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源大庙的兴与衰

 jxwhb 2023-10-26 发布于安徽

                                汪涛鋒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兴与衰的过程,这就是周期率。无论任何生物,无论任何社会团体与政府,无论任何建筑与产品等等,都在遵循这种規律而存在于世界之中。1000多年来,登源大庙在交替着兴与衰的变迁,也就是一个例证。

登源大庙,是为纪念古徽州第一伟人大唐越国公汪华而建。座落在绩溪县登源河畔的登源岗,隔河与汪华祖居古村落汪村毗邻,史上又称“登源庙”、“忠烈庙”、“忠烈行祠”、“汪公庙”、“汪王祠”、“大庙”等,而汪村也因此称大庙汪村。

              一:登源庙始建

登源庙建于何年等一应问题,解读一下朱赋在公元980年,即宋太平兴国五

年写的“绩溪县登源越国公庙记” (汪承兴等编,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新华出版社,2014,笫31页,以下简称文献)一文即可尽释答疑。朱赋时任宋太宗王朝的朝奉郎,属朝庭左右司諫,又兼光禄寺丞。

北宋(公元9601126年)初期,史上进入由乱到治时期,朝廷委派了良吏卢范阳任绩溪县吏。卢君为实现能保一方平安,治创伤、振兴人气,认为必须要大显越公之异――移建灵祠。因为古祭法中曰“能捍大患,则祀之。” , “越公之祀可谓宜矣!” 。于是移建越公灵祠成了卢君之心。君之才,君之美,岂止乎割鸡之治?

“移建灵祠” 须先点明其要点。其一,天复二年(即龙集壬戌年,公元902年)时任朝廷巡绎官的汪台符在“重建汪王庙记” 一文中(文献第28页)记载,越国公汪华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夢世于长安后,歙卅父老,念其功德,奏请建祠以纪念。朝廷介于汪华的功绩,允于建祠。(史书上载,唐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歙郡百姓就自发建有汪华生祠。但皇上允诺建祠应是在汪华逝世之后。)其二,介于汪华死前的最高职位是九宫留守,属四品官衔,故只能建祠,不可建庙。祠初建于州府厅西,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刺史薛邕将祠迁于乌聊山东峰。元和三年(唐宪宗时期,公元809年)刺史范传正又将祠迁于歙县南阜,即今庙址。中和四年(唐僖宗时期,公元884年),刺史吳公图将祠宇又修缮一新。可見汪王祠建祠200多年来已历經三迁三饰了。绩溪要建,只能是移建或仿建,而不是新建或创建。其三,祠可供众人以时祭享。且自此郡有水旱则祀之,民有疾沴则祀之,鲜有不获其灵应焉!可见移建灵祠为卢君解决了建祠方案与效果等诸多难题,剩下就是建祠的定址问题了。

县东七里,有华公城,即越公镇北之城也。华初领兵,未获立城之所,因以弓远射,箭落之处,正是得胜地,遂城之,即史称“汪王故城”。据绩溪余川汪氏族谱19载:故城内有越国父母墓。(即故城北登源岗有华高祖叔举夫妇墓与父僧滢夫妇墓)。后在登源岗下正南故城内又建有纪念先祖叔举公的“司马公祠”(祠初建于公元618626年间,即汪华建吳称王与归唐初期间)。若将唐金山下登源岗上的祖墓与司马公祠这条南北连线延伸到前方的鸡公山、猪头山、鲫鱼山三山环拱的正南点上,再在这条线上切一点与正东的华公旧宅(宅前有上马石存焉)相连,则此点即应是移建灵祠的最佳之处。它应了堪与学上东西、南北连轴线上中心点可开花的玄机。此处背靠唐金山崖,面对三山环拱,左临水,右平川,在此建祠,其卢公之心必能使越公之异大显!笔者赞叹,古人在建祠选址时釆用连轴线交叉法与现在科学上的坐标定位法竟有如此异曲同工吻合之妙!

宋初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卢君范阳以叵县之力,赶造灵祠。终在孟冬吉日,聚乡人建成汪王祠!

