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忧山论医集之六:温病与伤寒(圆光)

 有缘者可网诊 2023-10-27 发布于江苏

不少经方中医学人会有一种感觉,仲景师在《伤寒论》(宋本)中虽然也提及温病,但是并未着重温病的治疗,而主要论述的是伤寒及传经的治法。虽然其中亦有温热病方药,但不成体系,村长说过在《伤寒论》诸多版本中只有《桂林古本伤寒论》才有系统的“温热燥暑”病的系统辨证,可以说“桂林古本”是把温病与伤寒有机地统一起来。不管是治温热病还是伤寒病,我们都使用经方的辨证体系。

在前面第二集中,我们比较了本次新冠肺炎和2003年的SARS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了对温病与伤寒不同病机病理的分析。我们说,这次的新冠肺炎是发于伏邪,就是患者当天中了病邪不会当即发病,会潜伏起来,病邪伺机再从里边往外发。伤寒是不潜伏的,感染之后,马上发病。比如发热恶寒、流鼻涕、鼻塞、说话声音变,皆是为寒气所伤的表现,属伤寒。温病是从内往外发的,属体内郁热。简而言之,伤寒是外感即时性的,温病是内发非既时性的。温病都是伏气所发的,中医说得很明白。它有可能是病毒引起,也有可能是一时被寒气所伤,但是只要当时不发病,过了潜伏期才发病,这都称为伏邪,这类病一发病就是温热病。

我们举个简单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伤寒和温病的区别。

什么是伤寒:就是你上午出去吹风了,你中午就会头疼,就会感冒,就会流鼻涕,快得很。又比如你出去不小心淋了雨,你回来就打喷嚏,就开始发烧感冒。这是被外界的寒邪伤了,这是伤寒。它发病很快,一般不会超过一天,马上都会怕冷,然后打哆嗦,就会有一种“恶寒”的感觉。

什么是温病:温病发于伏邪,这是它和伤寒本质区别。伏邪是当天感染了这个邪气,当天不会发作。像是冬天人着凉了,因为冬天阳气都是潜伏的,人体不发病,到了春天随意阳气生发而发出来,这是温病的一种。还有,比如病毒会有一个潜伏期,比如艾滋病潜伏几年。潜伏期间病毒不断地复制自我,复制多了以后,被身体免疫系统探测到了,人体才会启动自保机制,想办法把这个病邪往外排。它是由内往外发的,不是感于外界的寒邪而即发,所以不会像伤寒那样出现毛孔闭塞的问题。身体要把这种伏邪从内往外发出去,如果通过汗解不了,一般人体就会通过拉稀来排出。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拉稀得很多,就是人体想通过肠胃这个“里”的通道把病邪排出体外。但是往往它排不干净,因为那些贼寇太多了,它从三焦网膜跑到肠胃里面,它得需要个过程,就是他泻不及。而人体免疫系统启动以后,就会在邪气聚集的地方和病邪发生交战,于是就造成了一种淤堵之势。这次新冠的大部分患者肺部呼吸不畅,胸闷就是这个淤堵造成的。这时我们就需要一种特别有力的药,可以推陈出新,把里边那些邪气给推出去。这个最好的药就是柴胡,就是柴胡汤,它一下儿就给推出去了。

现在整个中医界,对于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温病,概念模糊不清,人到现在恐怕都没分清楚背后的机理。他们的思维往往局限在:比如这次新冠看见肺咳嗽就以为是肺病。其实不是,人有时候之所以咳是因为你体内郁热太重了。肺是个很娇嫩的一个脏器,他受了寒也咳,受了热也会咳,这时其实是其它脏腑的病导致的肺咳。不思考分析病证背后的原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胃疼就治胃,肺咳嗽就治肺,这便是当下中医最大的问题所在。真正的中医需要整体辨证,首先要分辨清楚是伤寒还是温病?辨寒热和阴阳,是最根本的大方向问题。然后你再探明虚实,最后看是否还有兼燥或者兼湿等兼证。它是一个整体辨证法,你需要系统地去辨证。

我上课的时候,用《桂林古本伤寒论》来讲经方,我会把这套理法系统地给大家讲得清清楚楚,一点儿都不带含糊。你该用哪一味药,也会对这味药用得明明白白,多余一味药你都不会用,就是要做到这么精准。中医没有似是而非的东西,不能说这味药,我是用啊还是不用呢,含糊不清。组方中间的一些理法,如果你搞清楚了,你就不会稀里糊涂,似是而非。病人来看病,我看着能治好,我就明白跟他说,一定会好。不光是说能治好,怎么好的我都会给他说清楚,是出了汗会好,还是拉了屎会好,又或者是要吃几付能好,都应该是有把握的。如果我一看你这病我治不好,我就会跟你说,你这个病很难治,我治不好。所以说,中医治病不能模棱两可。现在中医为什么那么没落?基本都是后人发明的那些杂乱无章的方子给搞的,导致理法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说是谁在毁中医啊?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以为自己发明了很多高明方子,恰恰是这些人害了中医!民众是毁不了中医的,毁中医的恰恰是中医人自己阿。

