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老城区43:老下关(上)回忆

 卧竹轩主 2023-10-26 发布于江苏

2013年3月下关区被撤销并入鼓楼区了。虽说并掉了,但老南京人心里一直认定:出了挹江门就是“老下关”。

这里作为“金陵北大门”,依然是国家东部地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资集散地,也是南京滨江开发的核心区。这里有长江大桥、天妃宫、静海寺、江南水师学堂、龙江宝船厂、渡江胜利纪念馆、阅江楼等名胜景点,以及绣球公园、小桃园和各种江滨风景体验。

下关

原指600年前的明初设置的“龙江关”,在今狮子山和长江之间。狮子山以前叫卢龙山,江岸一带叫“龙湾”,因而起名“龙江”。此处过去有座龙江桥,现在仍有龙江路龙江小区

”是专门收税的机构。明宣德四年,又在上新河设立上新河关,专征船舶税。到了清代,人们俗称处于上游的上新河关为上关,处于下游的龙江关为下关下关之名由此而来。

开埠

下关是老城唯一濒临长江主航道的地段,有山水城林,也有外滩盛景。有江河交汇,也有城墙蜿蜒。有历史遗迹,也有人文底蕴。乘火车过长江大桥,老远就能望见南岸的狮子山

过去天气好时还能看到山上驻守的空军部队的高炮。现在看到的是山上2001年建成的阅江楼。这座明初1374年始建的烂尾楼,一建就拖了600多年!

下关若不是处于长江航道的枢纽,也就和普通江边无异。正因为是南北河运的必经之地,在清末和民国一度成了南京最繁华热闹的地区之一。

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英国在下关的静海寺议约,并在英舰上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香港就是那时起被霸占去的,中国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人都觉得是个奇耻大辱。

之前的“下关”只是对内的税务机关。清咸丰八年(1858年)在这里设立了“金陵关”,为南京首个近代洋海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列强逼迫下清政府宣布金陵关正式对外国开埠。之后英、美、日、德等国商人纷纷在此开设洋行,建造码头。相对于先开埠的汉口关和九江关,金陵关在下游,因而下关又有了“洋下关”之意。

一开始下关只是为洋人服务的城外一隅,与南京本身无关。直到清末民初建成了京沪铁路、津浦铁路和客运码头,下关才飞速走向繁华。大马路等街市也相继形成,旅馆、浴室、茶楼、戏院、绸缎庄、成衣店、钟表、钱庄、银楼等商号密集,下关成为了闹市。从这时起,下关便由“城外”变成市区了。

解放后,长江大桥等重要交通设施建成,下关这个“百年商埠”更成为大江南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码头

下关自东晋起就有码头,不过不大。被列强打怕了的清政府最初也不敢建大的轮船码头,担心再度引起列强觊觎。那时南京港只有极其简易的码头,不仅不能货运,大客船到港也无法靠岸,只能靠小划子去江中接送乘客。

1882年江南贡院乡试,众多考生乘轮船到达下关。因小划子翻沉,溺毙多人。为此数十名绅士联名上书两江总督左宗棠,南京港才开始建造了能停泊轮船的现代码头,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下关的沿岸陆续建了多个码头,南京人习惯编号为一号码头、二号码头、三号码头等,统称都叫下关码头

1928年建成的“津浦铁路首都码头”,因逢孙中山先生的即位大典,改名为“中山码头”,至今仍在使用。

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

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建成通车前,中山码头一直是南京过江的主要通道。我经常带自行车轮渡过江到对面的浦口。

现在的候船厅是拆了重建的。

仪凤门内有一处江南水师学堂遗址,现中山北路与盐仓桥路口附近。它是清政府在吃尽列强海霸苦头后,1890年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是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民国初期改名为海军军官学校,1929年改为海军部。解放后,曾先后做过海军学校和船舶军工研究所。1982年正式成为文保单位。而共和国海军的最高学府改在中山门内的半山园,原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址。

马路

南京13座内城城门,只有一座仪凤门在下关,也只有这座城门是明朝没用民伕由军队自行建造的,民国曾改称兴中门,位于狮子山和绣球山之间。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在附近挖坑道填炸药,炸塌城墙后杀入南京。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军修复了这段城墙。

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下关主持修建了一座“官码头”。要致富,先修路,张之洞为此在仪凤门前铺设了南京第一条现代柏油马路。大路向西直通下关轮船码头,形成了日后堪称民国第一路的“大马路“。这条路进仪凤门入城通向鼓楼,直抵汉府街的总督衙门(现总统府)。

以前的大马路比这长

大马路是洋务运动的产物,集中了数座民国时代的精美建筑。由于大马路是码头和下关商埠通往城内的主要干道,曾是南京最繁华的商区之一。沿街巨贾云集,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外商纷纷涌入,进出口贸易大增。中国近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通商活动也发生在这里。隔江对面的浦口也有一条类似的大马路

1930年代后,南京有了“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的说法。那时追求时髦的人喜欢来大马路转转,这里的鞋帽洋货店一有新货,城内的太太小姐们就会闻讯赶来。

1937年,日军对下关沿江一带多次轮番轰炸,新建不久的二马路、三马路夷为平地。大马路、商埠街、鲜鱼巷等商业繁华地区也遭严重破坏,之后一蹶不振。

目前,“大马路”作为历史文化区域在修缮改造,即将以崭新面貌重新开街。

清末还修建了一条“新马路”,西起鲜鱼巷口,东至热河路,1981年并入龙江路。

铁路

素有“黄金通道”之美誉的沪宁铁路,是中国最繁忙的铁路线。该铁路于1905年开工,1908年全线建成。此线路从南京到上海,始称“京沪铁路”。这条铁路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高质量铁路之一,清政府借贷英国洋行3000万银元,造价是同期的沪杭铁路的3倍。

南京还有条中国唯一的市内铁路,始发站也是下关。于1907年开工,1908年竣工运营,名为宁省铁路”,1927年改称“京市铁路”。这条小铁路开创了城市轨道交通先河,将下关的长江水路码头与传统中心城区连接。现在鼓楼紫峰大厦下边还有个“车站东街”,就是当年的小火车站留下的地名。它继续延伸出城便是宁芜铁路,至今仍存,市区段保留有中和桥道口

这条市内铁路动用了库银四十万两,北起下关,南至城里的闹市区中正街(原称万寿宫,今白下路)。它的通车,让下关地区一跃成为了南京近代化的前沿,经济和城建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958年这条市内小火车线路拆除后,南段路基改建成长白街

南京历史上第一座火车客运站坐落在下关,1927年改称南京车站。1947年车站扩建,规模为全国之首。

1949年民国政府撤退时将车站炸毁,1950年新中国重修。过去南京人乘火车出门都必须赶到下关来。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建了新的南京站下关车站便改名为南京西站,保留了过江向北的始发列车。

2012年下关的南京西站停止了客运业务,2022年开始整体搬迁至向东3公里的郭家山新址。运行了114年的火车站,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原址建为铁路博物馆

新幕

南京曾经的老下关,随着城市的发展,时光在这里一分为二。在这里,我们可以一眼望百年,既展现了高楼林立的商业综合体,也透视出老街巷的市井烟火。新的下关滨江,成了高档住宅的集中地区。

一些下关老地名仍令老南京魂牵梦萦。虽然这些地点找不到了,但它们的气质没走,我们将通过这些老地名继续了解老下关。(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