汪王祠栋宇宏丽,既轮至奂,亦垩赤丹,堂严威容,肖像尊严,帐趋列待,好一座祠庙胜地。从此开创了登源庙的兴旺里程。时任光禄寺丞的朝庭官史朱赋在参与了新祠开典之后曰:“君子谓是祠也,非卢公不兴,斯邑也。”

          二:史上汪王祠的重修重建

(一):笫一次是在公元1159年(南宋绍兴二十九年)绩溪县吏曹训重建了登源汪王祠。可详見范成大撰写的“登源重俢庙记” 一文(文献第46页)。范成大是宋高宗二十四年(1154年)的进士,时任徽州司户参军。

我新安人终年住宿于丛山峻岭之中,高处可仰雨,低处可引溪。山人安居乐业,岂不胜乎!当然难免也有旱干水溢之忧。但所見所闻,却未闻有饥饿逃荒之危。呜呼!是否有神在扶佑?问其乡人,皆曰可见英济王显灵告示。我瘠土人民能安然衣食,免于天灾之流行,皆因越国公汪之所出也。然我绩溪登源之汪王祠自宋太平兴国五年始建至今,己达178年。岁久不茸,破旧不堪,已远不及邻近诸县的同类祠宇,它们是在經常修新的。说来不是绩溪为愧么?绩溪邑长曹训,想百废皆举,犹以修登源庙费用最大,曾一度搁置。但十乡之民认为凡安其室庐,善其田畴,皆神之惠,切不可拖置。經费不足,其一可动员捐款,其二凡十乡之人,可分为十六朋分担之。由此也就解决了邑长的經费来源之忧。

旧的登源庙巳破烂难修,只好在原址推倒重建。新祠是绍兴戊寅年九月动工,笫二年(公元1159年)正月竣工。历时仅四个月。新祠之门籓殿堂,四亭两庑,从祀之位,齐明之館,与夫像设仪注之属,皆瑰严光明,焕然一新。登源庙由此进入了新的的香火旺盛时期!

必须一言,过去登源庙之所以衰败,年久欠修是一原因外。而当时(值北宋末期,南宋初期)各级官吏只顾扶持苟岁月,缺少监责,甚至京城郭郛官寺神宇之处,也如同朝庭,腐败昏庸,坐視颓祀大坏,成为当时天下通患,岂不衰之?今县曹吏能发动民众出力,振兴了祠宇,一举亊成,可见越国汪公受到民众的崇拜是何等深入民心!

(二):第二次是进行大修。详见洪侃“重建登源忠烈庙记” (文献第58页)。洪侃时任徽州通判,是宋理宗时期的朝散郎。当他期满离职之时,应邑人之求,记述了此次大修經过。

1159年曹训重建登源庙以来,至今(1227年)已过去了60多年,风雨当圯,有些陈旧。道士吳如宗愿与乡人吳恒、周该、胡天禄共同出资对汪王祠进行大修,十乡之民也翕然捐金捐谷予以赞助。整修后,殿宇宏丽,楼阁高张,复还了原貌之壮观。又因登源庙后是汪公祖墓。吳如宗又买下旁地,植林绿化以荫之。整个工程由寓君汪相如总管,邑尉汪棐赞负责实施。工程完工后,庙貌兴崇,雕甍飞陛,创見于茂林翠绿之间,犹如一朵鮮花盛开在百草丛中,开启了新的庙宇兴旺之春。此正应了圣人孔子曰;“祭神,如神在,必有知。”

(三):登源庙第二次毁于兵燹,史上称为至正壬辰之乱(公元1272年)。可见舒頔“重建登源庙碑” (文献第66页)。舒君为绩溪人,时为池阳贵池教諭,一生著书无数。

公元1271年,䝉古人怱必烈在成吉思汗病死六盘山后,继承大汗,並在燕京筑新城建宫殿,定为大都,元朝立。第二年二月,元军便攻克临安,南宋亡。数年兵灾,毁坏庙宇无数,登源庙也在遭劫乱之中,所以这次庙毁是共存于生灵涂炭之灾,在所难免。

