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西山晴雪01 2023-10-23 发布于北京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薄伽教藏殿内除精美的佛像外,还有胁侍菩萨、天王、弟子等塑像,他们体格健壮、精神饱满,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这些塑像展现了与宋代地域汉族不一样的造像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崇尚武力、以健为美塑像的造型以及塑像的服饰风格,既严格遵循佛教礼仪制度,造型上延续唐代佛教塑像风格,又结合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时代特征。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并展现出了与宋代地域汉族不一样且具有崇尚武力、以健为美的取向和尚金审美的辽金佛像服饰风格。

大同历来为民族交融之地

辽代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本是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战国时期称为代国,后被并入赵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疆扩土,在大同首建城池。大同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民族融合之地。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平城作为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宗教得到大力发展,在这一时期广泛吸取印度、西域、凉州以及中原汉文化,延续并发扬了希腊和印度等欧亚民族的先进成果。

同时结合鲜卑民族特有的文化,使平城成为当时北传佛教发展的一个核心区域。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后平城慢慢走向低谷。

平城的落寞直至唐明皇李隆基开元年间,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9)唐明皇李隆基下令全国各州都要建一座“开元寺”,这时期的平城才有所改善,平城这座开元寺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南寺—善化寺。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薄伽教藏殿辽代彩塑整体表现形式

辽重熙七年,辽兴宗耶律宗真在西京大同建造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大殿坐西朝东,殿内“凹”字形佛坛上,塑三世佛说法像三铺,每铺主佛一尊,中铺主佛两侧塑阿难和迦叶两位弟子立像,主佛前左右塑两尊坐式菩萨、两尊立像菩萨。

北铺主佛左右塑阿难、迦叶两位弟子立像,左侧前方塑一尊坐式菩萨、一尊立像菩萨,右侧前方塑两尊立像菩萨;南铺主佛两侧塑两尊声闻弟子立像,左前侧塑三尊胁侍菩萨立像,最前面为合掌露齿菩萨,右前侧塑三尊胁侍菩萨,其中最前面一尊为坐像。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整个佛坛四角塑四身天王力士。南北两铺主佛须弥叠涩莲花座下左右各塑一对跪坐供养人,其体量最小,共有四身。

三铺塑像其中有主佛三尊、弟子四尊、坐式菩萨四尊、立像菩萨十尊、供养人四身、天王力士四身,共计辽代彩塑29尊。

另外,中铺主佛背光上悬塑两身飞天,为辽代遗留,中铺佛像背后另塑三尊观音携弟子像,其年代不详。目前,南北两铺主尊前各有一座较小佛像,为明代增塑。佛台共计佛像34尊。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造像通高7.3米左右,肩宽1.5~1.7米。释迦牟尼佛位于佛台中央,呈结跏趺坐的姿势,坐于五层仰瓣莲花座上。

佛像螺鬓高耸,顶置黑色宝石;额鬓方圆饱满,面颊丰盈,下颌圆润紧缩;垂目初睁,鼻挺且阔,面目庄严;体态魁梧,肩宽胸厚,拔背挺腰;通肩袈裟贴金,领口开至腹部,做袒胸状。

左手施法印,右手轻抚右膝,身后背光为红绿蓝三色相间云纹,并贴金点缀,两侧有飞天,均为辽代原作,佛像表面通体贴金。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弥勒佛位于北次间佛台正中央;结跏趺坐于五层仰瓣莲花座上;佛头肉髻圆如珠且高耸,面相方圆饱满,眉间白毫凸起,耳垂镂空及肩,神情安详,周身贴金。

四大菩萨位于薄伽教藏殿内明、次间佛台南侧及北侧,四尊塑像均为坐像。明间两尊通高3.2米,肩宽0.8米左右;南、北次间两尊通高4.6米,肩宽0.9米左右。

佛台上塑有弟子像共四尊,阿难、迦叶造像各两尊,通高3.1~3.2米,肩宽0.55~0.7米。造像均立于莲花台上,其中一尊阿难像面容清秀,广额圆面,疏朗扫淡眉,直鼻端唇。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长耳外翘,双手上下分并屈指,身姿挺拔,身披绿底金格僧衣,左肩批红底金格袈裟,金格沥粉绘牡丹卷草纹,脚蹬双层履。

另一尊阿难造像不同之处为身披的袈裟上出现大量贴金菊花并伴有叶形花纹。迦叶像光足立于莲花台上,约六七十岁老者模样,瘦骨嶙峋,凸额方面,隆眉高颧。

长眉深目,面目平静,口唇深陷,两耳垂成U形镂空,颈骨凸显,双手作抱拳状于胸前,虔诚恭敬,身披绿底金格僧衣,金格沥粉绘牡丹纹。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胁侍菩萨像共十尊,其通高2.9~3.5米,肩宽0.55~0.7米。造像均为站立像,赤足立于莲花台或者两朵莲花上。菩萨像的头冠样式各不相同,有的满饰璎珞,有的镶嵌宝珠。

具体样式有:高筒金冠、如意金冠、高筒云纹金冠、如意云纹宝冠、镂空宝冠;有的发髻生动栩栩如生,有序向后成辫垂肩;有的飘带至肩。

菩萨像面部表情各不相同,人物表情刻画细腻丰富:有的面庞圆润,双目初睁,秀鼻高挺,朱唇紧闭;有的慈眉善目,高鼻阔口,下颌圆润。菩萨大都颈戴串珠项链,或袒胸露腹。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或上身内着斜袒胸,肩披披肩;或身披天衣,腰间穿着皮革,腰带下接裙裤,有的左手呈托举状放于胸前,右手持飘带,有的右手呈托举状放于胸前,左手持飘带,身体微微扭曲,婀娜多姿,美感十足。

