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生命的间奏:长寿的智慧》,我们追求长寿还是努力活得充实热烈?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10-23 发布于北京

翻开案头的这本书,不大,不厚,书籍的封面装帧设计也极其朴实无华,但细细读起来却发现这是看似自传独白但却是一本思考年龄标签和蕴藏于其背后意义的佳作。

这本书就是法国人帕斯卡尔·布吕克内写的《生命的间奏:长寿的智慧》。

自1900年起,人类寿命已增加了30年。30年几乎是17世纪人类的正常寿命长度。如此非凡的进步改变了一切:职业生涯、爱情、家庭生活、与世界的关系、与疾病的关系,甚至是人类自身命运的含义。

三十岁前,我们的年龄并不会给自身带来压力,似乎人生几乎是“永恒”,之后,从三十岁开始,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人生的各种“衰老”出现在我们的精神里、身体中,而在50多岁时,我们踏入了成熟与衰老的间奏期。

柏拉图认为,智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如何积累?人至暮年,该如何面对生命的漫长?《生命的间奏:长寿的智慧》用各种故事举例,从生命中的“小阳春”、循环往复的生命,到迟来的爱、实现自我还是忘却自我,最终到精神不死,给了我们长寿的智慧答案。

书中提出,人到了五十岁,人生从此开始显得短暂,开始经历一种介于“壮年”与“老年”状态间的“悬而未决”,50+成为一个人徘徊迷茫的岔路口,始既是终,终即是始。

孔子五十岁事业达到顶峰,也正是此时,人生有了大起大落,先是由都宰升到司空、司寇,有了行政权,后来又遭冷遇而退至二线、三线,转向教书育人,并率徒周游各国,以求能行其道,终因未见采用而更退出官场,集中力量致力于学术工作,整理古代文献,与学生们探讨各种问题,阐发自己的思想,学生们记录下来后,成为中国的文化经典《论语》这本书。

从孔子的人生观察,五十岁的“知天命”,不是智慧、学问的终结,更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只是换一种的“开始”。

三、四十岁的人,志向很大、很高,可能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或者消极颓废,或者愤世嫉俗,情绪波动,甚至怀疑人生,直到五十岁后,才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再那样消极颓废,也不再那样愤世嫉俗,而可以努力地、安心地去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事业。

按照孔子的经验,在人的生命的历程中,五十岁是很重要的,它提示你,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懂得了这些,才可以说“人生真正的事业从五十开始”,你才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状态。

读完《生命的间奏:长寿的智慧》,合上书,喝口茶,头脑中浮现的是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生命的中段定义在五十岁的话,既不年轻,也不年迈,音容相貌的变化并不影响内心仍充满无限渴望,我们是追求长寿还是应该努力活得充实热烈?

我最欣赏书中的这句话:“幸福晚年的秘诀——坚持经营、培养各种爱好、开发自身潜力,不放过任何享乐机会,不丧失一丝一毫的好奇心,直面挑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去爱、去工作、去旅行,拥抱世界、拥抱他人。”

书的扉页写着“苟活比死亡更骇人。——贝尔托·布莱希特”,这句话醍醐灌顶,值得我们每一位50+的人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