(四):笫二次重建登源庙是在洪武八年,即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明军占领大都,元朝灭亡。明朝立,改年号为洪武元年,定都南京。

绩溪由高邮人唐吴任县吏。唐君善于政修民化,1375年又是个大丰收之年,民众皆曰,这是神所赐也!此时洪武大帝也下旨:凡祀典神之庙宇,不论破废,均一律恢复。唐君视旧庙址,对众人说庙毁久不治(庙毁己达104年),已为神丟丑,应立即动工重建。于是,无远迩咸相,剪榛翳,畚瓦砾,度材惟奇,命工惟良,卜日惟吉,众手並作,很快完成了重建。环看新祠,宏敞壮丽,翚飞翼然,丹垩燃然,像貌巍巍,群峯拱于前,一水环其下,林木松郁,閟幽献奇,真是神明之居也。

本次重建,新颖之处是在庙东,增建了绿照亭。此亭开工于1375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376年四月竣工。立于亭中可俯瞮登源河下之深潭,绿照而得亭名。亭建得虚敝高明,修藤古木,确是一处休憩之地!众人皆呼,高哉!伟哉!

历史稍梢过了近百年,介于登源庙的兴旺,唤起不少知名人士为登源庙增添光彩,其中最显眼就是在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由梧村人汪溥(天顺已卯举人,1459年)偕其弟汪滢(成化戊戌进士)出資,知县李芳督办,在庙后修建劝忠亭(汪行广编,汪氏世守谱,1915年,卷八,第82页)(注:该亭后又重建在庙右,见明清绩溪县志,卷之一,古迹,第35页),与绿照亭共同衬托着登源庙,互相媲美,相得益彰。

(五)登源庙笫三次毁于1522年,史称嘉靖庚申正月庙灾。因旧庙已历經147年风残雨沥,其庙灾是指火灾?兵灾?还是久茸倒塌?却沒有详细史料可依。

(六):登源庙第三次重建是在1552年,即明嘉靖年间,由兵部尚书,龙川人胡宗宪会同绩溪知县郁兰将汪王祠扩建成汪公大庙。

明朝中期尚处于兴旺之时,风調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岂有神祐乎?自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王归唐至今,巳历931年,其间凡遇水旱沴疫求告,皆能应之,此种功德岂能忘乎?废乎?今登源汪公庙巳倒塌30年有余,再不兴建,何以能祀之?愧乎?自宋真宗祥符二年始至今,已有唐、宋、元、明各朝皇帝褒封诰敕汪公十五道旨,徽州各地均巳将汪公作为神来膜拜,“生封公,殁封帝” 。早在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宋徽宗就已下旨,汪公可欽定建庙,並赐匾额为“忠显”,加封为“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 400多年来,百姓早巳盼望应将原祠扩建成庙,但都未能实现。现在,如果要重建还只是仃留在原祠级别,岂不有愧于汪公大帝乎?时任县吏郁兰与握有权重的朝庭兵部尚书绩溪龙川人胡宗宪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之下,于是在1552年就确定要规划筹建徽州一流的汪公大庙。民间闲传,胡宗宪为孝敬老母,拟将豋源庙建成小金銮殿,以让老母看看南京皇城金銮殿的模样!

新建成的登源庙釆用了当时庙宇的通用格式,即以三进庙宇式,由仪门、钟鼓楼和殿堂组成,占地约三亩,其全景图可见图一。

 

                  图一

仪门由大门和两庑组成,外观粉墙黛瓦,排瓦翘角。大门两旁设左右门。三门两园窗。整坐仪门极显宏丽壮观,巍峨尊严。仪门南边隔一路便是庙头村。庙与村均显兴旺之势!