飘带周身缠绕在脐间、腹下、膝盖处形成环绕的U形,回绕两臂下垂至足部,手腕处戴手镯,这些塑像辽代特征明显,属于同时期精品。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这些塑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尊为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其位于薄伽教藏殿内南次间佛台北侧,西起第四尊。该塑像高2.9米,肩宽0.55米,赤足立于莲花台上,头戴宝冠,头冠额花硕大,宝缯飘扬。

头发挽花结,分披于两肩,上身袒露,颈佩串珠璎珞项饰,双臂戴镶珠臂钏,络腋挽花斜披于左肩头。衣饰飘带流畅自然,飘带飘离于背部,飘带两端分别从大臂后侧绕至前端,并轻浮搭于小臂处,外扬下垂至莲花瓣上。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身着红色长裙,腰系革带,长裙两膝盖处饰圆形牡丹纹,外着绿色护腰裙饰,并于脐下挽花,长裙襽边饰有缠枝牡丹纹。

整尊造像神情闲逸,宁静大方,她的头部稍稍右倾,双目微睁,向左下方斜睨,轻启双唇,嘴角微微上扬,双唇之间露出了一排洁白的牙齿,仿佛是在露齿微笑,双手五指并拢掌心相对合适实干胸前,合掌露齿微笑的神态似乎表示着对佛法的领悟。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整尊塑像身形丰盈适度,体态婀娜多姿,全身重量落于左脚,身体微微向右扭转,腰部曲线优美,婉丽动人。其艺术价值极高,确实是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众多辽塑中的珍品,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东方维纳斯”。

供养童子像四尊,通高1.35~1.55米,肩宽0.3米左右。塑像两两立于南、北次间主佛面前,供养童子均坐于莲花台之上,发髻高耸,戴桶形头冠。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或面容带有微笑,嘴角微微上扬。童子身上简单饰以璎珞项链,上披披肩,下着长裙,手腕戴有环形手镯。有的童子双臂交叉置于腿上;有的童子做举手提问状,造像生动活泼,充满着生活气息,非常有趣。

天王像共四尊,通高3.18~3.3米,肩宽0.88~1.2米。造像立于佛台四角之上,其中,佛台东南角天王像绾高髻,戴云头宝冠,宝缯飘于冠后,耳边结花向上飞扬,动感十足。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东北角天王面呈赤色,脸颊宽硕、双目圆睁,阔鼻厚唇,头戴紫金花冠,冠前饰有红缨,冠额上嵌有宝珠,宝缯自冠后两侧飘于空中,颇具动感。

天王内着阔袖长衣,外披两档短皮甲,右手持宝剑,左手托宝剑前端向上,两肩佩戴兽首式护甲,铠甲背带过肩,并于胸前与胸甲相扣,胸下裹锦帔以绳带束之,红底战袍绘有淡色牡丹和绿叶,整尊天王像身材高大魁梧,胸膛宽厚,不怒自威。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特征形状

每个时期佛教的造像风格都有各自的特征,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能够体现出游牧民族善于骑射的尚武精神。

辽代彩塑菩萨像头部的装饰,与辽时期贵族喜欢戴的金银头冠造型相似,造像上头部佩戴的宝冠,其中筒状冠呈桶形,高高戴在头顶上方,冠体简约宽大,冠后束带飘逸,自然下垂于两肩。

这样的装束都是辽代时期贵族中比较流行的,同时,塑像须弥座上雕塑的莲花花瓣肥大而饱满,这些都可以体现出辽代崇尚自然、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薄伽教藏殿内辽塑服饰基本沿袭了唐代造像服饰的风格,造像中菩萨像服饰较唐代略显简朴。华丽的服饰往往用来表现最尊贵的地位。

因此,菩萨像的衣着、穿戴往往会和当时社会中皇家、贵族、名流等服饰有共通之处。早期的菩萨像服饰具有明显的印度民族服饰特征,显得比较繁杂,后期经过吸取不同时期的民族特征及人民喜好而有所变化。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薄伽教藏殿内的菩萨像基本保持了佛教中菩萨应有的一些搭配,如天衣、璎珞,还有披肩等,其中披肩上有分缕式头发覆盖,这样的造型与当时社会人们比较流行的发型有关。

菩萨造像体型丰满,上身穿着有纹饰的皮革护胸,腰部系一条绶带或皮革腰带,绶带呈U形,塑像腹部微微隆起,下身穿羊肠裙,裙身较瘦。

这样的服饰是辽代菩萨像所特有的,服饰中的皮革装饰出现在佛教的造像中,同时也体现出当时少数民族的特征。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结语

薄伽教藏殿内的塑像不论是主佛、菩萨还是天王力士,个个都是体态丰满,身材魁梧、健硕,上身偏长,胸部宽厚,胸肌强健,无不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彪悍的体形特征。

佛台之上的辽代塑像体量均高大健硕,尤其是天王像,上身内着宽袖长衣,外披两档短皮甲,两肩佩戴兽首护肩甲,腹部铠甲系兽首吞革带,下身内穿宽口缚裤,脚踩云头战靴,膝盖处束腿。

这也是早期少数民族的骑马装扮。天王像手持兵器,威风凛凛,这些细节之处无不体现出辽代时期人民对武力的崇尚。

薄伽教藏殿塑像,与汉族不一样风格,表现出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建舜.华严圣境多宝藏(之二)—古朴梵香、婀娜多姿的辽代塑像[J].五台山研究,2002(3):30-34.

2.马巍,李宁,杨宝.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代彩塑艺术赏析[J].文物世界,2016(6):29-31.

3.王素云.下华严寺辽代佛教造像艺术—薄伽教藏殿佛菩萨造像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6.

4.杨俊芳.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代彩塑服饰研究[J].美育学刊,2014(2):75-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