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历史之谜终于破解!被毁灭的殷墟与成就中国成周的商都大邑商

 敦厚书屋 2023-10-24 发布于广东
殷商历史之谜终于破解!被毁灭的殷墟与成就中国成周的商都大邑商

(作者:赵辉)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为殷商王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但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商王朝历史时期的记述却称之为《殷本记》。为何同一历史时期却有三种不同的称谓:商、殷、殷商。随着现代考古学对安阳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以殷墟遗址为国都的殷商王朝得以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司马迁《殷本纪》记述的真实性。那么,商与殷商的称谓,为何也同时存在于中国历史中?为何人们统称中国夏商周三代历史,而把“商”做为标准与正统的称谓?其中的历史渊源究竟是什么?殷与商既然同时普遍存在于历史文献中,必然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中国历史中的重大问题。

在对商人所建立的商王朝历史认知中,商人“前八后五”的十三次迁都历史,已被普遍接受,并且最后一次的盘庚迁都殷墟的具体地理位置,已经由殷墟遗址考古发现得以证实。但是,人们对盘庚将都城从“奄”地前往“殷”地之前的“奄”都,至今没有发现其遗址。在历史记载及甲骨文中也称之为“商奄”。在西周初年,“奄”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城邑,以致多次出现在历史文献典籍中。《尚书·多士》: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尚书·蔡仲之命》: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尚书多方》: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史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

殷商历史之谜终于破解!被毁灭的殷墟与成就中国成周的商都大邑商

由此可见,盘庚迁都殷墟之前的“奄”都,在西周初年还是一个与殷都殷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城邑,否则周成王不至于“王来自奄,至于宗周”,而且“予大降尔四国民命”。这个殷商王朝的旧都“奄”与西周初年的“奄”,确定位于淮夷地域,因为周公“东伐淮夷,残奄”。之所以殷商王朝的中期都城“奄”都或称之为“商奄”至今没有考古发现,也完全是因为“奄”都位于淮夷地域,不在中国考古界与历史界的历史意识、历史认知范围内。

早在商汤伐夏,建立商王朝时,对于夏王朝的国都商汤本意想继承为商王朝的国都,但“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商汤因而放弃将夏都作为商王朝国都的想法。但繁华文明的夏都却保留下来,并称之为“奄”。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将国都由庇迁至奄,后盘庚将国都从奄迁至殷地建立殷都。作为殷商的旧都奄,仍然是殷商王朝的一个重要城邑。至武丁时期,殷商王朝国运强盛,征伐南方荆楚,控制了广阔的南方地区。为了统治广大的南方地区,武丁“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建立“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的商都“大邑商”。殷商旧都“商奄”,再次成为与殷地殷都同等重要的商都“大邑商”。

因此,至少从武丁时期开始,殷地的殷都与南方奄地的商都大邑商,正式成为殷商王朝的南北二都,统治管理着殷商王朝的南北地区。在商王朝的后期,从武丁开始“殷商王朝”成为标准的称谓。只不过北方地区以殷都为中心都邑,习惯称之为“殷”,而南方地区以“商奄”为中心都邑,习惯称之为“商”。

殷商历史之谜终于破解!被毁灭的殷墟与成就中国成周的商都大邑商

位于西土的周氏族,因受到北方殷都殷纣王的长期欺凌,从周文王开始立志铲除殷都的殷纣王。位于南方商都统治下的淮夷各氏族部落,在殷纣王统治的前二十一年,就遭受到殷纣王的四次武力攻伐,淮夷诸氏族与商都统治者已经势同水火。在殷商末年,整个殷商王朝疆域已经形成以殷纣王、周武王、淮夷氏族为主的三分天下格局。曹操《短歌行》曰:“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在周文王与周武王的前后经营下,联合东南淮夷氏族,形成了周武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的政治格局,使得周武王能够两次联合八百诸侯会盟孟津,准备北伐殷纣王。从而实现了周武王一战而溃殷纣王,大势已去的殷纣王只能自焚而死,结束了殷纣王的暴虐统治。

但是,位于南方淮夷地区的商都统治者仍在。于是,《礼记》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的整个过程:“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周武王带领八百诸侯在灭纣后,向南进发征服了商都,解放了统治淮夷诸部落的商都“大邑商”,将“大邑商”统治下的南方疆域纳入西周统治。