钟鼓楼是庙之第二进,砖木结构,宽大通畅,便于香客聚集。室内左有钟右有鼓,钟是数百斤重的铸铁大钟,鼔是园径达米的羊皮大鼓。

庙之第三进便是大庙的殿堂,单层重檐歇山式,高达六丈余,底层面积近达1·2亩,三大开间,24根支柱,砖木结构,全部釆用榫卯结合,中间便是采用榫卯结构园形结顶(俗称螺丝结顶);外表为三层飞檐,红墙黛瓦,斗栱飞檐,戗角风铃,大栏栅门。外设六尺多宽的走廊,由四根一尺五见方高达二丈余麻石(花崗岩)柱支撑。歇山正中高悬“大好山河”扁额。进大殿门便是一只诺大铸铁香炉,有蜡烛台、跪拜台;标高4尺左右的二层平台便是庙之殿堂,堂正中设汪华公塑像,据说是由整根樟树木雕琢而成(其实是细木拼接而成),像高达八尺,端坐在靠椅上,目視前方,十分威严。像前是一只木制供台,可摆祀品。中间二根顶樑柱上各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盘缠向下。顶樑柱上书写楹联,左写 “乱世据六州,保境安,煌煌功绩垂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右写“应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膺瀋封歆庙祀,忠昭世代千百载,正气犹存 。中间横樑上书写“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胡宗宪重建” 。殿东、西两墙上书写“忠”、“烈”二字,字有六尺大小,十分耀眼;后台就是置高约一米的笫三层平台,台上存放着汪华九子像,后来也有时存放汪华的移像――即花朝老爷。殿堂东西北横梁上掛滿了历代达官贵人书写赠送的匾额。

大庙北即重新修缮完好的司马公祠,祠东北侧建徽式平房一座,可供守庙人生活食宿之用。(笔者印象,平房进门右侧存有十八罗汉等菩萨像。)

重建的登源庙,在徽州各地如歙州乌聊山忠烈庙、婺源灵惠公庙、休宁忠显庙、黟县忠烈庙、祁门忠烈庙及绩溪县内七~八处汪公庙宇中属于佼佼上乖者,它凝结着古代精湛的建筑技术与对庙宇管理与装饰上的精彩示范!真是“登源万山围重屏,芲箓支胤犹晶莹” ,确实为登源大庙兴旺数百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登源庙的兴旺,终年香火不断,主要由四个层面体现出來。

其一:另散香客对汪公大帝的祀拜。凡逢年过节,邻村或远途慕名而来的信徒都要来进香祀拜与施舍,目的都是想讨个风调雨顺、全家平安的好兆年;远近宿户凡逢喜吉大事如婚嫁、乔迁、盖房等都要来进贡、求签讨吉;平民百姓凡遇出行如经商、求学、求职、从戎或嗣继求子等也都要来许愿立誓。这类香客终年不断,而且应验也多。终成了庙宇与靠庙养村(即庙头村)兴村的主因。据老人回忆,香火旺时,烛油需每日一清,香灰要三日一平。

其二:登源河一带求祀成风。过去登源河上下沿岸大小数十个村庄每到逢年过节及春播秋收之时,特别是炎夏干旱或遇暴雨洪灾,都要与管庙人予约或应急調计抬汪公大帝移像去现场察看,以求神祐灵现,求个期盼。每次活动都有数十人郑重参与,爆竹锣鼓联天,旌斯敝日,热闹一番。

其三:每年正月十八即汪公的生日都要举办一次花朝会。花朝会是由登源汪姓子孙聚集村形成的一个松散组织所举办的民俗活动,由十二个村即十二社组成,一村一年轮流循环。十二个村当以汪华第七子爽公及第八子俊公的后裔组成。它

