

   

发言人   00:11:44

与郁达夫这位江南游子不同,老舍生在北平,长在北平,对北平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对北平的感情是儿子对于母亲的那种醇厚感情。对于老舍来说,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北平是老舍的家,是他永远的精神家园。诚如鲁迅先生说,我总以为讨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权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想北平写于1936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的家园。他不是冷静的、客观的观赏,而是用心在倾诉。整整27年来,他所观察到的北平,感悟到的北平,享受到的北平。

   

发言人   00:13:06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拓展阅读,关联对照,从两位作家的审美追求上进行比较探究。细读两篇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过多的秋更倾向于追求文人趣味,而想北平更倾向于追求平民趣味。孤独的秋虽然也有平民视角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那种文人的审美趣味。

发言人   00:13:35

中国古代的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例如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秋心听园蚀下三声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他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瑟悲凉之美。因此,在他的文中所展示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已经落在地上的槐花的落蕊,疏疏落落的秋草,等待着衰败意味的景物。这些正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再结合郁达夫的美学见解,为悲哀之词义工悲哀之感染,比快乐当然来的速,而且切。郁达夫的作品里往往含有一种忧郁伤感的情调,同学们可以继续拓展阅读他的散文作品,例如钓台的春昼、北平的四季等,进一步品味。

发言人   00:15:05

而老舍在民间文化和通俗文艺氛围浓厚的市民生活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形成了民间性很强的审美意识。诚如老舍所言,自幼形成的审美心理很难改变。走上创作道路之后,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民间审美情趣,或者说是审美心理的平民性。

发言人   00:15:32

想北平中,老舍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平铺直叙了一些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和院落,字里行间流露出普通人的那份赞美、那份知足,令人深受感动。同学们可以继续拓展阅读老舍的其他散文作品,例如济南的冬天、北京的春节等,进一步品味。通过拓展阅读、比较归纳,可以发现,不同作者即使同写某一自然风物,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对于作者个性情感与审美追求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与文本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发言人   00:16:29

最后,让我们回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自然情怀。将这些经典写景抒情散文投射到这一单元主题下,进行比较归纳,整体关照。通过两堂课的梳理与拓展,同学们是否已经发现,自古以来中国文人笔下的自然大多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相交融的世界,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亲近自然、领悟自然、效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倘若我们把这些散文放置在历史时间的维度中,由古及今的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章的共性,同样是古代散文势必水月的变与不变是与不是,让苏轼顿悟人生的两重性,最终悟透取与不取的哲理,物我两忘,泰山绝顶的日出在经历风雪之后壮丽呈现,还有姚鼐对人生不断攀登,以利绝美的感悟,两者植根于仁者要山,智者要水的中国文化传统。同样是现代散文故都风物的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含有雅趣的传统文人心境的自然流露。宁静、淡雅、自由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的外化。看似冷寂颓圮的地毯,充满了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景观。三处景物从不区到活力,再到永恒,层层递进,凝结着史铁生深刻的生命哲思。

发言人   00:18:36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有在山水中安顿自我的美学传统。在这一类写景抒情散文中,主体我在对客体自然的关照中获得人生的智慧与启迪,在山水中获得物我合一、神与雾气的精神境界。不过,由于个人情感与审美追求的差异不同,作者寄托在自然景物中的人文情怀也不尽相同。

发言人   00:19:15

例如,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大多是作者身处逆境时或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时所写,但他们借助自然寻求精神超脱的方式并不相同。故都的秋是把自己与现实拉开距离,超越实用价值,从更高的审美层面沉浸于秋天的衰败寂寥,感受生命消逝的物哀之美。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都是借助特殊的环境,在自然中安放和慰藉心灵。不同的是,朱自清只是找到了暂时获得自由解脱的精神空间。史铁生则通过与地坛、与自己的不断对话,完成了精神的成长。赤壁赋是通过观察自然时的视角转换,获得了新的人生启示。登泰山记则是选择最特殊的时间除夕,攀登中国文化中最特殊的山泰山,观看最神奇的景象日出,让自己的身心明和于天地自然,从自强不息的自然精神中获得力量。这一类写景抒情散文各具特色,摇曳多姿,和作者个性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不同有关,也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追求的丰富多样。最后,让我们回到这堂课的主问题,如何比较归纳、深层理解情景关系背后作者的个性情感与审美追求,领会不同作者寄托在自然景物中的人文情怀?    

发言人   00:21:12

写景抒情散文中往往渗透着作家的内在情感和哲理感悟,寄寓着作者的审美追求和精神追求。从诸多经典写景抒情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自然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在山水自然中可以安顿身心,获得情感的慰藉、灵魂的诗意和精神的超脱。不过,不同作者借助自然寻求精神超脱的方式不尽相同。要领会不同作者寄托在自然景物中的人文情怀,就不仅要梳理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景,如何写景的,还要通过拓展阅读、比较归纳,理解不同作者个人情感与审美追求的独特性,更深层的分析景与情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入的把握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景。我们可以通过拓展阅读,一方面从不同作者的性格、经历等对不同作者的个性情感进行比较归纳。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入挖掘不同作者的审美理念,即文章中蕴含的民族审美传统,对于作者个性情感和审美追求的独特性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的丰富性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不同写景抒情散文所呈现出的不同情景交融的面貌和样态。希望课后同学们可以用这两堂课学到的方法,阅读更多的写景抒情类文学作品。

发言人   00:23:29

这堂课的作业是,一、记录单元梳理与拓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小组合作,搜集不同作者笔下描写相同景物或同一作者描写不同景物的散文,辨析情景关系,领会不同作者寄托在自然中的审美情趣和独特情怀。例如,赤壁和泰山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文者众多。请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散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民族审美传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主题简报,在班级里交流,小组分享并汇编探究成果。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发言人   00:24:58

你好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