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高手谈国展创作,如何选纸,如何选墨,如何临帖转换

 吕剑藏书 2023-10-23 发布于山东
内容图片

古人对书写用纸要求极高,我们现在能在一些典籍中看到,晋唐用涂布、宋以后用浆硾,这些都是加工过的纸。涂布,就是在纸上刷一些面粉和滑石粉的混合物,干后再用滑石砑光,使纸张光滑。周密在《癸辛杂识前集》中说:右军少年多用紫纸,中年多用麻纸,又用张永义制纸,取其流丽,便于行笔。依此断定,当时人书写多用的是光洁流利的纸。而今天的人多用发毛的粗毛边纸来书写,还美其名曰练笔力,然右军却避之,其手下真无力乎?盖此一时彼一时也!宋以后的人多用“浆硾纸”,主要是用一些植物淀粉、黄蜀葵、皂角与明矾混合等刷纸,干后再砑光,这样加工的纸书写起来效果比涂布还要好。

内容图片

史载:明宣德纸至薄能坚,极其精细,白笺坚厚如板,面面砑光如玉。所以,古人取纸的标准是光洁如冰、润如玉、坚且滑,这样既便于书写,发墨也层次分明。现代人多用生宣,如果写一些较大的字或篆隶还可以,但用来写帖就不好了,由于现在用于做宣纸的纸浆多采用机器打料,把纤维打得很短,这样抄出来的纸就很松软,毛笔在上面书写时有如舞蹈家在稻田里跳舞,既卸笔力,又无规则地乱洇,效果不好。有不堪受其辱者试用牛皮纸,但由于这种纸施胶重,所以纸性太干,下笔后墨浮纸上,印刷出书效果还可以,看原件却毫无墨采。

内容图片

现在市面上多有出售仿古色宣,颜色和手感都不错,但书写时墨色很难把握,如用浓墨写墨色就死黑,用淡墨写墨色就灰白,效果不甚理想。我平时用纸只买一些便于书写的低价纸,也常按古法加工一些备用,一次做几刀就可以了,这次行草展我用的是去年春天加工的纸,由于放了一年,发墨效果不错。

内容图片

创作时最好自己研墨,20世纪70年代上海墨厂出品的墨不错,一些油烟、漆烟现在价格也不高,遇到喜欢的就买点。我平时喜欢用松烟,放30年以上的可以泛青光,写出的字也精神。现在很多人喜欢用墨汁,并直接往里面倒水,这样虽然能把墨调匀,便于书写,但墨色变化豕突,忽淡忽浓,忽白忽黑,炸若死人妆,虽可乘一时之快,然终不为古法。古人多先用笔饱蘸浓墨,然后再用苦井水点笔,我常用此法,苦井水中的碱对墨中的胶有中和作用,书写起来既顺畅,墨色也好。

内容图片

临帖如吃药治病,我主张“吃猛药”。譬如治感冒,性急之人往往一次大剂量服药,第二天就好了,这样虽有副作用,但也减少了不少肉体的折磨。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做到每天临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常有的事。但是,只要写就连续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不停歇,这样对笔法、字型的理解有如电脑存盘,记忆深刻,自认为效果要比经年日书百字的“磨洋工”要实际得多。我临帖重在体悟、揣摩,每临一帖必先想古人写字时的姿势、神态,或闲适或矜持,进而细察古人下笔起手势的变化,入笔的角度和方向,是切锋还是回锋等。揣测古人运笔提按、使转过程中的突变和渐变,从每一根线条观察古人运笔是抵纸逆行、顺势而就还是蓄势发力,再逐一进行实践。对照法帖,检查所临入笔取势是否正确、线条中段是否挺拔、留白是否通透、收笔是否干净等。学习过程中,尽量做到收放结合,在对一些名家经典进行精临时,力争一字一字地抠,重点体会古人用笔,尽量把自己的思维模式收紧,不可信马由缰;到了一定阶段,再对不同朝代而同宗的二、三流书家法帖进行泛临,放开去写,这样既能加强量的积累,又可以提高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内容图片

我把有明一代不同时期16位书家的手札每家选一段集临于一纸,在保持各家原有特点的同时尽量突出帖学流美、精致、典雅、书卷气等共性的特征,把风格迥异的东西做得协调统一。这样虽然有管窥蠡测前贤之嫌,但作为技法熟练程度的检验,提高由临摹向创作过渡的手段,乃至于探索帖学学习的新路径,都是有所帮助的。

写字可快可慢,以得先贤之法为旨要。快慢只是相对而言,如探石过溪,或快、或慢、或停、或转,以不落水为上。昔人借担夫争道不落水而寓结体揖让、错落,我借探石过溪不落水寓运笔使转及速度转换,二者不尽相同。

内容图片

李沾(霑)简介别称:艾山、典水梅花,斋号:梅花道场、水流云在山馆、小巨斋十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赛中获奖,五次是一等奖,二次兰亭奖提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