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一)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尔时花开 2023-10-23 发布于河北

2021年,打算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但愿能一直坚持。

找到之前写过的几篇笔记,一一发上来。作为这个笔记系列的开篇吧。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不止一次见有提到这本书的,只是内心的惰性和抗拒让我总是与这书擦身而过。和大家一样,我也更愿意读有情节的小说,或者文学性强的作品,本能抗拒理论的书,即便是实用的,也是要到用时才去读。

 直到一章一章的读下去,我才发现自己的浅薄和偏见。这书文字浅显易懂,更重要的是实用性,可操作性很强。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对与错。

 现摘录笔记如下: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这样的话,适合在阅读一本深奥艰涩的书时给自己鼓鼓劲,也让我们警醒,我们所谓的读书,是真正地在阅读么?

书中介绍一共有四种层次的阅读:

1,基础阅读(通常在小学时完成)

2,检视阅读(略读或预读)

3,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

4主题阅读(比较阅读)

其中,检视阅读一共有两种。

1,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如何略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注意副标题。   

(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从模糊的印象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读几           页,但不要太多。

  我发现自己无意中就是这样快速浏览一本书,确定自己要不要读,书有没读的必要的。

2粗浅的阅读。

在介绍粗浅的阅读这一节,作者说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

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更好些---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想想自己就是因为望之却步,不知道错过了多少好书。这一段当真可以做为读某本难读的书的时候的方法。

我也是会因为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停住了,整本书都不再读了。

在主动阅读这一章,作者介绍了主动阅读的核心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一定想办法找出主要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问题是阅读的基本规则,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可能找出答案)这是绝不可或忘的原则。

光是知道这四个问题还不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这些问题。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除此之外,你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想一想这四个问题,前三个我在读育儿书的过程中倒是一直有考虑的。尤其是第3个问题,几乎每本书都会发现有道理的部分,只是全部有道理的很少很少。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问自己,这本书与我自己有什么关系。

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你不只是要有意愿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能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进而自我提升的艺术。

我想到了自己在读哲学,心理学的书时的畏难情绪,所缺少的就正是这样一种保持主动阅读的技巧和艺术吧。“能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部分”这会是以后阅读时努力的方向。读到这样引领性的文字,真好!

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

一,会让你保持清醒。

二 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   的,还是写的。

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接着是分享了做笔记的七种方法。比如画底线,在空白处编号,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等等。书的实用性也就在这了。几乎是手把手的在教读者怎么在书上做笔记了。

我也有在书上做笔记的习惯,尤其是读到醍醐灌顶的文字或有共鸣的文字时,喜欢标注出来。我还会做摘抄,分门别类的把书里的重点部分,摘下来。所以当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很快就可以识别我在哪哪看到过,我知道怎么做。也许这就是把书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好像自己真的懂很多很多似的。其实不过是读的多罢了。

这是书的前五章我摘出来的觉得有价值的部分。我知道有很多和我一样抱了畏难,偏见的情绪迟迟没有开始阅读的朋友们,那么这一篇,就抛砖引玉,希望我的文字我的摘录能让大家有去读一读这本书的欲望。也期待大家读后的分享。

                     (二)

因为中间部分我觉得是围绕着前边概括性内容的一系列展开的阐述,所以我并没有逐句逐段的详读。

 这一篇还是接着(一)的部分,摘录六--十三章里边那些吸引我的句子。不按书的脉络了,只是我觉得有价值的单句。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

分类法: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统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

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做你想要做的事,或认为应该做的事。

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最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

除非读者与作者能找出共通的词义,否则想要把知识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词义是可供沟通的知识的基本要素。

达成共识是作者与读者要一起努力的事。因为这是阅读与写作的艺术要追求的,终极成就,所以我们可以将达成共识看作是一种使用文字的技巧,以达到沟通知识的目的。

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我不懂”也是个很重要的评断,但这只能在你尽过最大的努力之后,因为书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这样的话。在阅读一本好书时,无法理解这本书通常是读者的错。

我们并不是企图要指引你开始写作,而是要提醒你运用本书所提供的规则,仔细地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就是一个好读者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了。当然,许多书都值得精读,但有更多的书只要浏览一下就行了。要成为一个好读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阅读。

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外在辅助阅读的基本常识与规则。

主要功用在于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

伟大的作者也是伟大的读者,想要了解他们,不妨读一读他们在读的书。身为读者,他们也是在于作者对话,就像我们在跟我们所阅读的书进行对话一样。

就像我读薛瑞萍的书,就会想要去读一些她看过,提过的书,比如《朗读手册》一样。

比起科学与小说类的书,阅读历史与哲学的书时比较需要阅读相关的书籍。

很对,读历史会想要了解一个朝代或事件更多的背景。我通常都是几本书相互佐证着来读的。

如何使用导读的建议:

你必须读完全书之后,才能看这类诠释或导读手册。如果你在阅读全书之前,先看了他的导读手册,你就隶属于他了。

比如,我会觉得在自己先过了一遍之后,再去听校长关于这书的解读,会收获更多,会看到自己忽略和错过的部分。知道自己哪悟的不够。但是,因为已经先过了一遍,所以也有自己读过后的感受。

摘要绝不能代替真正的阅读,但有时却能告诉你,你想不想或需不需要读这本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