我现在觉得中医的理法其实很简单,后世却把中医搞得越来越复杂,方子太多了,直到现在是乱七八糟,甚至被看成了如镜花水月般高不可攀或者干脆被认为是一种玄学。其实中医再复杂的道理,都可以用生活中最寻常之事物来取象比类,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来打比喻,让人一听就明白。传授讲课这件事儿,你自己能明白,只是你自己明白;如果你想让别人明白,你就得找一个方便法门来授业解惑。正如佛祖释迦牟尼,他觉悟以后,纵然已然了知一切,但是他要对着众生传法,他便常通过各种比喻来因地制宜地传授给众人。我这么多年因为看了太多佛经,看着释迦摩尼佛给别人讲法的方式,也就是用打比喻的方式。这段时间在群里,村长本人也是通过举一些自然界或者身边生活化的例子来讲授中医,大家听了发现原来中医的原理根本不复杂呀。真实呢,它本来也就是这样简单的。大道至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言归正传,我们先把温病和伤寒的概念搞清楚了,这点非常重要。太阳伤寒是外伤于寒,它属于太阳病的范畴,就是当天感当天冒。“若已发热,若未发热,必恶寒”,这是伤寒的概念,它必是恶寒的,就是着于外界的寒邪,从外侵表再往里走的,也可以传经。温病是发于伏邪,不是说当天感的当天发,是要潜伏一段时间,它是发于伏邪。病邪有潜伏期,首先感染的是人体的三焦网膜系统,三焦粘膜系统是人体的一道天然的屏障,所以说,温病刚开始一发就极大可能是少阳病,它不属于伤寒的范畴,它是两个理法的东西,要搞清楚。

温病和伤寒的治法

/

先说说太阳病恶寒与少阳温病恶寒的区别。

温病和伤寒的患者可能都会有恶寒(怕冷)的感觉。《伤寒论》里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所以恶寒是太阳伤寒的典型症状。温病初期的“恶寒”和太阳病的那种“恶寒”是两个概念。少阳病那一种“恶寒”是因为身体能量都到三焦去“支援”战斗了,临时出现的手脚冷和微恶寒的感觉,而不是真正的伤寒那么重度“恶寒”,真正的伤寒盖着被子都觉得冷,大家是不是都体会过?所以当你辨有少阳证,恶寒不重可以不用管。太阳伤寒“恶寒”是主动型的,就是不管你穿多少衣服盖多厚的被子都会感觉冷。

温病有春温、秋温和冬温,夏天的热病不叫夏温,而叫做暑病,暑就是比温要更热。这些都属于温热病,然后还需要辨证是否有兼湿兼燥等。前几集村长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温病治从少阳的机理,根据兼证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即可。目前新冠肺炎的诊治中,我们看了那么多人的证都是属于少阳病兼燥症比较多,真正见湿证的人很少。他们见拉稀,就以为是湿,其实不是的。见湿证真的要去利小便止利的那种很少。这次疫情到目前为止,只治过一例,是患者本身湿气比较重,用了柴胡汤加苍术茯苓的理法去湿,多数90%都是温病兼燥证。在辨证的时候,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其它的药都可以变化,但是这个柴胡雷打不动,一直是40克。这就是君王的地位,一个国家的的君王要是动了,这个国家就不稳了。

吴鞠通说温病刚开始有恶寒的感觉的时候还要用桂枝汤。温病能用桂枝汤吗?他根本就不明白,温病一开始就是少阳病,怎么能用桂枝汤呢?就算是恶寒,也不能用桂枝汤,桂枝汤治疗的不是恶寒的范畴,是恶风,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体感上也不一样,解表和解肌不是一个概念。柴胡证也有恶寒,它是往来寒热么,刚开始他也会恶寒的。我们刚开始治少阳温病的时候,恶寒都不用管,治疗少阳病,直接去治他这个三焦。在对治三焦过程中,他可能通过发汗或下利就把病给解了。所以说吴鞠通根本没有明白温病的实质。现在中医面临着很尴尬的境地,是伤寒派没有吃透伤寒的理法,温病派也没有吃透温病的理法。吴又可发明了一个达源饮,他都论述了病不在表,发汗徒劳无功,不在里,下之则伤胃气,这个病在三焦膜原,都说在三焦了,他又把柴胡给去掉,搞了个达源饮,掩耳盗铃啊。后人还认为他的理法很对,奉为圭臬。