们是闾坑、新田、耿川(即猫儿岱)、七塔、上马石、忠周、梧村、汪村、南川、周村、孔川、茂川组成。汪华移像即花朝老爷一般在汪华生日由轮值村接驾,在村内祠堂或社屋举行祭拜。祭拜时,案上放上猪头三牲、各种时鮮果品、土特产制品、红烧菜肴及特色制品等,号称108碗,然后由族长或长者充当主斋官主祭。主祭时,三叩拜,㝉读祭文,然后村民轮番祭拜。参拜后抬着老爷绕村游行,以期老爷保一方平安。游行时,鸣锣击鼓开道,燃炮土銃尽放,幡旂三牲隨行,信男信女跟隨。当游行至有些大户人家时,该户主人还要出面敬香,施点小礼等,表示十分崇拜、答谢。游行庆祝后可由该村保管祭拜一年,亦可送回大庙存管。祭拜之前,需宰杀专养的花朝牛、花朝猪、花朝羊三牲,(花朝三牲由各村早已指定专人饲养,花朝牛羊在发生糟蹋私人农作物时,可减免自责;花朝猪要饲养一年以上,重达数百斤,有的大如牯牛)。花朝会除接驾祭拜游行外,还配以盆景展览、搭台演戏、赛琼碗展示等活动。有的轮值村也可委托大村代办(如新田、耿川、忠周三村均曾委托仁里举办,所以史上有仁里连办三年花朝的传说)。举办花朝可一日或数日,最长要办一个月,但也可不举行游行庆祝,只对花朝老爷开光(即打扫沐浴更衣等)。不菅如何办花朝,每年轮值村都总要按时祀拜热闹一番。所需费用均由各村自设的花朝会(专用山、田、地及付业收入与摊派、赞助等)资金开支。各村也都置备有用于办花朝的专用设施、工具、器具、套具等。

花朝盛会始于何年,确难于考证。但由于建村较迟的南川、上马石等是十二社成员来看,推祘应在1700年之后,而且在十二社之前还有个东八社由梧村、周村、南川、汪村、云川(亦云半茶)油坑、汪里及岺显等八村组成,也是一种简单的抬汪公庙会庆祝活动。十二社后又增加了川坑、楊树坑、巧坑、岱川、油坑、汪里六村,称为十二社十八甲轮流办花朝。笔者曾查阅清雍正年间县志,在风俗与乡祀中均沒有办花朝庙会的记载。可見登源庙自新庙建成后,是后来才逐渐达到了花样翻新兴旺高峰的。

其四:从政治需要的角度来看,当朝皇帝总是希望百姓以祀拜神灵来达到安居乐业、达到效忠皇上稳定社会之目的。百姓旺,天下平。

(七):登源庙笫四次部分毁坏是同治五年,即1876年的特大洪灾。

同治五年农历五月十一日,在經历数天沥沥细雨之后,在酷闷异常的夜晚,突降暴雨,山洪暴发。滚滚洪水經唐金岩拐弯直泻流下,将登源河道由S形改成了Z形,使整个庙头村及登源庙前二进在一夜之间全部夷为平地,为沙泥淹埋。当时躲进大庙第二进即钟鼓楼避水的不少人也无一幸免。(据健在的汪村老人汪灶益口述,我家祖上就有一人就此遇难,尸骨无存)。绿照亭也无以为存!

幸运的是登源庙第三进即大殿与司马公祠均完好无损。后来只是将另置的大钟与大鼓新置于大殿的东西两侧。(笔者记忆,撞击大鈡时,其发出的洪亮钟声,可沿登源河上下传至五里远,即上至沄洲下到仁里均能听清钟声。)庙东沿河筑坝加固,並加建木桥直通汪村,该木桥桥板宽要上下邻村木桥桥板加宽半尺,宽达60公分,行走在桥上更觉舒适安全,桥板全用铁链锁定,可防以后洪水来袭击时,桥可毁而板无忧,显示出了登源庙在管理上的气魄。登源庙的兴旺香火很快地在劫难之中又延续下来。