殷商历史之谜终于破解!被毁灭的殷墟与成就中国成周的商都大邑商

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周康王时的青铜器何尊,通过周康王之口,还原了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的真实历史原貌。周武王在征服南方的商都“大邑商”后,即向上天宣誓、向大邑商统治下的淮夷诸部落保证:“我要居住在大邑商这个商王称'中’的地方,让新国都能够惠及天下人民”。于是,西土的周氏族与南方的淮夷氏族联合在商都“大邑商”建立西周王朝的东都成周城,共享伐纣灭商后的天下太平。

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中的“克”字,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历史概念,对还原西周初年历史意义重大。只有深刻理解了铭文中“克”字的具体历史含义,才能清楚地了解商末周初的历史演变过程。

克,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战胜,后引申为能力超强,胜任,完成等义。克,会意字,像甲胄(兜鍪、头盔)之形。在古代“胄”往往是战利品,金文簋有“俘戎兵、盾、矛、戈、弓、箙、矢、裨胄”等语(《集成》8.4322),有时“胄”还可以作为首级的替代品。所以就以此表示“战胜”之义。这就是“克”字的本义。何尊:“唯武王既克大邑商。”(《集成》11.6014)古代作战都需要强大的武力,故也以“克”字指称能力超强。甲骨文就是用的“能够”之义:“癸卯卜,其克,捷周。”(《合集》20508)《说文》:“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凡克之属皆从克。”所从字形虽有讹变,但其义训可从。徐锴系传:“肩者,任也。……任者,又负荷之名也。与人肩膊之'肩’义通。故此字亦微象'肩’字之上也。能胜此物谓之克,故亦象刻木也。”在金文中“克”多用为“胜任”、“能够”之义。“克明厥心”(《集成》1.247)又引申为“完成”之义。《春秋·宣公八年》:“日中而克葬。”杜预注:“克,成也。”也引申为“克服”、“克制”之义。《论语·颜渊》:“克己复礼。”用为“克期”、“克日”等“约定”义的“克”实际上是“刻”字的假借。

殷商历史之谜终于破解!被毁灭的殷墟与成就中国成周的商都大邑商

通过对“克”字在古文含义的归纳,可以总结出多种含义:胜任;能够;攻下;战胜;打败;克制;制服;克扣;完成;能耐;好胜;忌刻;犹训斥,教训;消化;犹如;犹及;通“刻”,铭记;雕刻,刻薄;五行相克等等。通过对商末周初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克”字的历史内涵,得出一个被历史尘埃所遮蔽的历史本来面貌。

“克”字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的含义,并非习惯所理解的攻克、攻下、战胜、打败等含义,而是更侧重于“制服”“顺服”后的“成就”“让其胜任”能意义。具体历史内容为;身处淮夷诸氏族包围中、周武王大军压境下的商都大邑商,不得不归顺于周武王与淮夷氏族,周武王为了大邑商旧贵族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决定继续把大邑商作为西周王朝的东都,成就大邑商的统治中心地位,并惠及淮夷诸氏族人民。立即向上天宣告我要把大邑商经营为东都成周,让新国都惠及所有归顺的民众。这才是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真实历史含义。也是周康王在五年时第一次来到成周举行禋祀典礼,告慰周武王誓言,实现各民族团结,回忆历史的真实情景。

殷商历史之谜终于破解!被毁灭的殷墟与成就中国成周的商都大邑商

周武王在灭纣后彻底毁灭了殷都,成为今天考古发现的殷墟遗址;南方的商都大邑商被周武王继承下来,经营为西周的东都成周城,成就了最早的中国,也就是今天位于南淮夷之地的四方湖古城。西周初年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相当于1949年新中国和平解放北平城,为了继承北平的历史文化,为了延续北平城传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位,建设新中国,在1949年10月1日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综上所述,殷商王朝之所以成为商王朝的标准称谓,是因为在殷商王朝的后期,是由北方的殷都和南方的商都所组成;殷与商同时存在于北南两地;因为商都大邑商继承于夏王朝夏都,西周成周继承于商都大邑商,承继了中国夏商周三代历史与文化,夏商周三代也成为中国历史的客观反映;没有殷都的毁灭,也就没有今天的殷墟遗址;没有夏商周三代立都于南淮夷四方湖古城,也就没有“最早的中国”;没有四方湖古城的没落,也就没有今天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探寻;中华文明探源的成就,最终将决定于四方湖古城历史文化的复兴。(作者:赵辉)

殷商历史之谜终于破解!被毁灭的殷墟与成就中国成周的商都大邑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