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饮,现代人得怪病的根源!

 观风云再起 2023-10-24 发布于浙江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动不动就“痰迷心窍”,变得痴痴呆呆,如同没了魂。事实上,小说虽有杜撰的成分,但“痰饮”确实是很多怪病的根源。所谓“怪病当问水”是也。

朱丹溪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现代人最大的健康顽敌并不是阳虚、阴虚,而是痰湿浊气。现代人受饮食结构变化及生活环境影响,身患顽疾者以痰湿体质者居多。

湿邪一日不去,吃再多药品补品都如同隔山打牛,毫无意义。祛除痰湿已经是当务之急,因为痰湿是滋生疾病的温床,祛除痰湿就是在挖病根,哪怕是认为不治之症的恶病,都能通过这种治疗取得明显效果。

痰饮是怎么形成的

中医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痰饮乃是由于阳气不足,水饮运化迟滞,停积于脏腑肌肤之间为患 。水湿痰饮,均属阴邪,会进一步损伤阳气。

痰饮分为“痰”和“饮”。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无形之痰”包括痰核、瘰疬等停滞在脏腑经络中之病理产物。饮就是停留于人体局部者的水液,分为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等,停于五脏,形成心水、肺水、皮水、肝水、肾水。

五脏中与痰饮形成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

  • 脾:脾主运化,其中包含运化水液,即能够吸收和输布水液,防止体内水液停滞,为“散输水津之本”。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脾运化水饮的功能失调,则形成痰饮之邪,阻滞中焦气机,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混杂而下发为泄泻。脾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得阳则升,故而脾阳虚最易生痰饮,痰饮下走肠道则发为泄泻。

  • 肺:肺主治节,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主治节而通调水道。肺气肃降,借助于三焦,布散津液于大肠则便易。肺气宣降失司,水液不得输布,而为痰饮。

  • 肾:“肾者水脏,主津液”,指肾气蒸腾津液与排出浊液,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人体太阳寒水(即肾阳)蒸腾气化功能不足,故而生成痰饮下泻的症状。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肾主水全赖肾中一点真阳为之主持,真阳衰微则肾气亦虚,肾气虚则不能摄水,故水液横流。

痰饮的病机

一、饮停上焦

外感之邪首先犯肺,肺受邪气失宣降,气不行则津液停而为湿为水,邪热挟水上冲则身体肿胀、头目眩晕。 形成外寒内饮之证。

常见疾病:偏头痛、眩晕、美尼尔氏症、咽痒、过敏性鼻炎、梅核气、失眠、黄褐斑。

二、饮停中焦

脾失健运、水饮停滞中焦,阻遏气机,清阳不升,在上之痰,火性炎上,郁久化热,多半成湿热。

当罹患痰饮病后,痰饮向上冲逆,停留结滞于胁下,悬停于此,邪实化热,引起一组咳嗽、吐痰、胸胁引痛的症候群,又称为悬饮。 其病位为中焦胁下,病性为以热为主,病态为实证。 其主要病机特点为痰饮冲逆至中焦胁下,水邪结滞化热。

常见疾病: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胸胁引痛、胸闷、心下痞满。

三、饮停下焦

若是不适当的发汗后伤及阳气,肾阳虚弱、水气内动为阴寒之证。在下之饮,纯属寒湿。痰饮的病位为下焦,病性以寒为主,病态以虚为主。 其病机特点为胃虚及津液不化,下焦饮逆。

常见疾病:腹痛、月经痛、妇科疾病、腹水、慢性结肠炎、浮肿。

治疗方药

痰饮水湿皆属阴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原则。饮多因寒而生,故为“温化”。给予温中化饮治疗,使太阴得温,水饮去、气机利。

一、上焦之湿宜温阳——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以渗湿化饮、健脾益气之茯苓为君,配伍温阳化气之桂枝为臣,佐以燥湿健脾之白术,使以益气和中、辛甘养阳之甘草.既能奏淡渗利湿通水道之功,又有温阳健脾化痰饮之妙,而水湿痰饮则渐消。健脾利水的代表方。

又,《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专治外寒内饮名方之小青龙汤,既能解表散寒,又可温阳化饮,方中虽仅药物8味,却有着宣收相济,升降兼施,阴阳平调之功。是宣肺化饮的代表。

二、中焦之湿宜升阳——-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

小半夏汤降逆散水、和胃止呕,用于治疗支饮呕吐,用药后呕吐、心下水停等证未愈,又出现眩晕、心悸的症状,为病重药轻、水饮结聚较甚,且已呈上冲之势引起,故加茯苓三两,一则配半夏、生姜健脾和胃,二则淡渗利水助散饮邪,三则宁心安神以平心悸,可见张仲景用药之考究。

半夏厚朴汤是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底方,加入行气降逆、除满利饮的厚朴,及解表行气利饮的苏叶而成,其中苏叶配合生姜有解表发汗作用,故属于表里双解、温散水饮之方剂。专治外邪内饮所致胸满、胸痛、恶寒、咽堵、咳逆者。

三、下焦之湿宜通阳——真武汤、五苓散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方中以大辛大热之附子、辛温之生姜通阳化气利水,茯苓、白术利水渗湿,配伍白芍去水气,利膀胱,通阳利水同治,渗利温燥同法,标本兼治,共奏通阳利水之功。是温肾利水是代表方。

五苓散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剂,化气利水。凡水湿困阻,蓄于下焦,而致小便不利,方中以咸寒之泽泻为君,咸走水府,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又佐以淡渗之二苓。方中于一堆渗湿药中佐以桂枝一味通阳之药,有事半功倍之效,又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指“通阳不在温,在于利小便”,就是此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