再说回伤寒。伤寒是寒邪闭表,所以要通过解表的方式,把寒邪驱出体外,得汗而解。大家知道麻黄汤是太阳伤寒的主方、正方,可以发汗解表,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也都是麻黄汤的理法,只是有其它兼证。而在具体治疗中,到目前为止麻黄汤村长对外一次都没用过,单用麻黄汤的几率很小。能用麻黄汤我一般用葛根汤加杏仁,里面已经包含了麻黄汤。因为麻黄汤发汗,发汗之后,津液没办法立刻补充,如果发汗过了人会很难受,我用葛根加杏仁汤代替麻黄汤。这样用的好处是,既可以健脾又可以补津液,把桂枝汤和麻黄汤理法合在一起了,既发了汗又不伤津液。一般喝一次汗出不来,需要再喝一次,这样汗出来了人还不会感觉到津液亏损浑身发燥。对于这个理法的感悟,来自给我妈妈治疗伤寒发烧的经验。之前曾经给她用麻黄汤发汗过了,人就虚掉了。后来我就琢磨用葛根汤加杏仁的方式来发汗更稳妥,这是考虑到现代人的脾胃不太好,发完汗后,脾胃运化津液的能力跟不上,无法和古人的脾胃相比。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感冒后,如果发汗会浑身酸痛,这就是发汗后脾胃弱了,导致津液不能及时供给。尤其那些平时脾胃就不好的人,经常会感到浑身酸疼,所以我现在一次都没用过麻黄汤,都是葛根加石膏汤或者葛根加杏仁汤。杏仁宣肺,肺主皮毛。如果是高烧,没有里热证和少阳证的时候,可以用葛根汤加杏仁加石膏,基本一副药就退烧。明白理法后,方子是可以应用自如的。经方的应用,时刻都要考虑到脾胃,如果脾胃不运化,你给患者吃什么都没有用的。所以,治病绝对是一个需要细致入微的活儿,一旦入了中道之法,参悟了后天之本,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问题轻重缓急一目了然。现在人的脾胃肯定不如古人,很多小孩子生病都是因为脾胃的问题。我开出的方子中,建中汤类是频率最高的。脾胃一旦有问题,各种慢性病都出来了。我们后面会专门用一集来讲讲建中的重要性。

那你明白了伤寒和温病的区别,一个是伤于寒邪,要用麻黄桂枝等温热药来发汗解肌,一个是温病,要用清宣和养阴的药来透热补津液。那么你还会不会得了温病去艾灸?你还会不会得了温病用麻黄汤?温病本来就是热灼津液,本来就阴虚了,你去发汗,你去艾灸,那无异于火上浇油啊!那样津液就更虚了,烧会更高。就这么一点儿小常识,如果能把这个常识给民众普及下去,都不至于像现在这个样子,这些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可怜中医现在连这个常识都没有普及啊,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说说太少两感和霍乱

/

前面说了瘟疫是温病,和伤寒不同。但不排除得了瘟疫,自己又感了伤寒。

意思就是说,爆发温病的时候,出去又吹了风受了凉,这就危险了!能治,但是这时容易发生霍乱,突发性的上吐下泻,根本就措手不及,来不及治!霍乱也属于瘟疫的一种,它来势汹汹,会造成体内突然气机大乱,往往还来不及用药,人就没了。只要来得及的话,虽然来势凶猛,两个方子就能救:

经方里一种是“寒多,不用水者,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第二种是“热多口渴者,用五苓散”,治这种口渴,小便不利,重新分消水道,来调整气机。

但是有这两个方子往往也不免于死,因为病情发展太迅速,救不过来。

所以才有一说“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原因在于,太阳病发热的热量是来自少阴君火启动,所以脉浮数。那这个时候要是少阴也有病,谁来提供能量御敌呢?好比一个国家,边关的驻兵来自国家防御系统的强大,那要是这个国家的国库都空虚了,哪有能量抵御外敌呢?这叫“内忧外患”,不免与死。想想大清朝,就是这个例子,国家内部腐败无能,加上八国联军入侵,如何能御敌制胜?身体的热都得启动少阴少阳的火,膀胱经的热来自少阴,肾与膀胱相表里;另一部分热来自小肠,而小肠的热来自心,心肾都属于少阴经。这就好比,平时地方的力量都会归集到中央政府,好像老百姓苛税,地方上贡都会充盈国库;战时要靠中央的集中调拨,也就是御敌时少阳相火的能量是来源于少阴君火。你以为太阳病就只和膀胱经有关,是靠膀胱(经)自己的能量解除的么?膀胱(经)要是自己能解,为什么还脉数,要启动少阴君火?刚才说君王的供奉是来自地方的上供,在身体就是指脾胃运化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这就是为什么桂枝汤喝了,还需喝粥来补上能量,就是要靠脾胃运化来补充能量和津液。三阴并病虽然凶险,依然可以治,就是难度大,到这个程度了谁都没有把握。只能看病的情势,三阴病那么多死证就是因为病渐入里,病入膏肓的缘故。

心为君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一个国家常时的休养生息和养精蓄锐出现问题时,那么战时恐怕再贤明的君主也打不了胜仗。那身体平时养精蓄锐靠的正是脾胃的运化功能。我们知道,中医的“中”常常指的就是“后天之本”脾胃。下一集,我们就来说说“建中”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