(八):登源庙的彻底毀坏是在1977年。属于登源庙自建庙以来的第五次,其内在原因就是由战乱而引起的周期性衰败。

清朝后期,朝綱混乱腐败,引起世界列強侵犯不断,民起反抗也愈演愈烈。清亡之后,内乱遍起,日冠又残踏我中华大地。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社会才开始由乱转治。任何砖木结构的庙宇建筑也經历不了400多年的风雨震凌,栋宇蠧蝕,何况近150年的战乱,疏于管理与无力维修成了庙宇衰败的主要内在原因。解放之后,虽然政府对保护文物作出过各种努力,但是,經费结据与观念上的模糊,使得'保护文物’与'破除迷信’之间的界限时有混淆与抵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基层往往成了发展生产力上的绊脚石。从而错失了修护文物的有效期。經济体制的改革,个体經济攺为集体經济,属于祠庙财产的田地山林也归为集体所有,不仅为祠庙维护断了财政来源,而且广大百姓隨着科学的发展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祀求神的恩赐与保佑已成为愚蠢的过去,赞助振庙成为一种背时的风气,最后一个守庙人王昭球先生也在求得自食其力之中加速结束自己的一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上述各种因素的交织之中,汪公大庙成了加速倾倒的危房,在万般无奈之下,时任汪村的领导只好在1977年夏秋组织拆除。幸好,过去的汪公老爷移像早巳被百姓芷匿(也有传说是被人当作文物贩卖),汪公坐像也早在1957年被烧毁,其他众财产如香炉、大鈡、石柱及各种砖瓦石材等都一一早已被融入在社会建设的大潮之中,原址也成了民房宅地。一座深山中集聚着古人智慧的建筑明珠,变成了在改朝換代的社会变革中出现良与锈皆亡的隨葬品。假如大庙能再维持十年,可能会得到有效保护而留存下来。不过,历史告诉了人们,古登源庙的兴衰周期巳达420多年!气数已尽矣!其旧貌可見图二。

      图二

 

三:再兴登源庙臆想

登源庙能否实现笫四次重建与再次兴旺?其周期又会是如何?一切都只能是在臆想之中。

二十世纪末,社会進入了改革的浪潮之中,一些专家学者也在为弘扬“汪华文化”而吶喊!重建登源大庙也曾溶入此浪潮之中。但借鑑登源庙前三次重建的历史經验,目前的单言重建庙宇,条件还相当不夠成熟,一些有识人士的建议与方案设想也还只能是臆想。这些臆想还可能要存在很长一些时间。可以说,机会还是在于等待之中。这种等待虽然路漫漫,但还是有很大希望的。其理由有以下三点。其一登源庙是绩溪县乃至徽州地区颇有名气的建筑艺术殿堂,是存于山区中的一颗明珠,载入史册已有近千年。它曾珍芷着宋真宗祥符三年追封汪华灵惠公、宋徽宗政和七年封汪华英济王、宋徽宗宣和四年加封显灵英济王等下旨玺书(文献,第了39页);它在1114年,即宋徽宋政和四年封登源庙“忠显”号庙额(文献第39页)、1275年,为避嫌名,宋恭宗德佑元年又改赐庙额为“忠烈”(文献第125页),这些都标志着庙宇过去的辉煌。过去虽历三起三落,也都因有机会出现诸如卢范阳、曹训、唐昊、胡宗宪等人士来挑起重建登源庙之大任,当然以后也必会有肩负重任的人土应运而生,因为其历史文物保存的价值是永远会被百姓与有识人士传承下去的;其二是汪华公留下的“保境安民”、“弃王归唐”、“忠君勤政”三大功绩,以及汪华釆取“靖民”政策治理六郡数十年,百姓感恩颂德,千百年来己經深入民心。他留下的“一心为民”、“一切为国”、“一生为忠”精神遗产也是应该保存发扬下去的。唐、宋、元、明各朝中就有九位皇帝十五次颁旨册封汪华为王。王生以劳定国,殁则御灾捍患,名应祭法。汪华公己成为徽州人们心目中的“太阳”、“菩萨”、以人成神。今后若一旦出现重建登源庙的苗头,必会受到广大百姓和四面八方的人士拥护与相助;其三便是当在社会和谐与百姓安居乐业之时,上层必然会审时度势,利用和选择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或民俗活动等冠以新的内涵,来适应旅游經济、节日經济不断増长的需求。亦可达到振兴新的經济增长与百姓普天同庆和谐共处之政治目的,如其中巳出现过的“建立汪王故城遗址公园” 设想 与支持多次举办“花朝会”活动等,实际上就是一种蕴藏着重振庙宇的意向迹象。今后,如果将重建登源庙与弘扬汪王文化振兴地方經济联结起来,不仅会成为振兴农村新貌找到突破口,而且也为广大农民开拓出一条新的致富途径!

在此,笔者归纳各种己见,以“汪王故成遗址公园” 为题,进行㧨开臆想,作为再兴登源大庙的一点菅窥意见吧!

成立“汪王故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集游、观、养、产、供、銷为一体,形成一个政府指导下的經济实体,下设管理区、养生区、参观区与销售区。

1:管理区,负责接待、膳宿、恣询、調度、联络等,参观豋源庙及汪王故城遗址,观看抬王公表演;旅游可组织辐射至县内外各景点;

2:养生区,在登源河畔设中、短期养生生活区,在登源河设钓鱼台与钓鱼岛,配备游艇,实行租赁制,使养生、休闲等融为一体,为节假日休闲与中短期的避暑休假提供方便;

3:参观区,参观汪村的古建筑,古遗址等,参观汪村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猪、鸡、牛、羊、兔牲畜养殖区和现代鳖、虾、蛙、魚苗水产养殖区。参观古玩奇石、周边古跡等; 

4:銷售区,将忠周打造成玲珑山村,建农家乐,品土菜、徽莱美味,展销各种土特产品、农付产品、地方食品及各种养种植产品。形成规模集散市场。配合花朝庙会等,开㧨地方产品销售的新型市场。

本臆想方案,是一张规划新农村的建设兰图,不仅可以防止农村与农业委缩态势,反而可以将农村的集体經济提升一个台阶。而重要的是,可将登源庙这座有千年历史的古代建筑明珠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以体现出太平盛世的崭新面貌而永彪史册! 

本臆想方案,既为发展經济搭建了平台,又为广大百姓找到致富门路,必将成为县级經济新的增长点。本方案可发挥基层、民间、百姓中存在的各种積極性,可以参股、拼股等,因陋就简,分段实施,逐渐完善。

本臆想方案,虽不能确定登源大庙何时能够重建,更不能想像其重建后的华丽模样,当然其后的兴旺程度就更难预料了。但仔细一想,恰恰这是选择从另一角度来衬托着主题。因为本文开始简述了卢范阳在移建汪公灵祠选址时是根据二个条件,其一是汪华起兵之始在选立城之所时,是以射箭确定箭落之处来确定的。原来汪华从小十六岁时就无意于农事而专注于聚集一些好友筑城习武,他们就是在汪王故城这块土地上聚集了力量,隨后又一起被新安郡守张公招募,並为张公平㓂出了大力。后因有郡将忌汪华威名欲加害于他,被汪的好友汪天珤等识破,遂起事,废了张公,拥汪为刺史。后便迅速壮大,平了歙㝉杭睦婺侥六州,称王建立吳国。武德四年,奉籍归唐。唐太宗嘉封汪华为越国公,食邑三千户。(文献第71页)可见汪王故城就是汪华后来发迹乃至成神的发源地;其二汪王故城东即汪的出生地,其旧宅尚在,门前尚有上马石存焉。果然证实,在汪王故城东西南北两轴线交叉点上建祠后,历經千年修飾,竞成了徽州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越国公汪华也成了古徽州第一伟人。如今如果若能将汪王故城古遗址盘活,则必然能使明珠大放异彩。所以搞活汪王故城这张招牌就是振兴登源大庙的最得力一招。現在,如果将历史上只有34亩范围的汪王故城扩建成现在拥有340亩以上范围的有限公司,则将会超过史上任何一次登源庙重建之新貌,也就必能使登源庙再次以新的面貌重建而圪立于登源,而且兴旺周期会更长!更远!

当然,若以花朝庙会的传统民俗活动为题来振兴登源庙,虽角度与形式不同,其目标都是一样,笔者就不另行臆想了!

汪涛峰          202310月于杭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